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走读苏区|苏区政策下的“赣南速度”
  • 走读苏区|苏区政策下的“赣南速度”

    时间:2017-06-29 21:48:3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马发洲 黄思华

    赣州市中心城区黄金广场。何森垚 摄

    赣州综合保税区保税商店。何森垚 摄

    江西省赣州市中心城区。何森垚 摄

      从2011至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在经济新常态下,赣州创下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去年生产总值破2000亿元,跻身全国城市百强,赣州市正成为支撑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赣南蝶变,很大程度得益于5年前出台的一项“特殊政策”。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出台,翻开赣南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依托稀土、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国稀金谷”;打造“赣粤高铁”沿线电子信息产业带;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赣南速度”的背后,是老区弯道超车的强烈愿望。

      赣州、梅州同属客家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曾十分相近,遇到的发展瓶颈十分相似。梅州已不知不觉地落后。见贤思齐,这对于梅州有着怎样的启发?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黄思华 江西赣州报道

      时与势

      5年苏区政策 赣南老区蝶变

      沿着水泥路进入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一幢幢青色坡顶、白色砖墙的三层联排新房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

      何为“铭恩”?乡亲们说,是为了铭记党和国家的恩情。胡世瑞是第一批入住的村民,对于“铭恩”两字有着特殊的感触。

      “现在的日子是做梦也没想过的。”以前,胡世瑞家住在偏远的自然村,摩托车都进不去。4次建房4次倒塌,其中一次土坯房倒塌,倒塌的砖墙压住小女儿,硬是用手刨才把小女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埠头乡所处的赣南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相关资料显示,赣南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1935年至1949年的15年之间,赣南的总人口仅增加了2.2万,多数县出现人口负增长。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

      本地人总结:过度“献血”之后,赣南发展乏力。当地干部介绍,2011年,全市18个县近一半为国家扶贫重点县,赣州的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总收入,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7%和24.7%。

      此外,赣南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精深加工水平低;县域和小城镇发展滞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投资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抢抓机遇,对接政策,是赣州市振兴发展的一大特色。

      《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当地干部认为,对当地影响最大的三条是: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家部委对口支援和中央财政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财力补助。

      “有什么样的政策扶持,就有什么样的项目对接。”赣州市振兴办副主任缪小征告诉记者,赣州市专门成立振兴办,有着30个编制,“只负责推进项目情况、督查,对政策进行研究,常年满负荷工作。”

      缪小征说,《若干意见》把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列在五大战略定位的第一。为此,赣州市就从解决民生问题先行发力。

      这5年,赣州共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1700亿元,长期困扰赣南人民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全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近300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解决近3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据统计,《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2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支持赣南苏区的政策文件达144个。此外,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牵头37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南,先后下派两批共79名优秀干部到赣南18个县(市、区)挂职,出台帮扶支持文件88个,从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等方面量身定制扶持政策措施。

      内与外

      北上争取政策 南下招商引资

      2016年6月,总投资75.3亿元的昶洧新能源纯电动车整车生产项目签约落户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同年9月底厂房动工,12月就封顶。

      一年前,专利持有者、台湾昶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玮带了一些外国专家到赣州考察时,厂房所处的地方还是一个小山包。随行的一位德国专家直摇头,“这里路都不通,怎么能造出汽车来?”

      短短几个月,一个现代化的厂房在原来的小山包上建起来了。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项目的快速落地,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诚意和大力支持。今年3月,赣州昶洧新能源汽车在香港举行品牌首发活动。

      随着整车、电池、电机等配套产业的集聚,新能源汽车城逐步成形。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办公汽车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庆申认为,有政策导向,以龙头企业牵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找到了突破口。

      这是赣州市的“北上南下”。简而言之,“北上”就是跑北京争取政策、项目支持;“南下”就是积极地去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招商引资。

      在赣州综合保税区,去年10月通关运行以来,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落户江西慧谷、赣州美橙等保税加工物流、跨境电商等各类企业26家,有来自柬埔寨、芬兰等国家的客商前来洽谈。

      “当时落户赣州,主要是看上了平台优势。现在产品出口到香港只要6个小时。”江西金润鸿达工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伟辉说。

      金润鸿达是赣州“南下”从深圳招商过来的项目。得益于赣州综合保税区通关一体化政策,有效压缩货物通关时间,通关成本下降30%。伴随着“北上”争取的政策快速落地,“南下”招商更有底气。

      缪小征表示,“北上南下”主要是在继续落实《若干意见》,争取中央和省大力支持的同时扩大开放,积极融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加快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广东和福建自贸区的互联互通。

      瞄准重大项目,各部门充分做好与上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在2005年,赣州、梅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186亿元、120亿元,相差不远。然而,2015年赣州、梅州分别达到1892.21亿元、568.06亿元。

      相关人士分析,最近5年,赣州固投的“井喷”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中央苏区各项政策扶持,推动了很多重大项目的落地。

      这5年,龙南、瑞金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通关运行,赣州成为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赣州港获批为全国第八个永久对外开放口岸。赣州引进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7.2%、10.3%,成为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

      最鲜活的案例是,随着赣州港获批成为全国内陆第八个对外口岸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请进来、走出去”。南康外贸企业由3家增至360家,南康区初步形成国际货物集散地。

      远与近

      升级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振兴发展,必须找准经济增长点,更要以点带面、远近结合。通过优先倾注民生,赣州充分凝聚民心,内外兼修,增强“造血”能力。

      赣州市委、市政府发出动员令:到2018年,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

      “八名博士在赣州荒郊野外干了八年,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故事的主角是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的创业者,在省、市支持下,从沿海地区竞争强手中“虎口夺食”,孕育了一个世界级的企业。

      如今,其动力电池系统续航里程超过300公里,技术跻身世界同行前列。今年一季度,其动力电池出货量约占全国出货总量的17.4%。围绕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产业,有望形成数百亿元产业规模。

      “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是《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的战略定位。”缪小征说,在国家部委的扶持下,推进建设新能源科技汽车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两城两谷一带”。

      后发地区有优势,优势在于不走弯路。自古以来,赣南盛产铜、铅,北宋时于此设有“铸钱院”。上世纪陆续发现钨矿、稀土,遂成新产业。地方统计,钨、稀土等资源型企业利税占全市工业总量的六成。

      “采矿也好,分离稀土也好,一般在这里建厂深加工。”龙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何敏说,地方引进资本、人才,提高资源产业的高附加值,最重要的是留利给地方,从而完善地方的“造血”机制。

      赣县区以“稀金谷”建设为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从地质勘探、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产品应用到检测检验、研发设计的完整产业链,是国内最大的稀土、钨产品加工基地之一,国家钨和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品销售额占国内同类产品的比重超过13%。

      赣南脐橙是赣州市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全市脐橙年产量107.92万吨,年产量世界第三,“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达688.11亿元,。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赣州市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加工企业,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速转型升级,研发脐橙果汁、脐橙糕等食品以及精油、护肤产品等精深加工高端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记者采访中,“高附加值”“延长链条”“全产业”,这些名词常常出现在赣南官员对脐橙、家具、稀有金属等产业的愿景描绘中,当地政府也在解放思想,以实干兴赣的态度力争全面进位。

      去年,赣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847.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其中稀土钨、家具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实现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5年接近翻番。

      记者观察

      实干兴赣的“赣南启示”

      赣南,是一片浸染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然而,由于战争的创伤、区位的偏远和历史的原因,让这块红色故土长期处于困境。

      在党和国家的特殊政策扶持下,短短5年时间里,在这片红土地上,笃实、坚韧的客家人就让赣南老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同属客家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上,赣州和梅州这对“邻居”是如此相似。赣南振兴发展的故事,是许多可资借鉴的现实比照。

      “解放思想”“实干兴赣”是记者在走访中最常看到的字眼。记者认为,正是这份“实干”的信念,赣州昶洧新能源汽车项目才能在6月签约,9月动工建设,12月厂房封顶;赣州港的建设才能创下“征地拆迁最快,建设时间最快,口岸获批速度最快,运营速度最快”等纪录。

      机不再来,时不我待。近年来,梅州市面临着国家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广州全面对口帮扶等重大支持,诸多的政策效应叠加,梅州市迎来了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的指南。在良好的政策机遇下,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凝心聚力至关重要。

      振兴发展,干群一心是基础。近几年,赣州创造性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激励和推动党员、干部“进村赶考”,老百姓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形成了“干部转作风、群众得实惠”的喜人局面。赣州凝聚了振兴发展的共识,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逐步化为现实。梅州应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才能凝聚苏区振兴发展的正能量,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振兴发展,敢闯敢干是关键。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各方利益交锋,各类矛盾交织,考验着改革勇气和智慧。赣州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和非议争取政策扶持,动真碰硬,迎难而上,推动政策落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反观梅州,还存有“等靠要”的现象,甚至存在“懒政怠政”现象,仍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

      虽然国家部委普遍认为广东是发达省份,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责任在省级政府,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梅州市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空间,增加了争取国家更大支持的难度,但梅州仍需紧紧围绕《若干意见》关于“广东省要继续完善省内对口支援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省内原中央苏区支持力度”的规定,积极谋划,真抓实干。

      千里嘉应展宏图,万众一心启新程。老区振兴发展呼唤继续前行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