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到2020年 成都人均期望寿命超81岁
  • 到2020年 成都人均期望寿命超81岁

    时间:2018-04-12 16:12:33  来源:  作者:

    人均期望寿命

    2016年

    79.33岁

    2020年

    81.61岁

    2025年

    82.42岁

    2030年

    >82.42岁

    健康成都建设任务指标 2030年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幅度 20%

    ・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 1400万人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较2016年下降30%

    ・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 较2016年提高15%

    ・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 ≥0.9人

    ・每10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 ≥6人

    ・每万人口妇幼保健人员 ≥3.6人

    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健康长寿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成都晚报记者昨日获悉,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健康成都2030”规划纲要》已在市政府网站上全文公布。根据该规划纲要,成都人均期望寿命将从2016年的79.33岁,提升至2020年的81.61岁、2025年的82.42岁,2030年则高于82.42岁;在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简阳新城规划新建三级甲等医院及高端合资医疗机构;保证城乡居民在危急重病时出行1个小时能够到达三级医院接受救治。

      焦点1

    饮食健康

    发布膳食指南 合理减盐减油减糖

    到2030年 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20%

    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全民营养计划,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满足不同群体需要的膳食指南;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食盐摄入过量、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组织开展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 “三减三健”专项行动,逐步实现区(市)县全覆盖。到2030年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20%。

    为了让市民吃得更健康,成都还将优化川菜标准体系,改良川菜制作工艺和烹饪技术。

      焦点2

    全民健身

    在职人群实行工间健身制度

    到2030年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00万人

    规划纲要提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引导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实施在职人群健身指导纲要,实行工间健身制度。

    为了让市民有更多锻炼场所,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城市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以及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骑行道等。

    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成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00万人。

    焦点3

    就医看病

    完善 “15分钟健康圈”

    城乡居民在危急重病时出行1个小时能够到达三级医院

    规划纲要明确,成都大力支持国家、省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蓉发展,全力推进省部级医院向郊区新城发展,建设分院;加强11个市级医院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市级综合医院和重点专科医院;不断增强县级医院综合实力,城乡居民在危急重病时出行1个小时能够到达三级医院接受救治;区 (市)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甲以上中医院水平。

    规划纲要特别提到,在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简阳新城规划新建一批三级甲等医院及高端合资医疗机构。在相关产业功能区、新建小区、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 “15分钟健康圈”。

    焦点4

    老龄康养

    鼓励一些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

    100张床位及以上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单设卫生所

    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成都鼓励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科;扶持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100张床位及以上的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单独设置卫生所(医务室),100张床位以下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也可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合作设置卫生所(医务室)。支持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急救、转诊等合作机制,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全面建立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成都晚报记者 章玲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