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忆何齐】同事眼中的何齐:知世故而不妥协 历狂澜而不坠信念
  • 【忆何齐】同事眼中的何齐:知世故而不妥协 历狂澜而不坠信念

    时间:2018-01-17 16:02:43  来源:  作者:
    何齐(图片由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

    保存何齐生前原貌的办公桌

      四川新闻网巴中1月16日讯(记者 李桃 王鹏 摄影报道)1月12日,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何齐被巴中市委授予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然而他并没有机会亲自接过这份荣誉,就在一个多月前的2017年11月23日12时48分,刚过完50岁生日没几天的何齐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谈到何齐的离开,除了何齐家人最不能接受他离去的就是何齐的同事。“多年前不合身的旧衣不舍得扔,一直穿在身上”“工作30年,家徒四壁也不为过”“工作中痛风发作,药就是一大把一把的吃”“驾照驾龄20多年,却连一辆代步车都没有,回老家还得麻烦同事接送”“坚守底线,亲朋好友想在他那‘走后门’直接没戏”……,谈起何齐,他的同事眼含泪水一直围着记者说个不停。

    何齐家中的书桌上依然整齐的堆放着法律书籍

      严谨细致,工作上不容许出一点差错

      何齐的办公室依然保持着他离去那天的原貌,一摞摞法律书籍和笔记本整齐堆放在办公室门口旁的书柜上,室内植物因为缺少打理稍显萎靡,一块藏茶半打开放在茶壶旁;办公桌整齐有序,文件资料被有规律的堆放办公桌左上角,匆忙离去时未来得及戴上的眼镜依然放在笔记本电脑上,桌上翻开的工作笔记上还清晰地写着“11月24号,省高院参会”。据法官杨介绍,本来23日那天下午,何齐就要去成都参加省高院的会议,结果没想到这一次计划好的出行却在11月23日的中午被打断。11月23日12时48分,何齐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在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楼下的诊所。

      “老师,他是一个严谨细致的人,平时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更严格要求他人。”杨是5年前巴中中院试点导师制时,何齐对口帮扶的审判监督庭青年法官,所以杨一直叫何齐“老师”。杨2008年调来巴中中院工作之前,他就与何齐接触良多。“最开始的时候,我是书记员,他是我们审监庭的庭长,那个时候我工作上没少受老师教育”在杨的印象里,工作中的何齐是严肃的,更是不容出一点差错的。

      “当书记员那会,有一些不懂,有时候忙很了就会犯一些细节性的小错误。”杨至今还记得在某次发送法律文书时,自己忘记在“本件与原件核对无异”处盖院章。当时这份法律文书是委托南江法院发送,而南江法院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电话告知了何齐。“老师对我进行了狠狠的批评,一点不留情面。其实严格意义上说,那份法律文书还没正式发出去,是可以收回来的,盖个章就行了,但在老师看来这就是工作马虎,不认真的表现。”杨告诉记者正是何齐的严厉、严谨让他一步步得到成长。

      何齐曾讲过很多关于工作、关于责任的话语,杨一直牢记心间。“卷宗是我们的第二生命,如果卷丢了就影响了当事人的利益!”杨告诉记者,这是何副院长时常告诫他的,而他现在也以此告诫着自己的徒弟。何齐对案子严谨、一丝不苟是出了名的。开庭前他会根据案件写好审理提纲;审理时因为担心书记员记载的有遗漏、不清楚的地方,也会亲自做好审理记录;审后本应由法官助理来写、法官直接修改的审理报告他也会自己完成。然而身患痛风20年,何齐右手有2根手指已不能弯曲,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更别提写字,但他仍然坚持着。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一本本用过的笔记本记录的是何齐工作的严谨

      以法明理,判决中提倡“判决一案警醒一片”

      何齐在工作上虽然很严格,但是在生活上一点都没有领导架子,“是我们的‘兄弟院长’,我们都喜欢和他聊天,聊案子听意见、聊生活听感悟。”巴中中院立案庭副庭长肖强告诉记者,何齐经常在工作中告诫同事“办案子说得服自己,才能说得服别人;写判决书,要用朴实的语言,让老百姓都理解等等话语都是何齐一直挂在嘴边的。”

      何齐作为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平时主要负责审判监督庭、审管办、信访处三个部门,作为下级的审监庭庭长刘伯梅平时遇到什么难缠的案子总喜欢找何齐帮忙。用刘伯梅自己的话来讲,重大的案子让何副院长把把关她才能更放心。不久前,刘伯梅审理了一起赡养案件,原告杨某与4个子女就赡养义务责任划分的纠纷,由于有收养和离婚的因素,案情较为复杂,尤其判决书释法明理这块儿让刘伯梅更是大伤脑筋。

      “判决一案,警醒一片”在刘伯梅找到自己帮忙后,何齐反复研究了整个案件细节,第二天天不亮,刘伯梅就接到何齐打来的电话,说自己整晚没睡,根据案情自己手写了释法明理部分。何齐在起草的判决书中这样写到:“《父亲》这首歌词写得很好,人们都说养儿能防老。子女小的时候,父母省吃俭用,对子女无微不至地关怀,时刻担心儿女吃不好、穿不暖,日日夜夜盼望着子女快快长大,成家立业。当父母老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无论是从法律规定,还是风尚民俗、道德伦理、人之常情,子女赡养老人都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上诉人杨某已年近80高龄,若由4个赡养人轮流赡养不利于老人的生活起居,客观上也不符合老人的生活习惯,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作为子女,请多去温习一下《父亲》《母亲》这两首歌的歌词吧,它会教会你们做人的最起码的基本原则,同时会告诉你为什么应尽孝道。”

      判决书下达后,一直闹访的当事人服判息诉,周围的邻里也对法院判决纷纷竖起大拇指。

    桌上翻开的工作笔记上还清晰地写着“11月24号,省高院参会”

      坚守职责,慈祥“老大哥”也会发脾气

      立案庭庭长李晓云是看着何齐离开人世的,想起当天的场景,李晓云忍不住泪流满面。“何副院长在我们院里一直是老大哥般的存在,他对所有同事都很真诚,我们都喜欢和他聊天,他的办公室也是院里最热闹的地方。”

      “当事人也许会对判决存在疑问,或者有不满,我们信访部门就得忍受,大不了我们当个老百姓的出气筒就是了。”一些当事人对审判结果不满意,经常到巴中中院上访,何齐作为院领导经常接待这些信访当事人。据法官袁梅介绍,2015年的时候,恩阳区来了一个老上访人员,该上访人员一直对中院驳回其诉讼请求耿耿于怀,何齐从早上8点半就接待该上访人员,一直耐心对其进行政策讲解,不断对其进行劝说,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该上访人员才在何齐的劝说下离开。

      作为同事们的老大哥,何齐总免不了面对人情世故。某次其他单位的一名熟人找到了何齐想为在监狱服刑的亲戚争取减刑或者假释,何齐严词拒绝。“减刑和假释这要看你亲戚在监狱里的表现,表现得好就有机会;不然不可能减刑,别想在我这找后门!”但该熟人仍然不愿放弃“最后把何副院长逼急了,他只得说‘我要是把他放出来了,我就得进去了!’”民一庭庭长黄晓东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道,想要从何副院长那找“后门”无异于“?搬着梯子上天――没门”。

      “我是人民法官,必须公平公正!”这是何齐不止一次说过的话语,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也以此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面对工作他从不懈怠,即使自己患有痛风20年,也未曾刻意请过假,痛了就一大把一大把地吃消炎药却从未离开过岗位,只有实在受不了,坚持不住了才去往医院。即使兄弟姐妹家里条件都不太好,赡养父母的重担全压在他身上,何齐也从未越过自己的底线,知世故而不妥协,历狂澜而不坠信念。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