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85后村官带领全村走出中国贫困村可复制的“岫云扶贫模式”
  • 85后村官带领全村走出中国贫困村可复制的“岫云扶贫模式”

    时间:2017-11-20 15:57:33  来源:  作者:

    11月16日,“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现场

    11月16日,“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现场的农产品

      四川新闻网广元11月20日讯(记者 熊强 摄影报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笔下清静恬适的生活正是当下苍溪县岫云村的真实写照。曾几何时,这里的老百姓是挤破头地想要跑到外面的世界,而现在,已经在外“倦飞”的他们,纷纷回到家乡,与村支部书记李君一起,通过“私人订制、一品一家”的精细化发展模式,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小康梦。

      十年如一梦。十年前的泥沼洼地、十年前的崎岖险路、十年前的土坯房,如今早已不见了踪影。今天的岫云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四川省省级四好村;今天的岫云村,264户人家,153户有了小汽车;今天的岫云村,走出了一条以村为品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今天的岫云村,每天都有专人指导生产,收购产品;今天的岫云村,每个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十年坚守,李君带领全村百姓走出了中国贫困村可复制的“岫云扶贫模式”。前不久,这个32岁的小伙子,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举办的“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中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我从不后悔自己当村官,因为这里是我家,这里有我的梦想。”“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条路我会坚持走下去。”这是李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穷则变:放弃18万年薪回乡当村支部书记

      水泥路串起干净整洁的川北民居,在山间环绕,它一头连接着外面的世界、一头连接着岫云村。每隔两三天,44岁的陈勇益就会驾驶着村里的农产品冷藏车,把村里的“时光鸡”、“岁月鸭”、“年花猪”等独具岫云村品牌的生态农产品,通过这条路,运输到位于成都的苍溪县生态农产品线下销售体验中心。不曾想,陈勇益脚下的这条路,十年前还是一道泥泞不堪的小道,亏得村里一个叫李君的小伙子,凭着一股韧劲到处“化缘”,最后将这条道路硬化,这才让村民走出大山的路变得更加平坦和顺畅。

    生态农产品线下销售体验中心内的农产品

    生态农产品线下销售体验中心内的土鸡蛋

      “以前路不通,村里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挣钱,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现在好了,路通了,不仅出行便利了,而且村里的农产品也可以通过这条路卖到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也感觉更有奔头了。”陈勇益说。

    李君(左)与村民李奎华交流

      在当地,只要谈起李君,村里村外的人都不由得起翘起大拇指:“这个娃儿要得,不仅能干事,还能干成事!”

      2003年,李君考上大学,走出了岫云村,走出了祖辈们都想走出的那座大山;2007年,李君成为了成都的一位白领,那时,他的年薪已经达到了18万,过着不错的城里人生活。

      然而,这一切却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发生了改变。“汶川大地震,我的家乡成了重灾区。当我和打工的父母赶到老家时,亲人抱头痛哭的场景,至今还揪着我的心。”李君说,那一刻,他便下定决心回家为乡亲们做点事,改变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然而,回乡的路,却没有李君想象中的那么一帆风顺。

      年底,村两委换届,李君高票当选岫云村党支部书记。然而,对他的质疑和怀疑,始终没有停止过:一个“娃娃”当书记,能办成啥事?“嘴上无毛 办事不牢”……有人说,他是在外混不下去了,毕竟那时在农村当支部书记,都是六、七十岁老人干的事,每月只有500多元的工资;还有人说,他就是想当官,想把支部书记作为跳板。

      “我明白,要改变老百姓对我的质疑,只有把事情做出来让他们看!”李君说,当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修路的事情。但是,修路的巨额资金那里来呢?群众筹资?不可能!一是群众本身穷,二是群众怕出了钱,被他那个娃娃书记打了水漂。

      “没有钱,我来找!哪怕是讨口要饭,我也要把路修通!”在一次村大会上,李君拍着胸脯打包票。接下来的那半年,为了向那些富裕村“讨”点修路的钱,他跑了8000多公里。为了节约钱,他舍不得买卧铺票;遇节假日,连硬座都买不到,就在火车过道站着,一站就是几十个小时。实在累了,就拿出村里的介绍信看看,给自己打气。最后,宝山村、中国大唐集团支持了岫云村85万元资金。“加上国家的配套资金,2010年,我们村三条长达6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李君说。

      “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吃在道路不通的亏上。”村里的老村(副)主任候俊益打开了话匣子,他坦诚,当李君刚刚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时候,他曾翻过白眼,对这个娃娃书记的能力产生过怀疑,“这么多年下来,我感觉他(李君)的这条路是走对了的,我现在是打心底里佩服他。”

      候俊益一句“打心底里佩服”,让站在一旁的李君双眼飞速地眨巴着,他微微颤抖的嘴唇,想要说点什么,却又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候俊益回忆起自己任职村干部的这30年间,因为道路不通,他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栽柚子树砍柚子树、栽梨树砍梨树、栽桑树砍桑树,没有哪一次是搞成了的。”候俊益说,最后,村民又只能回到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上来。

      当村里6公里水泥路修通的那一刻,李君哭了,家人哭了,村里的很多人都哭了。

      现在,这条长达6公里的村道,一头连接着成都等大城市,一头连接着岫云村,成了岫云村一条实打实的致富路。

    [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变则通:远山结亲,让捐助者有了回报、让受助者更有尊严

      路通了,群众对李君有了信任基础,认为“这个娃娃还是能干事”。但是路通之后,如何让老百姓享受便捷交通带来的“红利”,成为压在李君心头的又一件大事。“只有找到一条适合岫云村的致富路才能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李君说,可岫云村地处偏远山区,没有矿产,缺乏旅游资源,即便是搞农业种养殖,也很难上规模。

      在对村情实际进行反复多次的研究之后,李君决定主打健康牌,“我要让岫云村的青山绿水、岫云村的好空气、岫云村满山遍野的生态资源全部变成夯实老百姓口袋的资本。”

      11月16日上午,岫云村26位村民来到成都“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的活动现场。在这里,他们将找到城里的“亲戚”,把他们从大山里带来的红薯、南瓜、猕猴桃、腊肉等农产品以认购的形式,出现在“亲戚”家的餐桌上。

      “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的想法,源于他大学时期的细致观察。当年,还是大学生的李君就发现,城里消费者对农村的生态食材需求旺盛,可他们缺少对生态食材的可靠获得渠道。相反,在农村,拥有生态食材的村民,却不知道卖给谁。

      能不能把他们请到村里来看看呢?有了这个想法,李君立马到了成都,开始了他的“远山结亲”计划。他一家一户按门铃、叩铁门,受过白眼、挨过骂。“开始很多人认为,我是找他们捐款捐物。可我告诉他们,不需要你捐一分钱,而是让你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更好的农村的农产品。”

      在李君的努力下,2014年3月,岫云村成功开展了第一次“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现场来了10多个企业,50多个爱心家庭,现场认购了56万多元的农产品。家家户户的鸡鸭猪,米面油,以及蔬菜啥的,都以高于市场价30%以上的价格卖出去。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后来,李君又陆续组织中国建设银行成都第五支行、中国电信、天虎云商等单位到村开展“远山结亲”活动达到10余次。三年的时间,结对认购的城市家庭达到1200多个。中国大唐集团还给岫云村捐赠了一辆运输农产品的冷藏车。

      “村里的生态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了城市,老百姓有了内生动力。和传统的捐赠相比,城市家庭企业也更愿意接受“以购代捐”这种方式。”李君说,它不仅让我们的捐助者有了回报,也让受助者更有尊严。

    郑秀荣正在剁红薯

      11月15日上午,患有类风湿的郑秀荣坐在自家的棚子下剁着红薯,“这些都是喂猪的,虽然我们的猪长势慢点,但没有添加一点(饲)料,李君说,喂过料的(猪)肉不好吃,我们尝过,(喂过料的猪肉)确实不好吃。”郑秀荣说,去年,他们喂养的两头猪被李君包销到成都,以每头3800元的价格销售出去,“比一般猪的价格翻了一倍。”

      这次的初尝甜头,让郑秀荣和丈夫李远志备受鼓舞。他家是村里的特困户,因为郑秀荣患有类风湿,曾经一度卧床不起。“虽然我们是邻居,但是一年360天都是躺在床上的,基本上见不到她的人。”李君说,曾经,郑秀荣生活根本不能自理,全靠丈夫李远志一个人在家伺候。因此,夫妻俩常年依靠低保度日。

      后来,在李君的鼓励下,他们夫妇开始力所能及地喂养粮食猪,“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按照我的办法养殖。”李君说。

      李君的养殖办法,就是摒弃传统的规模种养殖,走小规模、绿色生态的养殖道路。为此,李君在村里成立合作社,还大胆地和农户签订了一个特殊的养殖收购合同:收购畜禽不按斤头,而是按年头。“不要求畜禽重量,只看中喂养时长,这就杜绝了饲料催肥、违规用药的问题,保证了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李君说。

      一头猪、两只鸡、三只鸭,在李君眼里都不嫌少,“我就是要精品,要从高端市场入手打开局面,迎合当今吃的绿色、吃的健康的理念。”李君说。

      侯俊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用饲料喂养,一头200斤重的猪,除去成本,按照当前的猪价,只能赚到300多元;而按照李君的养殖办法,虽然喂养时间稍长,但一头200斤重的猪,能赚到800元。“有搞头!”侯俊益点上一根烟,一边抽一边乐呵呵地说。

    李远志用自家产的蔬菜喂养“时光鸡”

      这两年,李远志靠着自己双手,也攒下了一些钱。“明年,我准备再扩大一下规模,争取在今年的基础上,再扩大两头猪的养殖规模,赚点钱,再扩建一间房屋。”李远志说着自己的计划。

      “一年卖个200-300只鸡,5-6头猪,2-3只羊,怎么也得收入个5-6万元,还能存上3-4万元。”已脱贫贫困户李雪云说,因为一场车祸,他丧失了劳动力,按照李君的养殖法子,他搞起了精品养殖,靠着自己的双手,一年也能收入5-6万元。

      如今,包括李远志、李雪云在内,岫云村246户村民,因为用了李君的办法养殖,基本都实现了收入翻番,再也不用为各种“猪周期”“鸡周期”担心了。

    李君告诉深度贫困户何正春,他编织的筲箕能在16日举行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上拍出个好价钱

      据了解,在11月16日上午举行的“远山结亲・以购代捐”活动中,8家爱心企业共认购农产品1300万元,其中岫云村的就有600万元。在手工艺品拍卖环节,何正春手工编织的14个筲箕共拍卖4400元,其中最高的一个筲箕拍卖价格达到3000元,“这在我们当地市场价格仅仅20元/个。”

      何正春是岫云村的深度贫困户,因为疾病的困扰,无法下地干活。因为有着竹艺编织的手艺,李君鼓励他靠手艺吃饭,并承诺将他编织的筲箕以高于当地市场的价格卖出。吃了“定心丸”的何正春,于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就是要通过这种市场行为,来激发他们创造财富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更有尊严的活着。” 李君说。

    首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通则康:让贫困村民有尊严地彻底脱贫奔康

      十年前的岫云村,还是泥沼田涧、崎岖险路;十年前的岫云村,还是与世隔绝、阡陌交通。十年如一梦,十年后的岫云村,已经从深远的秦巴山区“搬”到了成都。

      初冬的中午,气温有些低凉,位于锦城大道上的岫云村汤馆,生意异常红火。一盆盆地道的、有着乡村原生态风味的汤锅翻腾着,冒着腾腾热气,喝一口下肚,冻得瑟瑟发抖的身体顿时觉得暖和了不少。“这是全省第一家扶贫体验餐厅,村集体经济占股10%,部分员工是我们村上的,99%以上的食材都来自村上。”李君说,在这个店里,顾客不仅能够品尝到原生态的农村食材,而且在用餐完毕之后,他们还可以买些带回家。

      在店里,红薯、大米、南瓜等农产品摆放在餐馆中心位置;在店里,你不仅可以尝到“时光鸡”、“岁月鸭”、“年华猪”的味道,用餐完毕,你还可以购买一部分农产品,带回去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

      据了解,为进一步扩大“远山结亲、以购代捐”的影响力,拓宽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李君在成都开设了以“岫云村”为品牌的四川首家扶贫体验餐厅。现在,这家位于锦城大道上的岫云村汤馆,不仅是全省第一家扶贫体验餐厅,更是连接成都和岫云村的展示窗口。

    顾客用完餐后,选购店里的农产品

      李君介绍,店里的员工有一大半是来自岫云村或者周边村子。“他们在这里就业,在这里推销自己家乡的优质农产品,一个人一年下来纯收入近3万元。”李君说,现在,汤馆的月收入在60万元左右,加上每个客户在这里体验后的定制化消费,一年可以消耗掉价值1000多万的农产品,能彻底解决岫云村以及周边村里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按照一个城市中产家庭一个月800元的农产品消费,一年1万元左右,完全可以帮助一个农村贫困家庭脱贫。同时,村集体还以村品牌在店里占股,按照正常经营,一年可分红15万左右,集体经济收入人均可达158元以上。

      李君考虑到,开设扶贫体验餐厅,要把一个村作为品牌来打造,通过品牌实现农产品的溢价,通过餐厅建立城市和农村链接的平台和窗口,也建立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解决了贫困村产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村里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上行通道,让贫困户的劳动力有效转移都城市就业增收,也传播了当地的文化和特色。他认为,这是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也符合偏远山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全国的大多数农村都和岫云村一样没有任何特殊资源,这样的模式更有复制和推广价值。

      如今,在李君的带领下,岫云村从2008年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上升到现在的11807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今天的岫云村,走出了一条“以村为品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岫云村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李君说,接下来,村里还将继续根据实际主抓“小农经济”,保障生产出优质的生态农产品,结合线上线下运营,进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

      未来,李君计划进行品牌市场连锁化经营,打造在全国可复制的扶贫模式,将自己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国,让“空心村”变得温暖、有生命力,让农村传统生产方式重新活过来,让贫困村民有尊严地彻底脱贫奔康。

      “苍溪县有741个村,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可目前,我们在成都才有一个‘岫云’,我们的体验店也还只局限于四川,我们的梦还在重庆、陕西,乃至北京。” 苍溪县县委书记张寿于说,接下来,如何以“村”为单位规范地运作我们的“一村一品”是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树立起一批岫云这样的“活名片”是我们的目标,早日让“岫云”这张活名片走出四川,同样也是我们的目标。

    首页 上一页[1][2][3]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