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彝族女孩要搬新房了
  • 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彝族女孩要搬新房了

    时间:2018-03-12 15:51:28  来源:  作者:

    凉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的地方。

    一年前,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向来自凉山州的代表了解彝区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

    “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大小凉山嘛,我一直想来这个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同彝族乡亲围坐在火塘边。总书记对彝族乡亲说:“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近日,成都商报记者走进三河村和火普村,群众的激动心情依然无法平静。当地的干部和群众纷纷表示,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决战贫困、决胜小康。

    在火普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的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记者手记

    很多人想来火普村看看 听听那首《留客歌》

    春节以来,这个曾经很少有外人到访的村庄,一下子就成了旅游参观的“景点”。“火普村火了,来的游客也多了,主要来自西昌、成都、绵阳、乐山等地。”驻村第一书记马天说,很多人都想来看看火普村,究竟是啥模样?或者听听那首《留客歌》。

    “火普村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很适合通过发展旅游,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因此,马天也看到了商机,闲谈中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准备将村子打造成为彝家旅游新村,“下一步还要建观景平台、旅游厕所以及标示标牌等旅游基础设施。”

    马天还给记者逐一罗列了火普村发展旅游的优势。一方面,新建的彝家新寨漂亮美观,离西昌只有60公里,村子距离国道G348线仅2.9公里,而且与未来的西昭高速路口也不远,交通十分方便。另一方面,西昌到火普村的路线,可串联起观看邛海全景、博什瓦黑岩画、谷克德湿地公园等景点,形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此外,这里气候环境很好,还有满山遍野的索玛花,每年都开得很漂亮,“夏天可以避暑,冬天可以赏雪。”

    “总书记的关怀留下来了,而且会一直激励着我们。”马天的激动,从言语中一览无遗,“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脱贫奔小康,一定要把火普村建设得更美丽、富裕、幸福。”

    三河村

    给总书记唱歌的小女孩将来想当歌唱家

    还记得给习近平总书记唱歌的那个小女孩吗?她叫吉好有果。

    春节前夕,总书记到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看望慰问彝族群众。在贫困户吉好也求的家中,女儿吉好有果为总书记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听完歌曲,总书记带头鼓掌,称赞她唱得好,发音很准。

    吉好有果说自己最喜欢唱歌,希望努力读书,将来成为一名歌唱家。今年,最令吉好有果一家期待的是,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他们一家将告别现在居住的土坯房,搬进新房过上新生活。

    开学首日

    她站在操场上唱起《国旗国旗真美丽》

    3月5日开学首日,吉好有果过完一个幸福而难忘的假期,背起书包到三岔河乡中心校上学了。学校离她的家大约四公里,吉好有果和其他520名小朋友,一起在这里上学。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当天上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学雷锋特别节目在三岔河乡中心校录制,10岁的吉好有果站在学校操场的舞台上,再一次唱起了《国旗国旗真美丽》,动听的歌声飘荡在校园上空。

    老师吴利梅坐在台下,说起学生吉好有果舞台上的表现,“她更加自信和乐观了,唱歌也没有以前紧张了。”

    新学期,吉好有果很开心,见到任何人都笑嘻嘻的,她的脸上有两个酒窝,笑起来特别可爱。她微笑着对记者说,《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是吴老师教的,这是她最喜欢唱的一首歌。

    吴利梅是吉好有果的语文老师,一名来自资阳的汉族老师,到三岔河中心校任教已12年。“这首歌是一年级音乐教材上的,因为歌词简单易记,唱起来朗朗上口,又很积极向上,所以就教孩子们唱了。”在吴利梅的印象中,吉好有果是唱得最好的。

    吴利梅说,三岔河乡是困难偏远的彝区,总书记的到来说明他很关心彝区群众,也非常重视彝区孩子的教育。“我们全校老师都备受鼓舞,我相信在总书记关心下,我们民族地区的教育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你有什么爱好啊?”记者问吉好有果,她说喜欢唱歌,梦想将来成为一名歌唱家。说完,吉好有果跑向小伙伴,她在操场上蹦跳着,又哼起了一首歌。

    初春的三河村阳光明媚,吉好有果的父亲吉好也求在山坡上悠闲地放着牛儿。看见有人来访,吉好有果的妈妈马海子呷热情招呼我们到家里做客。从村口的公路出发,沿着一段上坡的石板路,再穿过一道低矮的院门,就来到她家。在院坝内,家里最小的两个孩子吉好有莫、吉好有古正在开心地玩迷你桌球。

      易地搬迁

    今年全村人将住上新房

    三岔河乡三河村位于昭觉县西南部,平均海拔2520米,辖阿基、洛达、呷尔、日子等4个社,总人口355户1698人,全部为彝族。

    该村地处高寒山区,基础设施薄弱,多数群众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夯土房中,依然保持彝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以传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2013年通过精准识别被确定为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1户789人,贫困发生率46.47%,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

    吉好也求介绍,他家先后享受国家“形象扶贫”、“三房”改造等政策。当地实施精准扶贫后,他靠无息扶贫贷款发展养殖,去年家里农业收入1.3万元、打工收入1.9万元,全家人均收入4300多元。目前,他家已经被纳入易地搬迁计划,“只要出1万元,就能搬进新村住上100平方米的新房。”吉好也求满怀期待。

    最近一段时间,三岔河乡党委书记宋仕伟十分忙碌,“三河村易地搬迁项目选址规划已完成,目前正在土地协调,3月底前可全部开工建设,年底前可全部建成,届时全村都能住上新房。”宋仕伟介绍,根据村情实际,按照群众意愿,将151户贫困户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非贫困户随迁204户。

    宋仕伟告诉记者,该项目总投资4830万元,规划建设9个安置点,151户贫困户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标准(户均补助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执行,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人均负担不超过3000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204户非贫困随迁户,参照彝家新寨标准每户补助4.5万元,采取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交叉安置方式,解决非贫困户附属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难题。

    同时,加快推进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国道G348线至乡政府(阿基社)9.6公里公路已经开始动工改造,阿基社至日子社5公里硬化路在3月底前动工。

      产业扶贫

    计划2019年整村脱贫退出

    培育特色产业是三河村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宋仕伟介绍,贫困群众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购买11头西门塔尔牛、140只能繁母猪、1600只鸡发展养殖业;能人带动组建肉牛和乌金猪养殖合作社,入社农户110户,其中贫困户36户,确保群众有稳定收益。

    “今年,全村大力推广土豆种植,种植的青薯9号已经近千亩,预计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宋仕伟说,全村还大力发展“1+X”生态林业产业,核桃种植面积达2500亩,贫困户户均5亩以上。同时,利用就业技能培训、农民夜校和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渠道,开展劳务培训,去年转移输出贫困劳动力364人,实现劳务收入408万元。

    教育扶贫是彻底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村里开办幼教点2个、招收幼儿78名,附设学前班3个、招收学前幼儿167名,通过“双语”教育解决“语言关”问题。目前,当地群众也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全村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有大学在校生4名。此外,全村还将定期开展“四好”文明家庭评比,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河村计划于2019年整村脱贫退出。宋仕伟说:“有了总书记的关心和鼓励,干部、群众都充满了干劲,我们相信一定能如期脱贫。”吉好也求一家也信心满满,今年他家的几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土豆,有的已经发芽,“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

      火普村

    易地搬迁的火普村火了 来参观的游客多了

    3月5日下午,在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吉地尔子家中,一批外地客人到访。他说:“春节以来,来村里的游客多了,火普村真的火了。”

    火普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昭觉县考察的第二个地方,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贫困户吉地尔子的家,参观了他的新居。

      搬进新居

    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也变了

    走进火普村,错落有致的砖瓦房宽敞漂亮,通村硬化公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有光纤网络,还有太阳能路灯……这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的新村。

    吉地尔子的新居宽敞明亮,电视、茶几、沙发、衣柜等家具一应俱全,家里很干净。驻村第一书记马天说,自从搬到新居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各家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这时,一旁的吉地尔子接过话,“你看住这么漂亮的房子,如果不整干净点,自己也不好意思嘛。”

    在他的家门口,还贴着一张旧房屋的照片,总书记当天也察看了这张照片,并询问搬迁的情况。“这是我们搬迁前住的土坯房,又旧又破,还经常漏风漏雨。”吉地尔子感慨地说,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建设政策的实施,他于2016年彝族年搬进了新家,“新家80平方米,我家只出了1万元。”

    在吉地尔子的院坝内,停着一辆机动三轮车。吉地尔子回忆,当天习近平总书记看到这辆崭新的三轮车,对他说:“买了车子,路也修好了,就可以把这里特有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外面去卖,持续增加收入。”回想起当天的一幕幕,吉地尔子哽咽着说,“当时我心里真的觉得很感动,总书记的关怀能这么细致,心里很感动,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向他表达。”

    精准脱贫

    户均增收1.6万,今年整村脱贫

    今年57岁的吉地尔子家里有三口人,儿子在昭觉县中学读初一。吉地尔子家以前主要靠种植马铃薯和养殖猪、羊、鸡等畜禽维持生计,因为缺技术、缺资金导致贫困,未纳入贫困户之前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131元。“新房有了,村里还帮助我们发展产业增收,向我家发放产业扶持资金,买西门塔尔母牛、能繁母猪、鸡苗等,还引进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增加产量。”吉地尔子说,2017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3442元。

    吉地尔子所在的火普村位于昭觉县解放乡西南部,距离G348线2.9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全村辖火普和收古两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户706人,全部为彝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户238人,贫困发生率33.7%,属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2016年底,全村搬迁到了现在的新村。

    马天介绍,“我们先后利用扶贫小额贷款和产业扶持金148.32万元,为贫困户购买95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74头基础母猪,并在养殖全程给予技术指导。”同时,火普村还实施“借薯还薯、借鸡还鸡”项目,扶持贫困户人均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1亩,养殖鸡鸭鹅等2500只,通过“以购代捐”活动,帮助农户销售马铃薯170余万斤、鸡鸭鹅1500余只,户均增收1.6万元。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00元,今年可实现整村脱贫退出。

    “今年收入会增加不少,我们家种了5亩马铃薯,还有两头牛、两头猪;1.7亩土地租给了村集体,每年每亩500元;同时担任草莓大棚管理员,每年还有2000元管理费。”对于今年实现脱贫,吉地尔子信心满满。

    产业发展

    发展大棚种植,村民入股分红

    吉地尔子的家位于火普村的高处,站在他家的院坝内,可以俯瞰新村的全貌,最显眼的是黑、白色的大棚。“白色大棚种的是草莓,现在有的已经开花了;黑色大棚种的是羊肚菌,投产后一亩的收入可达3万元。”马天说,当天他将村里的产业发展情况向总书记汇报,总书记听了称赞“很好”。

    村里为何种草莓和羊肚菌?马天笑着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村里的山上发现了野草莓和野生菌,而且长势很好,这说明村里的气候适合其生长。当时我想,这可能是帮助村民增收的一个途径,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考察,最终决定进行大棚种植。”

    于是,火普村利用绵阳市涪城区65万元帮扶资金,引进试种高经济价值作物草莓1.7亩、羊肚菌5.1亩,还建设了蔬菜大棚6.8亩,购买西门塔尔基础母牛20头。马天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目前,村里成立了“昭觉县涪火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购种、统一培训、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等。

    马天说,合作社按照“户户享有、惠利于民、重点扶贫、壮大集体”的原则分配股份,将现有资产作价3000股,78户贫困户每户计20股,94户非贫困户每户计10股,剩余500股作为集体经济占股,带动全村群众共同致富。 阿克鸠射 成都商报记者 江龙 摄影记者 王勤

    原标题: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彝族女孩要搬新房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