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学术巨匠、文化大家饶宗颐去世 享年101岁
  • 学术巨匠、文化大家饶宗颐去世 享年101岁

    时间:2018-02-07 16:15:06  来源:  作者: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一代通儒――

      立春已至,寒冷依旧。又一位学术巨匠、文化大家仙去。2月6日一大早,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古文字学家、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饶宗颐先生逝世,享年101岁。饶宗颐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才,学问渊博,造诣深广,被称为“当代中国硕果仅存、绝无仅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

      消息传来,学界痛悼。学者陈子善在2月6日早上九点过的微博上写道:“海内外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文学家、书画家饶宗颐先生逝世,享年101岁。沉痛悼念!饶公千古!”饶宗颐的仙逝,也让很多人再次感慨: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们的背影,正随着岁月凋零,在时代中慢慢淡出。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上世纪40年代末到香港居住,1952年曾于新亚书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1968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

      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1982年,《选堂集林・史林》出版,被学界誉为继钱钟书《管锥篇》后的又一学术巨著,有人称誉为“南北学林双璧”,他造访钱钟书,送给钱钟书一本诗词《周集》。其时,钱钟书《管锥编》已经问世,而钱钟书回赠的却是极具个性特征的手稿。饶宗颐日后回忆:“我很佩服他这个人,他收集的材料,一点一滴都不放松,一个东西改很多次。这部手稿是在印出来的书上,他自己又在上面加了很多东西,我现在还保留着。”

      饶宗颐学问茹古涵今,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他贯通中西之学,敦煌学、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他与钱钟书并称“南饶北钱”,钱钟书先生称他是“旷世奇才”;他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羡林先生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学术界尊他为“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不止在学问方面建树甚多,饶宗颐在艺术方面,尤其是于绘画、书法领域也造诣尤深。2011年12月13日,饶宗颐先生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成为自2005年前任社长启功先生去世,并时隔6年空缺后,西泠印社选举产生的第七任社长。他尤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曾得到张大千的赞赏。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自成一格。他的友人夏书枚先生说:“选堂既宿学,诗词绘画鼓琴,莫不称著于时,骈文倚声尤精善。尝自言以余力为诗,然观其所为,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险峭森秀,清旷超迈,面目綦多,非琴瑟专壹者可同年而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上官国风

      “传奇”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他是“自学成才”

      大师远去,巨匠凋零。很多人都会在内心升起一个问题:如此博学的大师是怎么炼成的?

      他“在多个学术领域有开创之功”

      在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向以鲜看来,饶宗颐是一位“传奇”,“饶宗颐在很多个学术领域内有开创之功,这是做学问的人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一般做到广,就难以深,但是饶宗颐的造诣却做到了广而深。少年时代的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他是自学成才。而且,更令人觉得神奇的是,他不光做学问好,是学问大家,还是一名在书法、绘画上造诣很高的艺术大家。”

      向以鲜分析认为,成就一位学术巨匠,是需要综合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比如,饶宗颐天分高,又勤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家学深厚,他父亲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这样他就不用为生计奔忙。他可以有非常好的条件,去追求学问,比如他去东方学的中心所在地法国学习,到印度去游学等等。可以说,他是一位为学问而生的人。此外,饶宗颐青壮年所处的时代氛围,也有利于人专心做学问。现在时代生活节奏匆忙,各种诱惑很多,学问分工太细,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等等。饶宗颐之所以称为饶宗颐,成为难以再现的学术巨匠,背后有各种条件、因素的综合。缺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他可能就成不了一代学术巨子。像饶宗颐这样的人,他完全是凭着对学问、知识的纯粹兴趣,进入他想进入的各个学术领域,从而成为一个通才,一代巨匠。我认为,饶宗颐很可能是当代汉语圈最后一名学术巨匠,最后一位百科全书的人物。”

      他的造诣“超越了国学的概念”

      很多人称饶宗颐为“国学大师”,但在向以鲜看来,饶宗颐的文化研究造诣范围,“已经超越了国学的范围。他不光对中国的学问有高超研究,他对西亚文明、印度文明、东方文的研究,也是很厉害的。”在向以鲜看来,饶宗颐的研究路数,跟陈寅恪、季羡林的学术研究路数都是一致的。“他们都受欧洲汉学研究的影响,每个人都懂很多门语言,不仅仅懂现代的汉语、英语、德语等等,而且懂得多种已经不再使用的、死去的偏僻的语言。包括古代的和现代的,他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懂十来种语言。而且,对他们来说,研究东方学,懂得几门古代的语言,是基本功。”让向以鲜感慨的是,这种同时懂得很多门语言的研究方法,这种学术传统,“也有失落的态势,这是令人遗憾的。”

      饶宗颐与季羡林二人惺惺相惜,互为知己。2011年季老逝世,饶公悲怀万分,曾对媒体说:“季老性情笃实敦厚。他懂我,说我做学问最善于‘找问题’。他是最早写文章向内地学术界推荐我的人。1993年我们一起创办《华学》杂志,传播汉学。去年10月,我还到北京301医院看望他。他当时还很精神,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随即用杜甫《长沙送李十一》韵吟诗以寄托哀思。

      有人将饶宗颐与季羡林并称,称“南饶北季”。不可否认的是,在大众群体中,比起季羡林,饶宗颐的名字显得稍微陌生些。向以鲜分析说:“其实,饶宗颐在学术功底的综合实力方面,是不亚于季羡林的。但我估计跟大众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关系,内地读者对饶宗颐的了解,显得还不够。其实饶宗颐在东南亚,尤其是日本,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敦煌学研究。”面对这么一位学术巨匠前辈,向以鲜说,“像饶宗颐这样的前辈大家,他们的学术执著精神,强大广博的学问功底,是我身为后辈学人,深感高山仰止,难以企及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上官国风

      原标题:“传奇”谢幕 一本“百科全书”合上了…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