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川网会客厅】全国政协委员孙朝晖:深化供给侧改革 创新发展是企业立身之本
  • 【川网会客厅】全国政协委员孙朝晖:深化供给侧改革 创新发展是企业立身之本

    时间:2018-03-02 15:33:23  来源:  作者:
    全国政协委员孙朝晖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

    四川新闻网北京3月1日讯(川网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周子铭 摄影报道)3月1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陆续抵达北京,准备参加即将于3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3月1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攀钢集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朝晖,就“企业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创新发展之路”这一话题接受了四川新闻网记者的采访。

    孙朝晖以攀钢实现扭亏为盈作为案例展开分析,他认为,重点就是攀钢在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低端产能的同时,着力于转型发展,努力打造科创研发、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从而全面激发了新的活力。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勉励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他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夯实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驱动。

    “正是因为我们按此实践并不断奋斗,才有了过去一年攀钢的喜人转变。”孙朝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在2017年之前的6年里,攀钢都处于亏损状态。攀钢坚持不懈扎实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到极致,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2017年,攀钢实现产业收入1000亿元,同比增加258亿元,增幅34.77%;在消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夯实发展基础的情况下,实现利润5.68亿元,同比增利69.63亿元;实现利税27.99亿元。

    “深化供给侧改革,才使企业有了新的未来。”孙朝晖表示,在淘汰低端产能方面,攀钢自2014年以来,平稳关停部分钢铁产线,累计削减粗钢产能362万吨,占攀钢总产能的26%。其中,攀成钢彻底关停全部钢铁产线,转型升级打造以科创研发、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为核心的积微智慧产业园。

    同时攀钢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攀钢坚持用现代物联手段和现代金融方法改造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物联(CⅢ)、产业链金融(DⅢ)和产业链贸易(GⅢ)三大基础支撑平台产业,形成了现代金融与现代物联“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积微物联成为西南最大的大宗商品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四川智能制造和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来交易量由40万吨增加至1477万吨,交易额由11亿元增加至709亿元。

    如今,攀钢的重点产业的竞争能力全面提升。2017年生产钒制品(以V2O5计)3.83万吨,产量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品种质量全球领先,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全球市场占有率约25%;生产海绵钛1.61万吨、钛白粉19.9万吨,产销量分别跃居国内第一和第二;重轨产销规模达到135万吨,占据国内市场份额4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成为国内第一、世界顶级品牌。汽车用钢产销量145万吨,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品牌。

    在企业盈利的同时,攀钢始终牢记国家使命,积极探索攀西钒钛资源高效、高值、绿色利用的发展道路,开发了系列高新产品。抢抓“军民融合”战略机遇,2017年军工新试产品近1万吨,产销规模居行业第三,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成功应用于多种型号直升机发动机。加强钒钛新产品开发,航空航天级钒铝合金形成批量供货能力,研发出钛板、钛管、钛带、钛丝等系列产品。完善钢铁产品结构,国内第二家成功开发出DP1180汽车用高强钢,贝氏体钢轨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孙朝晖认为,只有和谐发展才是长远之计,攀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突出抓好环境保护,攻克攀西钒钛铁精矿烧结烟气脱硫世界性技术难题,SO2削减量居全国钢铁企业第一;全面开展环保隐患排查治理,2017年投入5亿元,实施节能环保项目67项。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制定扶贫工作规划,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413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0余项,助力攀西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从连续六年亏损转为如今的盈利和蓬勃发展,攀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孙朝晖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他建议,所有企业都应当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淘汰低端产能的同时,着力于创新发展,只有开发出更新更好的产品,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