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四川新作为・脱贫篇】金口河脱贫攻坚实践:“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
  • 【四川新作为・脱贫篇】金口河脱贫攻坚实践:“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

    时间:2017-12-18 16:34:18  来源:  作者:

    胜利村位于风光旖旎的大渡河峡谷

      四川新闻网乐山12月17日讯(记者 雷兹 熊强 摄影报道)在乐山金口河大峡谷深处,曾经隐藏着一座“云端上的村庄”,这里也被人们称作“悬崖村”。上有壁立千仞的绝壁,下有奔流不息的大渡河,永和镇胜利村100多户村民就曾分散居住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终日云蒸霞蔚、风光旖旎,但因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村民们长期和外界隔绝,数十年来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

      这样的状况在近年来得到极大改变,曾经吃玉米红薯、下山赶场也要花上数天时间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永和镇投入500多万元,在大渡河谷边新建了移民新村,曾经生活在峡谷之巅的村民们终于盼来了下山的日子,陆续住进了美丽的新村寨。

      物质生活的改善、国家政策的入脑入心,也让村民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变。近年来,金口河区永和镇针对镇内贫困群众“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等问题,创新采取“实施感恩教育”“设立励志基金”“实施党群互助”“开展脱贫宣讲”等办法,实现了巧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的良性发展。截止2016年底,全镇脱贫136户400人,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有效激发,村风民风不断向好。

      “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 贫困户搬新居腰包逐年鼓

      金口河区地处小凉山腹地,总人口5.1万人,辖6个乡镇41个村,彝区、山区、深度贫困区、不对外开放区“四区叠加”,山高坡陡,海拔相对高差2791米,山地面积占99%。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金口河的发展一度落后时代步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资金投入不足问题突出,因病因残致贫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矛盾并存,生存环境较差与内生动力不够相互交织,“悬崖村、石木屋、天梯路、溜索道”一度成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过去的胜利村就是这个写照的缩影。

      据介绍,到2014年精准识别时,金口河区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59户4511人,其中5个省定贫困村有222户633人,贫困发生率为12.03%。“全面小康,决不能让一个群众掉队。”金口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三个一”工程(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一票否决工程),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4年至2016年三年间,金口河区先后脱贫929户2610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7310元增长到2016年的11933元。2017年将退出3个村脱贫800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更低。

    永和镇党委书记白作毅(左)正在向记者介绍脱贫攻坚开展情况

      由于脱贫攻坚等经验做法的典型性和示范性,金口河区被评为四川省2016年度脱贫攻坚先进区县,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在全省排名从128位上升到35位,平安建设满意度测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金口河区通过设立“励志基金”,凑足扶贫“军需粮”,实现了巧用“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的良性发展。在永和镇,这一方法得到充分利用。

      永和镇党委书记白作毅介绍,全镇筹资8.8万元,于2015年在全区率先设立镇级脱贫励志奖励基金,同步制定奖励办法,对在脱贫攻坚中自主脱贫、勤劳脱贫的典型贫困群众大张旗鼓地奖励,“奖勤不奖懒、奖能不奖懒,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扶贫要扶志。励志扶贫办法出台后,永和镇的脱贫攻坚工作收获了积极成效。

      努力脱贫带来了致富希望,曾经的“悬崖村”村民吴朝安回忆,住在山上的时候,由于条件艰苦,家里只能种点玉米、土豆等农作物,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以前,他们一家7口人的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

      “脱贫不能只想着等靠要,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条件。”为了早日甩掉贫困帽子,吴朝安决心努力发展生产。整村搬迁后,在永和镇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吴朝安种了12亩老鹰茶、4亩中药重楼,还获得了6只羊的奖励。由于脱贫积极,加上效果明显,吴朝安去年获得了1000元的励志奖励,今年又获得4500元的奖励金,致富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吴朝安算了一下,如今他家养殖的羊已经发展到15只,后面还要继续发展到40只再售卖。另外,吴朝安种植的4亩重楼预计4年后将迎来大收获,“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估计能卖到100万元”。吴朝安笑道。

      白作毅介绍,2016年底,永和镇相继在全镇5个村设立了共50万元的村级脱贫励志金,由各村通过“一事一议”或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制定管理使用办法,专项用于激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截至目前,获镇村两级脱贫励志基金的贫困户已达191户,共计发出奖励金24.43万元,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动力进一步激发。

    [1][2]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永和镇移民新村设计是川西民居风格

      “党群互助”形成“好风尚” 创新扶贫举措村民同奔富裕路

      位于大渡河峡谷的永和镇,这里因为地理位置较为闭塞,旖旎的风光鲜为人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大峡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光游览。如今,胜利村不少村民在当地办起了乡村民宿和农家乐,享受旅游发展的实惠,还有一些农户靠种老鹰茶、花椒,养竹鼠赚了钱。大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彻底告别了曾经在高山上的苦日子。

      村民王帮华对过去生活的艰苦记忆犹新,“山上生产生活很不方便,吃盐巴、吃大米必须靠人背上去,平时只能吃玉米红苕,以前只有过节才能吃得到米。”村民王安友接过话茬“吐槽”,以前山上交通极为不便,“一般村民下山去卖猪,得两个人扛着走,一不小心可能就摔下山崖了,下山赶集来回都要走三天。”

      易地扶贫搬迁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曙光。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当地政府投入500多万元,在大渡河谷边新建了移民新村,曾经生活在峡谷之巅的村民终于盼来了下山的日子,陆续住进了美丽的新村寨。

      “娃娃们都想搬到山下谋个生计,我这老头子也要为后人着想。我们领到了4000元的安置款,买了一块宅基地盖起了新房子。”王安友说,一家人的生活因此发生了根本改变。四川新闻网记者在胜利村探访注意到,移民新村是川西民居风格,融入了山地文化元素进行了风貌塑造。

    永和镇移民新村设计是川西民居风格,村房、道路整洁干净。

      住进了新房子,还得过上好日子。白作毅说,现在的胜利村地处金口河大峡谷深处,风景秀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正适合发展旅游业。胜利村支部书记王勇介绍,计划搬迁后,村里在几乎没有平地的胜利村1组整理出400亩土地,又从外地带回了啤酒桃树苗,发动全村人在陡坡上种下了桃树,桃林不仅吸引游客来赏桃花,通过村党支部统一管理,村民还能够在桃林通过务工挣取劳务费。

      现在,胜利村不少村民在当地办起了乡村民宿和农家乐,享受旅游发展的实惠,村民王桂林就靠自家的宾馆,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收入了上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让胜利村的村民们过上了新生活,这只是永和镇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永和镇还创新探索出了“党建+扶贫”模式,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拧成了一股绳。

      廖帮林是新乐村的一名共产党员,他和村里的其他党员一样对口联系了非党员贫困户,并明确了帮扶目标。

      新乐村村民廖安金是廖帮林的对口帮扶户,谈到“党建+扶贫”模式的带来的“好处”,廖安金很感慨:“没有廖帮林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居住的易地搬迁新房。” 廖安金说,搬迁过程中,廖帮林把自己的宅基地免费给了他家住,“我修房子的钱不够,他还用自己的积蓄帮我垫付了1.5万元的建材费。”

      白作毅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在探索过程中,永和镇建立了“驻村干部帮”、“党员联系户帮”、“亲朋好友帮”、“贫困户互帮”的四帮机制,实现了全镇118名干部与225户贫困户全覆盖帮扶,实现321名党员和2229户农户捆绑发展。

      永和镇不断创新的扶贫举措,如今都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永和镇脱贫136户400人,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村民们正大步前行在脱贫奔康路上。

    首页 上一页[1][2]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