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川网会客厅】全国政协委员许强:充分利用高新技术 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 【川网会客厅】全国政协委员许强:充分利用高新技术 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时间:2018-03-10 15:49:18  来源:  作者: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许强接受四川新闻网专访

    四川新闻网北京3月9日讯(川网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周子铭 摄影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做好地震、气象、地质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3月9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接受了四川新闻网专访,对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思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国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防范难度大。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地详查、排查和汛期巡查,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取得显著的防灾成效。但近年来多起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因具有高位、高隐蔽性特点,传统排查手段已很难提前发现灾害隐患。”许强建议,应尽快引入现代高新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体系,并强化专业监测预警,以实现对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的主动防范,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许强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我国山地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防范难度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近30万处,威胁近两千万人和五千亿元财产的安全。

    面对严峻复杂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开展了系统全面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多轮针对灾害隐患的“拉网式、地毯式”排查,每年汛期还要巡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但是,近年来我国仍发生了多起灾难性地质灾害事件,如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叠溪镇新磨村滑坡,瞬间将几乎整个村庄掩埋,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灾害源区地处大山中上部,且植被覆盖严重,具有高位、高度隐蔽性的特点,传统的人工排查和群测群防在此类灾害面前已显得无能为力,依靠传统手段已很难提前发现此类灾害隐患。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有一些高新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和提前发现。为此,许强建议我国尽快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和防灾新理念,以此突破传统的调查排查极限,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构建“三查”体系,提升灾害隐患识别能力,近年来日本、我国台湾等在运用对地观测技术进行大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我们应抓紧研究和推广应用。建议我国应尽快构建由高精度遥感+InSAR的“普查”、机载LiDAR+无人机航拍的“详查”、地面调查核实的“核查”共同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提前识别和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随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主动防范。

    其次要强化专业监测预警,提升主动防灾能力。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对所有隐患点都实施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是不现实的,其中大部分一般隐患点主要靠群测群防来保证受威胁对象的生命安全。专业监测预警可在灾害发生前提前发出预警信息,对危险区居民实施紧急疏散撤离,以此保证受威胁对象的生命安全。因此,除群测群防外,专业监测预警已逐渐成为国际上主动防止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重要举措。对一些威胁人口较多、危害较大但短时期内尚不能通过工程治理或避让搬迁彻底消除隐患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应尽快实施专业监测预警。依托于“地质云”构建大数据平台,将全国已实施专业监测预警灾害点的监测数据实行汇聚和统一集中管理,并组织专业科研单位,开展各区各片气象监测资料和历史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理论研究,分区分片分类建立适宜的、科学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和判据,研发和构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平台,逐步实现灾害的实时自动预警和信息发布,使专业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