•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40光影・甘孜岁月】“千碉之国”丹巴汉子先富带后富 幸福藏寨新村建设的华丽“变形记”
  • 【40光影・甘孜岁月】“千碉之国”丹巴汉子先富带后富 幸福藏寨新村建设的华丽“变形记”

    时间:2018-04-27 15:23:02  来源:  作者:

    丹巴县风光。

    四川新闻网甘孜4月27日讯(记者 赵权军 摄影报道)甘孜州丹巴县神秘古碉,甲居藏寨鳞次栉比,奇迤秀丽的嘉绒藏地风光让无数摄影者、考察者、游客纷至沓来。改革开放至今40年,一直以来勇于改变和创新的丹巴汉子演绎着高原版“先富带后富”,夯实基础经济,发挥优势产业,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让藏寨华丽转身成为“四好村”。

    从外界通往丹巴县藏寨新村的道路。

      换思路:

    “换一种思路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甘孜州丹巴县,因海拔较低,四季分明,是高原中可观云卷云舒、花谢花开的“美人谷”,也是传说中“女儿国”的原型地。自改革开放以来,丹巴人从地方实际出发,按照“政府补助,项目整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思路,努力尝试用各种方式改变家乡的风貌。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人能吃饱饭了,靠政府给予的政策优惠,孩子有学上、看病不再难、老了也有所养。”在丹巴县聂呷乡敖日村主任张治安记忆里,从改革开放后,通过其辛勤劳作,家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将日子过出“蜂蜜”般滋味。他说,那时老家的交通不便,地里的小麦、土豆、玉米丰收后却无法被卖出去,敢想敢干的丹巴汉子张治安买了两匹马,就将家中多余的粮食驮到康定和成都销售。

    在敖日村,每名村民每天都在尝试各种创收方式,而张治安有项“殊荣”让他自豪了多年。1987年,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增加家中经济收入,张治安买了村里第一辆运输粮食的拖拉机。“丹巴人从不满足于现状,要致富就先修路,搞发展得换一种思路赚钱。”当村里的交通状况改善后,敖日村的村民利用民族地区各项优惠措施,依靠小麦套种的科学种田方式,将粮食产量提高到亩产800斤后,还利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在坡地栽种苹果树、梨树和花椒树等经济作物。

    大约七八年前,村中首先富裕起来的张治安开始担任村主任,他利用自己的生意资源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结合丹巴县提出的“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新村建设目标,不仅在村里兴办了各项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麻烦,实现增收创效益目的。还在更大范围内的丹巴县,根据科学标准,总体规划丹巴县的新农村,坚持产村相融、农旅互动的模式,推广“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扎实开展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打造出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的幸福美丽新村和“四好村”。

    风光迤逦的嘉绒藏寨。

      靠政策:

    利用金融等政策利好带动村寨发展

    丹巴县环境优美,物产富饶,懂得享受自然馈赠的丹巴人也明白如何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政策优势。敖日村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以及村民健康向上的村风民俗获得“四好村”荣誉后,靠着“政府补助、项目整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思路,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兴资修建红军文化纪念广场。

    “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因此要铭记党的恩情,利用好这些政策和优惠措施。”张治华的父亲曾参加过藏区的剿匪行动,同村里的老人一样,他也希望结合现在各项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好中村里的红色文化资源,继续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幸福新村宽阔的道路。

    与村里的老人不同,年轻人却更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藏族姑娘张治华选择依靠政策,联系自身实际勇闯出一番事业。大约十多年前,甘孜州允许社会资本参与机动车驾驶培训行业,因丹巴县城附近区域无适合的场所开办驾校,张治安得知丹巴县即将建立驾校消息后,立即通知在成都做保险的张治华,让其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最短时间完善办驾校的各项手续。

    创办学校之初,张治华借遍所有亲朋终筹集100万元启动资金,又向银行借贷数百万元,终在2013年在敖日村建起一所可承接科一至科四培训任务的全科教学驾校。目前,该驾校功能设施齐全,有数千名培训学员接受培训。意外的是,此次创业成功为敖日村带来了发展机遇,让村民分享创业带来的“红利”。由于学员多属短期培训,学校无住宿设施,学员食宿难题无法解决,张治安发动群众了扩建各家房屋,腾出多余房间,铺好床铺供学员短期租赁。张治华家铺了30多张床位后,她家的住宿登记账簿显示,去年接待2000多名学员和游客,获得接待收益达10多万元。入住学员和游客数量增加,敖日村的各项设施同步升级。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近些年,丹巴县通过整合林业、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集中使用,投入19792.21万元搞藏寨新村建设,努力改善丹巴藏寨的卫生、文化、医疗、社会福利等。特别是鼓励年轻人回乡就业或创业,给予创业者提供更多银行或金融帮扶等扶持政策,还开展了各类劳动技能和职业培训。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好村“小巴旺村的风光一角。

      开眼界:

    新村建设为年轻人带来发展机遇

    与敖日村同样被评为幸福藏寨的小巴旺村也有类似的发展经历。那么,究竟幸福美丽新村该如何建,幸福藏寨的标准是什么?丹巴县的甲居藏寨、敖日村、小巴旺村等传统村落的品牌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蓝本”。据丹巴县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丹巴县属于传统嘉绒藏族民族聚居地,因此丹巴县从整体风貌体现了丹巴民居的风格,村内环境治理方面,重点改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通过“1+6”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完善,使农业产业得到提升,并成功创建了省级3个“四好村”和38个州级“四好村”。

    以前,小巴旺村村民“吃水靠挑、赶集靠走、通讯靠吼、村里电力不足、住宅也是人牲混居”,而从开展幸福新村建设后,干净的自来水流向村民家的水缸,水泥路连接每户村民家门,道路两侧建起男女分开的现代化公厕。丹巴县巴旺乡小巴旺村主任降初拉姆说,藏区通过新村建设行动,不少思维活跃的年轻人走出去,将外地的许多新鲜事物带回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村民扎西曾在外地做了多年的生意,5年前他响应家乡政府号召返回家乡二次创业,在村里经营第一家接待游客的酒店。“每天雇村民来打工,搞活动时需跳锅庄舞,还要十多名当地村民参加。”如今,扎西的姐姐负责酒店管理。每逢旅游旺季,该家酒店需同时雇佣上百村民,而淡季也要五六个村民来此帮忙,他们每天能赚到80至100元的工钱。

    小巴旺村村民经营的酒店。

    在扎西等“创业能人”的带领下,仅有64户217人的小巴旺村已开办3家酒店,其中一家酒店是由一名成功脱贫的贫困户创办的。现今小巴旺村除繁荣的酒店旅游业外,还有百余亩蔬菜基地,每年可为村民带来1.2万元收入。新村建设为年轻人带来发展机遇,藏寨的交通、产业、水电气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截至2017年底整个丹巴县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78个,其中扶贫新村38个、民族团结示范新村3个,美丽乡村2个,传统村落6个。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丹巴县接下来将预计投入4826.88万元,全面启动26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力争年内创建省级“四好村”6个,2019年拟计划实施幸福美丽新村36个,2020年拟计划实施幸福美丽新村41个,力争到2020年181个行政村均被建成幸福美丽新村,而逐步推进的新村建设工程也将为丹巴人提供更多机遇。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