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两任蜀王笔下锦城十景:市桥官柳 碧玉绿棼细雨中
  • 两任蜀王笔下锦城十景:市桥官柳 碧玉绿棼细雨中

    时间:2018-03-05 16:01:03  来源:  作者:

    杨柳依依,画桥雕栏,柳丝低垂,随风雨摇,佳人停轿,公子驻马。在明朝两任蜀王朱申和朱让栩的《市桥官柳》诗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景致。

    柳树,作为成都日常所见的植物之一,并不稀罕。在锦江岸边,尤其是猛追湾府河两岸,柳树成荫,遮蔽行道,的确是很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应该说是有关柳树的诗句中文学成就最高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任蜀王的《市桥官柳》,不难看出有受到《咏柳》一诗影响的痕迹。

    市桥官柳,作为锦城十景之一,其到底有怎样的独特之处?其包含的城市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歌手赵雷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成都》,在2017年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歌唱成都的著名歌曲之一。

    那段时间,走在大街小巷,你会听到,无论老幼都能随口哼上两句。

    在《成都》中,有一句歌词:“深秋嫩绿的垂柳,亲吻着我额头。”

    《成都》这首歌中,“垂柳”是唯一出现的植物。成都以芙蓉花著名并得雅号芙蓉城、蓉城,赵雷为什么不写芙蓉,偏偏写垂柳呢?

    事实上,成都与柳树的渊源极其深厚,比与芙蓉花的渊源早了很多。若从历史来看,柳树不知能甩芙蓉花多少条大街。

    据现有的史料证实,柳树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40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古蜀鱼凫氏的“封树定界”。

    鱼凫与蚕丛、柏并称为古蜀“三代蜀王”,是古蜀先民族群之一,建都在今成都温江区万春、柳城一带。

    那时还没有修筑城墙的概念,但城池总得有一个范围限定,用什么来标志疆界呢?

    成都平原当时有大量柳树,柳树生命力强大,柳枝下垂,随风摇摆,很是好看,而且又容易成活。所以,鱼凫王下令,在疆界广植柳树,作为“城墙”。

    如果时光能够穿越,回到鱼凫古城,您会看到成排柳树迎风舞的壮丽景观。您会产生一种错觉:这哪是什么奴隶社会的城邦啊,简直就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

    鱼凫亡国后,鱼凫城的柳树并没有跟着灭亡,每年依然万柳迎春,因此得一雅号――柳城。

    直到现在,温江的别称是柳城,境内有多个与“柳”有关的地名、遗迹等,如杨柳河、柳江、柳林、柳台大道等,至于以“柳城”为名的饭店、宾馆、小区等就更多了。

    温江距成都城不远,柳树自然会大量在成都城内种植。

    中国有句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种植非常简单,简单到只须把一枝柳条插在地里,它就会长成一棵柳树。

    成都的柳树属落叶大乔木,别名杨柳,叶子碧绿,枝条细长,柔软下垂,性喜湿地,大多种植在水边或潮湿的地方。

    柳树的果实为蒴果,成熟后两瓣裂开,里面藏有多枚种子,种子上有一丛绵毛,就是大家常说的柳絮。

    每年4月中旬左右,走在成都大街小巷中,您会看到,漫天飞舞着柳絮,有人喜欢有人烦。

    对很多人来说,柳絮容易沾在身上,不会自动脱落,会把衣服弄脏。更有甚者,对柳絮过敏,喷嚏不断,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的疾病。

    但在文人墨客看来,这纷飞的柳絮,却能引发连绵不断诗意,从古至今写柳絮的诗歌比比皆是。

    南朝梁代诗人庾肩吾在《春日》诗中写道:“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

    杜甫也不甘落后,在《绝句漫兴》中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诗句。

    苏轼更不免俗,在《和孔密州东栏梨花》中说:“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绝大多数诗人都是把柳絮比作他物,只有东晋才女谢道韫反其道而行之,把雪花比作柳絮:“未若柳絮因风起。”

    [1][2][3][4]下一页 尾页

      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在中国民间,种植柳树是很有讲究的:“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说法呢?

    传统民间文化认为,柳树在五行上属于阴物,阴气重,容易招引鬼怪凶邪。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应该具有阳气,所以人与柳树二者相冲。

    桑树的“桑”与“丧”同音,不是好兆头,所以门前不能种桑树;“柳”音同“溜”、“流”,屋后栽了柳树,好运、财运来了都要溜(流)走;“鬼拍手”是杨树,杨树枝被风一吹,哗哗哗作响,像是鬼在拍手,容易招来鬼魅,也不吉利。

    还有一种迷信的观点认为,人上吊后在半空中飘荡的样子,很像柳树的枝条。所以,古时候住家周围不能有柳树的存在,否则会犯忌。

    一些建筑风水观点也认为,柳树不能种植在院内,即使要种植,也要远离大门。因为柳树属阴,种植在阳宅大门边,久而久之,阴盛而阳衰,会使家运日渐衰退。

    民间如此忌讳柳树,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柳树也容易犯忌讳:柳枝柔美而亲水,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性杨花”。

    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来说,柳树树叶易落,柳絮纷飞,在庭院种植不容易打理。

    还有诸如柳树年久会成精怪,对主人不利;柳树枝叶繁茂,容易藏奸匿盗,对家宅不利等说法。

    其实,抛开民间迷信的说法,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柳树不种植在院内或房屋周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柳树性喜湿地,根系非常发达,容易招致蚊虫等聚集;柳树枝繁叶茂,会遮蔽房屋,让房屋阴暗潮湿,容易产生霉菌等。

    不过,把柳树用作行道树、固岸护堤树等,又是一个城市所需要的,也能成为一大景观。成都城就是如此,从古至今都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共有近200棵树木,其中绝大多数是柳树。这些柳树老干粗壮,显得年代久远,但在早春中仍抽条吐绿,富有生机。

    为什么要画这么多的柳树?这正是东京汴河地区的一大特色和景观。

    隋炀帝开发大运河、疏通济渠时,要求在河堤两旁植柳固堤,“隋堤烟柳”成为开封一景。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下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此后,汴河每一次改道,都要植榆柳、固堤防,并成为惯例。

    《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为加强护堤,都把树枝截短,促使树干瘿结粗壮,所以看起来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柳树形象不一样。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

    借问风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

    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中,柳树最常用来种植的地方,是坟头。

    《古微书・礼纬・稽明征》记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也就是说,当时的平民百姓死后是不会培土做坟墓的,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以为标记。

    在传统民俗中,有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习俗。

    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要插柳枝。到宋朝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

    有的还把柳条插在井边,使得井边多柳树。

    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习惯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纪念。

    朱申在《市桥官柳》中有一句:“折赠行人远入朝。”这里写出了古代的一种风俗:折柳赠别。

    这个风俗开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时无名氏撰写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成为送别的同意语。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来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古人很会玩,从柳树发明出了射柳的娱乐活动。即在距离柳树100步远的地方,用弓箭射击悬挂的柳叶。

    这一活动起始于战国,流行于汉朝,到唐朝时,被官方确定为正式的比赛项目。

    后来,就像麻将一样,射柳又玩出了新花样,把射柳叶改成射葫芦:在葫芦里装一只鹁鸽,挂在100步外的柳树上,射中葫芦,惊飞鹁鸽,以命中率高低决定胜负。虽然是射葫芦,但这个玩法仍叫射柳。

    话说回来,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柳树是文学作品中的常客,受到古今文人的热捧,留下大量精品诗词和文章。

    杜甫在成都暂居时期,写了多首与柳树有关的诗。

    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还有大家不是很熟悉的《西郊》:“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

    唐朝成都女诗人薛涛的诗中,有关柳树的就更多了。

    《柳絮》是薛涛写柳诗中最出彩的:“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另外的写柳诗,如《送姚员外》:“万条江柳早秋枝,袅地翻风色未衰。欲折尔来将赠别,莫教烟月两乡悲。”

    又如《和李书记席上见赠》:“翩翩射策东堂秀,岂复相逢豁寸心。借问风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

    再如《菱荇沼》:“水荇斜牵绿藻浮,柳丝和叶卧清流。何时得向溪头赏,旋摘菱花旋泛舟。”

    还有《寄旧诗与元微之》:“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下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柳在文化人眼中,是美好的象征。

    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被喻为柳眉。女子身腰如柳条般柔软,故称柳腰。

    而爱柳之士,更是把柳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甚至生命中。

    陶渊明,在堂前栽了5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蒲松龄卜居临泉时,在泉边栽柳,自称柳泉居士;画家丰子恺,把屋子取名为小柳屋;史学家陈寅恪特别爱柳,把书房叫做寒柳堂,其著述编为《寒柳堂集》。

    首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尾页

    拾翠佳人停绣,踏青公子驻花骢

    我们再来看朱申和朱让栩写的《市桥官柳》,先解释一下“市桥官柳”的意思。

    市桥,从字面上似乎可以理解为市区、桥梁,也就是人群熙攘之地,或是水边送别之处,看起来还是很合情合理的。

    但如果真是这么理解的话,也太把两个蜀王的文学修养看低了,我们的理解也太肤浅了。

    杜甫的《西郊》中有一句:“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这意味着,“市桥官柳”4个字,早在杜甫的诗中就出现了,这显然是锦城十景中这一景的来源,而且历史渊源很久远。

    结合《西郊》全诗,可以得知,“市桥”是一座桥。如今,成都城区内并无叫市桥的桥梁,连地名都没有。

    那么,市桥是怎样的一座桥?位于哪里?

    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最早记载了古代成都有7座桥(包含名字、位置),其中就有市桥:“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

    由于这7座桥的分布位置与天空中的北斗七星相似,所以有传说:“李冰造七桥,上应七星。”

    南朝梁代人李膺撰写的《益州记》中说,成都有7座以星座命名的桥,俗称七星桥:长星、员星、玑星、夷星、尾星、冲星、曲星。

    南宋人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中注解说:“冲星桥,市桥也。”

    历史学家蒙文通在《成都二江考――附论大城、少城、七桥、十八门》中考证说,《方舆胜览》的说法是错误的。

    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家冯汉骥教授认为,市桥是玑星桥。

    到晚唐筑罗城时,郫江改道,江上的5座桥包括市桥在内,均被弃置。

    1984年,在同仁路南口东侧地下3-5米处,发现粗大木桩,排列如梅花桩形,又在金河街发现汉唐遗物及系船桩。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就是市桥遗址。

    《成都城坊古迹考》确证,市桥在今成都市区西胜街南。

    市桥是怎么得名的呢?李膺在《益州记》中说:“汉旧州市在桥南,因以为名。”

    在市桥,东汉建武12年(36),割据蜀地的公孙述与东汉军队曾在这里打过一次大战役。

    《后汉书・公孙述传》记载:“(公孙述)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延)岑于市桥,伪建旗帜,鸣鼓挑战,而潜遣奇兵出吴汉军后,袭击破汉。汉水,缘马尾得出。”

    东汉初,大司马吴汉奉命征讨公孙述,逼近成都城。

    公孙述在大将延岑的鼓动下,不但不降,反而拿出全部身家募集敢死队,在市桥与吴汉对抗。

    战斗中,延岑假装叫人在阵前摇旗呐喊,鸣鼓挑战,暗地里却派奇兵绕到吴汉身后,袭击吴汉。吴汉坠落水中,慌乱中抓着马尾巴才得以出水。

    从《后汉书》对此次战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市桥应该比较大、长,否则两军如何对垒?吴汉掉进江水里,靠抓着马尾巴才出水逃生,说明市桥下的郫江水应该比较深。

    总而言之,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市桥是存在的,而且属于官道(大道),桥边种植有数量可观的柳树――所谓“官柳”,就是指官道(大道)两旁栽种的柳树。

    “市桥官柳”,重点在柳。这些柳树不仅多,而且颇有些年月,故而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好比现在的成都人民南路的雪松,那也是一道城市景观。

    到明朝中期的蜀王朱申和朱让栩时代,从朱申诗中的画桥、雕栏、石柱等可以得知,作为桥梁的市桥仍然存在。

    当然,这个市桥或许早就不是杜甫走过的那座市桥了,应该是后来再建的。

    朱申写的《市桥官柳》诗,不是游玩风景,而是在为人折柳送行:“少城城外多春色,折赠行人远入朝。”

    在朱让栩的笔下,不仅写了市桥官柳的风景,还写了城里大户人家来观赏风景的情景:“拾翠佳人停绣,踏青公子驻花骢。”

    绣(xiǎn),这里指的是马车;花骢(cōng),即五花马。

    唐开元、天宝年间,社会上很讲究马的装饰,常把马的鬃毛剪成花瓣形状,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剪成五瓣的叫五花马,后世用来特指珍贵的骏马。

    从朱让栩的《市桥官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意境:

    春天来了,和风暖暖地吹,市桥大道的柳树吐露新芽,柔软的柳枝垂在道路两旁,风景别提有多美了。

    大户人家的佳人们乘坐豪华的马车,来到这里寻找春天。她们把车停下,或隔着车窗欣赏美景,或从车窗探出头来仔细打量。

    富贵人家的公子,骑着骏马外出踏青郊游。路过市桥,他们把马停驻下来,或许是在赏美景,或许是在看美女,谁知道呢?

    成都龙泉驿区档案局(馆)的胡开全先生说,朱让栩的《市桥官柳》,透露出一个更为重要的信息:他所在的时代,成都已经形成了一些财力殷实的家族,这些家族的子女,经常开着“豪车”在大街小巷抛头露面,毫无顾忌,显示了社会的安宁与富庶。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首页 上一页[1][2][3][4]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