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 南流江边寻绿珠
  • 南流江边寻绿珠

    时间:2017-12-14 16:01:00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张天韵

    悠悠南流江,作为沟通中原与东南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黄金水道”,流淌着人类文化的千年文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绿珠以死明志的忠贞美德故事就是其中一个。历代诗人以诗咏之,杜牧的“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郭沫若的“今犹齿皓并眸明,一死换来万劫生。金谷园成民化瘠,玉楼人坠树含情”写尽绿珠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几千年过去了,绿珠的家乡现在怎样了?父老乡亲是否还惦念着她?近日,记者前往绿珠家乡探古寻幽发现,绿珠文化的光芒至今仍未黯淡。

    A农民画家

    以独特方式纪念绿珠

    在一个冬季暖阳的日子,记者在博白县博白镇南流江边护双村一个叫张家口的农民家里,看到两卷长达30米的画作《绿珠女》。每卷画都由20个场景组成,画中的绿珠或吹笛,或浣衣,或上香祈福……姿态各异,千娇百媚。绿珠以死明志的忠贞美德故事,在两卷画作里清晰可见。小院子里一张自制的小木桌上,摆放着一卷尚未完成的画作。“一年画一卷,现已画好两卷,第三卷还差两个场景就完成了。”画作者张家口谈起他的宏大计划,言语间充满豪情,“争取用两年时间画5至6幅长卷,将绿珠女的故事画出来,让后人铭记她。”

    从小喜欢画画的张家口,这些年日子过得并不顺畅。前几年,老伴和两个儿子先后离他而去,自己带着有点残疾的孙子靠领取低保生活。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但并没有压垮他。“有绿珠陪伴着我,每天生活得很充实。”张家口全身心沉浸在创作绿珠女的故事里,每天花数小时翻看材料,看小说,从中寻找素材,“最难的是要寻找与绿珠女生活的年代匹配的服饰、场景。虽然费时费力,但乐在其中。”常年沉浸于绿珠故事里的张家口,看上去不像年过70的老人,“周边人都说我越活越年轻。”

    B“生生死死南流人”

    据《唐宋传奇集・绿珠传》载:“绿珠者,姓梁,白州博白县人也。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善吹笛。”绿珠的故里,就坐落在博白县双凤镇绿萝村。

    生在六万大山腹部小村庄里的绿珠,是怎么被石崇发现,并以十斛珍珠作聘礼带到洛阳,民间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当地年逾七旬的民俗研究学者陈国才认为,博白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也是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接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现存遗址鬼门关,既是通往交趾一带的通道,也是进入双凤镇的必经之路。当时官宦往来,商贾云集。陈国才老人浑厚低沉的声音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将记者思绪带入那个年代――

    西晋太康年间,荆州刺史石崇为交趾采访使时,从中原出发,路经博白。“当时双角山莽莽苍苍,猛兽出没。喜好狩猎的石崇经鬼关门翻越双角山追捕猎物,被一阵悠扬的笛声吸引,循声而去,只见眼前出现一座山丘环合、树木荫翳的小村庄,一位美丽端庄的女子在溪边时而吹笛,时而浣衣,虽穿布衣罗裙,仍难掩国色天香。石崇顿时被惊艳住,欲娶其为妾。绿珠之父为了难倒石崇,提出要十斛明珠作为聘礼。石崇二话不说,立即坐船从南流江到合浦,带回了一船珍珠。

    迎娶之日当晚,5公里双角横岚山脉燃起3万支蜡烛,烛光在夜间与星光辉映,分不清究竟是天上还是人间。绿珠被石崇带回洛阳。临走之时,绿珠为表示自己的眷恋之心,流泪对送行的乡亲说:“生生死死南流人!”身在洛阳的绿珠,心中挂念的仍是博白的父老乡亲。石崇为慰其乡情,专门建起了金谷园,并在花园中建筑百尺高楼,以便绿珠在楼上可以南望故乡。

    绿珠的美名惊动了司马伦的部下孙秀。孙秀让石崇献出绿珠,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设计谋害石崇,带兵攻进金谷园,兵临绿珠的望乡楼。石崇知大势已去,对绿珠说:“我因你获罪,奈何?”绿珠流泪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遂当着贼人之面从楼上跳下。绿珠以死明志的忠贞美德受到了世人的赞美。

    C绿珠纪念馆

    诉说乡人缅怀

    相传绿珠金谷坠楼后贞魂化鹤南归,在南流江三江口处上空盘旋良久,后歇于南流江西畔的古榕树筑巢而居,日夜悲鸣。乡亲们为纪念绿珠善良贞烈的品行,在南流江边给绿珠立了祠堂,并把流淌过祠堂前的江改叫绿珠江,江边的渡口改叫绿珠渡。

    晌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绿珠祠。当车穿过一条逼仄的巷子后,一座依江而筑、红墙绿瓦、飞檐高翘的殿宇出现在眼前。绿树掩映下的祠堂琉璃金碧辉煌,檐下松柏傲骨峥嵘,让人不禁联想起绿珠的忠贞往事。

    绿珠祠始建于何时现已无可稽考。据史载,明清年间均重修过。民国初年,绿珠祠已建有3座殿宇,民国16年(1927年),绿珠祠毁于一场大火。现存的绿珠祠是1945年重新修建的。“这祠堂最近一次维修是2001年8月。”年近50的黎姑在这里看家护院十几年了,她指着大门右侧镶嵌在红墙上的功名榜说,“都是群众自愿集资捐款修复的。”每年农历二月十四,当地人都在这里举行绿珠诞辰庆典。“这样的庆典,参加者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年复一年,延续了上千年。”

    至于有关绿珠的其他古迹,大都已湮灭在历史的风尘里,难以寻觅。“听说绿珠井还保存完好。”当地人介绍,“绿珠可是喝着这井水才出落得如此美丽。”我们喜出望外,立马驱车前往绿珠的家乡双凤镇绿萝村寻觅绿珠井。

    从县城出发向北行驶,进入六万大山的林区,山路弯弯,一边是壁立千仞的悬崖,一边是碧绿清澈的水库。在盘山路上行驶约一个多小时,车子终于驶入进村的小道。不远处,一座名为“绿珠纪念馆”的祠堂赫然耸立,祠堂檐上的戏珠双龙在阳光映照下,泛起道道金痕。厅内中间供奉着绿珠像,香火袅袅。一个专供捐款人投放捐款的铁箱牢牢钳在桌子上,箱上足足锁着三四把锁头。桌上一个本子上密密匝匝写满捐款人的名字。“这不就是个祠堂嘛,为什么叫纪念馆?”村支书梁开解释道:“绿珠是我们村里的美女及圣娘,乡亲们为了纪念她,特地叫纪念馆。”梁开接着说,“这个纪念馆是乡亲们凑份子在2009年建立起来的,长年香火不断,这是最能体现绿珠信仰和绿珠文化传承的一种民间形式。”

    继续沿着凹凸不平的泥泞小路前行,走进翠竹掩映的小村庄。村头龙眼树下,有几块已被人摩挲得相当圆滑的大石头,据说,绿珠常在这里梳妆。村里人给它们起了个名字叫梳妆石。

    村里七旬老人梁开章兴致勃勃地带我们绕过梳妆石,走上一条山间小路。在一座老屋后面,一个直径不足3尺的古井出现在眼前,这口井与普通的井没多大差别,井壁也是用一块块石头垒成,边上长满苔藓和蕨草。

    据《太平广记》记载:“梁氏绿珠之居,旧井存焉,汲引者必诞美女,里闾以为无益,填以巨石,遂淹没。”看着记者满腹狐疑,老人家忙解释道:“这井非那井,真正的绿珠井离这里大约有20米远,上面已盖起房子。”听到这消息,同行的一个女孩子失望地说:“我还想着来喝点井水变美丽些呢。”

    站在双角山半山腰,看着远处青山苍翠、南流江奔流不息,近处竹林摇曳、稻田金浪翻滚。山脚下,绿珠故居上已盖起2层高的水泥砖楼房,更多的楼房正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立于秀美山水间。岁月如流水,绿珠的乡亲在那里年复一年地生活着。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