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农旅结合 泸州古蔺小镇打造“护家模式”
  •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生态循环农业+农旅结合 泸州古蔺小镇打造“护家模式”

    时间:2018-04-14 15:20:36  来源:  作者:

    护家镇牛郎牧业全景

    四川新闻网泸州4月13日讯(钟旭娟 记者 岳东)泸州市古蔺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如何依托绿色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合一二三产业,是该县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位于古蔺县中部地区、距离县城16公里的一个小镇――护家镇,悄然崛起,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发展之路,以“生态循环农业+农旅结合”的“护家模式”,美了环境,带领当地农民在奔康之路上大踏步前进。种养循环、农旅结合,更多的精彩故事在这里上演……

    牛场

    “护家模式”:绿色生态循环发展 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吃西餐、睡软床、听音乐、重按摩”,4月13日,在护家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养殖场内,从新西兰引进的500头安格斯基础母牛正在舒适的居住环境中,悠闲地享用饲草。

    另一边,工作人员正实时通过电脑或手机APP,监测养殖区域环境空气、水质、气象、土壤,以及添加牧草、排污等饲养情况。“通过云管理系统,能及时了解养殖情况,对整个养殖场进行高效智能化管理。下一步,我们将以牛肉加工及牛肉火锅体验店的形式,对产品进行推广。”说起公司发展,护家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负责人刘浪信心满满。

    护家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是四川古蔺牛郎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设在护家镇的基地,是古蔺县优质肉牛全产业链百亿产业扶贫工程的核心项目之一。“该综合体采取了‘草―牛―沼―菜’的立体循环养殖模式。”护家镇副镇长曾希说,他们鼓励农户利用闲置的荒山草坡,配套种植优质牧草,为龙头企业配套提供秸秆、果渣和酒糟等饲草饲料。此举不但解决了肉牛的饲料问题,还带动当地农户增收。养牛场排污实行干湿分离,通过自动抽排系统将牛的粪便进行分离,成为肥料、水和沼气,用于农作物的施肥、灌溉及发电,真正实现了零污染全排放。目前,护家镇在肉牛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上,针对贫困户推行“母牛领养”模式,让贫困户“零投入”即可增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户,可选择以“家庭为主、适度规模、集约经营”的庭院养殖模式。

    曾希说,护家生态循环农业综合体积极探索与贫困户之间的“五金增收”利益链接机制,即“入股有股金、就业有薪金、耕作有酬金、土地有租金、产业有保险金”,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乌蒙山区养牛脱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这样将带动贫困户获得五项收入。一是贫困户可用扶贫贷款入股分红,入股2万至3万元,按年利率8%给予保底分红。二是贫困户可就近务工,每月收益不低于3000元;按“以工代训”方式,将有条件的农户以5―10人编为一个班组派遣到智慧管理牧场进行2―3个月的肉牛养殖技术免费培训,每月给予误工补助。三是鼓励贫困户大胆种植牧草,与牛郎牧业公司签订牧草收购协议,公司按保护价收购。四是资产性收入,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收益。五是县政府出台肉牛产业保险政策,由保险公司全额承保,县政府承担80%,牛郎公司承担20%,进一步降低肉牛养殖风险。

    说起生活的变化,护家镇农场村二组村民陈祖齐满脸笑容:“现在务工方式很灵活,可以选择包月和打临工。我在这里打临工,每天有120元收入。自家还种了草养了牛,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

    发展有方:深加工+互联网 造福一方百姓

    “去年我家的50亩脆红李,给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说起自家的果树,护家镇天堂村脆红李种植大户王朝训嘴角微微上扬。

    2011年前,这里种植的还是烤烟和玉米。当初,王朝训看到古蔺镇三道水村的部分村民改种脆红李收益不错,便有了改种脆红李的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同村其他村民的支持,2011年底,王朝训将自家的地全部改种脆红李,并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发展了300亩脆红李。

    脆红李是4年挂果,直到2016年王朝训种植的脆红李才开始有了收益,去年实现了大丰收。“去年我收了20多万斤脆红李,卖了45万元,比2011年种植烤烟时收入翻番。”王朝训高兴地说。

    经济效益的带动,护家镇红响村、农场村、天堂村的村民们近年来自发种植脆红李,如今全镇脆红李种植面积已有1万亩,产量逐年增加。

    面对不断扩大的种植面积,如何保证农户增产增收成为护家镇领导班子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全省不少县市都在大力发展脆红李种植,且在逐年增加,一旦市场饱和,丰产年就可能影响村民的收益。

    护家镇党委书记刘江提前做好了谋划。“我们将打造自己的脆红李品牌,以营销公司带动专合社,把现在若干个小的专合社建成一个总的专合社,让所有种植户加入专合社,通过公司运作整体推向市场。”

    脆红李的保质期不超过20天,这就意味着,从成熟到采摘再到销售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规模的不断壮大,必定出现销售难。刘江早就看到这一点。目前,护家镇正在与一家公司合作,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刘江说,这样一来,不仅能对脆红李进行深加工,还能对护家镇现有种植的蔬菜进行深加工,重点针对脆红李修建冷库,进行产品开发。除此之外,护家镇的破题之作还有,把电商平台、网上农业发展起来,进行网上农业试点,让消费者能够看到种植管理情况,进而推广果品认购,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护家镇镇长刘明强表示,未来几年,护家镇脆红李产业将在品质提升和产品加工上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将着力培植新型经济主体,建立科技示范园,加强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力争建成护家果蔬综合体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

    扶贫有道:“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建设生态小镇

    护家镇农场村大片的原始石林,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这里石林、溶洞分布广泛,植被茂密,自然生态良好。据考察,以农场村为中心,护家石林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成组群分布。这里的石林与林木共融共生,构成一处处活态化的石林盆景。这里的“石林八景”无不与石林、植被、民居、特色农业等有关。

    这是绝佳的发展机会。护家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将通过微观环境和植被的改造,打造石林盆景景观。护家镇的规划是,以青山石林为基础,在农场村建一个温泉度假村和游乐园,目前已有开发商慕名前来寻求合作。同时,利用护家镇现有的自然资源――1万亩脆红李和红响村种植的1000亩弥猴桃全县示范园区,吸引公司来建设农业观光长廊,使护家镇逐渐形成一个青山牧歌、花海遨游的生态小镇。

    如今,护家镇所有村通了公路,村与村之间实现了道路互通, 90%的村道连接上了主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江说,下一步,护家镇将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石林盆景与原生态红豆杉合二为一),采取“道法自然”的手法,注重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资源的保护,结合红豆杉神奇的保健功效与独特的养生理念,凸显两大核心吸引点――天然石林盆景与红豆杉养生,打造集石林盆景观光体验、养生度假体验、科普教育体验、溶洞探秘体验、民宿休闲体验、户外露营体验于一体的“中华第一养生石林”和“西南喀斯特特色度假区”。(古蔺县委宣传部供图)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