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走读苏区|赣州:乘振兴发展快车 站苏区创新潮头
  • 走读苏区|赣州:乘振兴发展快车 站苏区创新潮头

    时间:2017-06-29 21:48:24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黄思华 马发洲

    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个国家一类开放内陆口岸赣州港。何森垚摄

    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何森垚 摄

    龙南县南亨乡保障房。何森垚 摄

    昶洧新能源汽车样品。何森垚 摄

      赣州龙南县的一个福利扶贫厂里,有一群“特殊”的工人,他们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户,有的因为智力不足,有的身患残疾。

      “我在老家想工作却无人敢要,幸好扶贫厂给了个工作机会,让我感到日子有奔头了。”今年59岁的黄志红,因车祸造成腿脚不便,就业艰难。但进入福利扶贫厂几个月后,通过培训,凭借其勤奋学习,成为了包装部组长,月薪2000多元。

      这是赣州打造就业扶贫平台,扶持困难群众的一个缩影。

      5年前,《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翻开了赣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5年后,赣州苏区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多的时期。

      数据显示,2016年,赣州实现生产总值2194亿元,跻身全国城市百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居江西省第一,多项指标增速全省名列前茅,成为支撑江西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马发洲 江西赣州报道

      造血扶贫

      累计覆盖61.5%贫困户

      2016年春节,在龙南县林塘乡,一排崭新的五层楼房坐落在国道附近,黄颜色的外墙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得耀眼。得益于龙南县的统建保障房项目,今年56岁的赖正文与妻儿住在60平方米的三房里,总算是有了一个“安全”的家。

      因为双眼失明,赖正文一直没有办法外出打工,只得依靠妻子叶月娣平时打些散工来维持家用。2016年以前,由于家境贫困,一家三口只得住在老旧的土坯房里。“我一出生就住在了那里,50多年过去了,原本不怎么坚固的老房子已经倾斜,岌岌可危。”赖正文描述道。

      搬到了圩镇后,赖正文一家还享受了每户3000元的必要家具家电标准,直接拎包入住。记者看到,小小的客厅、厨房摆着几个简单的家电和桌椅。赖正文和妻子在饭桌旁坐着,说话时藏不住笑意。

      这些都得益于赣州启动的“交钥匙”工程。

      一开始,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后,赣州便开始按照“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指导意见,通过3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48.08万户,有265万农村贫困人口告别了低矮破旧、通透漏雨的危旧土坯房。

      而后,为兜底解决农村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的住房安全问题,赣州于2016年6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农村保障房建设。

      资料显示,全市一年共投入4亿元,建成8683套农村保障房。“我们争取在今年内解决这部分特困群众的住房问题。”赣州市扶贫和移民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让农民住上新房子还不够,赣州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还要变输血为造血,实现产业扶贫,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解决贫困对象增收难题,赣州提出了“五个一”机制,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引领贫困对象参与产业扶贫。

      正是得益于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住在瑞金市壬田镇凤岗村85岁的廖秀英在几年前成了赣州的“网红”,她代言的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远近闻名。

      “网红”廖奶奶从16岁便开始腌制、售卖咸鸭蛋,是凤岗村有名的咸鸭蛋腌制能人。她腌制的咸鸭蛋不仅味道鲜美、咸度适中,而且又细又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廖奶奶的咸鸭蛋被网络媒体报道后,产品供不应求。

      就在这时,当地群众抓住机遇,自发组建了“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后,政府还通过市级产业奖补资金向有意愿发展养鸭的社员和贫困户无偿提供鸭苗,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

      兴产业、扶创业、助就业。85岁的廖奶奶在政府的帮助下,用“合作社 电商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目前,合作社32户社员共计养殖蛋鸭3000余只,日均销售咸鸭蛋达1400余个,高峰期达4000多个,年产值突破150多万元。

      同时,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的案例也鼓励了其他县区村民的创业积极性。资料显示,通过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方式,赣州市累计覆盖带动了11.45万户、43.21万贫困人口增收,占“十三五”贫困人口的61.5%。

      值得一提的是,为有效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赣州市、县两级财政按2:8的比例拿出近1个亿,在2016年率先全面推开构筑新农合、大病保险、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健康扶贫保障线,按每人90元的筹资标准为贫困人口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使得贫困人口个人自负医疗费用降至10%左右。

      内外兼修、精准发力。赣州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效明显,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194.88万减少到去年底的43.14万人,5年脱贫151.74万人。

      搭建平台

      戴上8顶“国字号”帽子

      通往龙南镇南亨乡塘叾中心村的路,在水泥路铺上之前,曾是泥泞凹凸的小路。因为交通运输落后,不仅阻隔了村民通往城镇的机会,而且也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交通成为了当地群众“站”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干意见》实施后,赣州开始发力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百万农民的出行难题。目前,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达2万公里、桥梁580座,赣南人民基本告别了行路难、乘车难,农村交通基础条件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

      资料显示,全市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7%,比2011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就在近几年,村民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而且进出也更加方便了。”南亨乡宣传委员李松群告诉记者。

      不仅龙南镇人民通往城市中心的时空距离近了,赣州人民通往其他城市的距离也在逐渐拉近。

      除了实现县县通高速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也在同时推进。在过去5年里,赣州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总投资1140亿元,是“十一五”投资的2.3倍。而今,赣州即将步入百万空港,“一纵一横”高铁网、“两纵两横”普铁网正加快构架,“三纵三横六连”高速公路网逐渐形成,运输条件大大改善。

      在赣州综合保税区的四周,三环四绕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如同几条巨龙盘旋空中。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赣州综合保税区距赣州市中心大约5公里,105、323国道穿其而过,赣粤、厦蓉、大广等高速环绕,赣州黄金机场、赣州高速西出口和规划建设中的高铁站紧临其旁,航空口岸、公路口岸、铁路口岸坐落周边。

      正是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赣州综合保税区才得于2014年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于2016年10月19日正式通关运行,成为江西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

      走近赣州综合保税区,一眼便看到了大门边集装箱状的建筑体。近10栋集装箱状的建筑连成一片,绚丽的橙色和黄色箱体引人注目。远处看去,几十个集装箱错落有致地堆叠在一起,给人以一种进入到大型外贸港口的错觉。

      原来,这“集装箱”状建筑体是赣州综合保税区即将投入使用的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由美橙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运营,而这也是赣州综合保税区自封关以来的首个试营业项目。

      其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是国家级保税区的保税功能优势吸引他们过来的。“赣州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商品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上海外厂商直供,省去了传统‘海淘’过程中大量的中间环节,价格优势明显。”相关负责人解释,“拿红酒来说,基本上可以便宜50%,其他商品则根据税率高低有不同的优惠。”

      据美橙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预估,赣州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满负荷运营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年纳税2000万元以上。

      作为全省开放升级、创新试点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承载赣州临空、临港、高铁经济的重要载体,赣州综合保税区的“诞生”是政府推动平台建设、激发内生力量、承接苏区政策落地的一个体现。

      在这5年来,赣州累计争取国家层面批复的重大平台就有8个,包括赣州综合保税区、龙南国家经济开发区、瑞金国家经济开发区、赣州高新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和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赣州也成为了全国获批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产业集聚

      带动超万亿元经济效益

      赣州港身上的“标签”有很多,它是在2015年1月直通运营的进境木材监管区基础上发展壮大而来的,同时又是获批成为全国内陆第8个临时对外口岸永久对外开放和全国首个内陆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也是国检缩小版的自贸区,如今还成为了“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家铁路物流重要节点城市。

      要成为全国首个内陆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还将沿海口岸“搬”到了赣州,那么当地一定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优势吧?口岸办工作人员给了记者一个否定的回答。

      对于南康区乃至整个赣州而言,并不盛产木材。南康家具产业的起步,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木工行业。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加工由粗到精、结构从单一到多元,南康区历经20多年发展,才形成了集加工制造、销售流通、专业配套、家具基地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特”,南康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内陆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同时设立赣州铁路口岸,开通3条“铁海联运”线路以及江西首条中欧班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赣州港”。

      在口岸办工作人员袁明今看来,赣州港的发展离不开“四个最快”:征地拆迁最快、建设时间最快、口岸获批速度最快以及运营速度最快。得益于高效率的运作,2016年赣州港实现了内外贸吞吐量6.3万标箱,其中进出口2.8万标箱。

      产业集聚促成了平台搭建,平台反过来也促进产业“链动”发展。依托赣州港这个有力平台,南康着力打造园区、口岸、金融、喷涂、烘干、检测、研发、展销、物流等九大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南康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南康人的目标,是要打造全国一流的家具专业市场和中高端实木家具生产基地。

      而今,南康家具已裂变为千亿产业集群,产业总值由80.8亿元增长到1020亿元,家具产业集群实现税收超过3亿元,成为赣南苏区第二个千亿产业集群、全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标杆。据赣州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南康区已有上万家企业,家具从业人员40万人,每年木材消耗量500万方,其中80%依靠进口。

      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南康还成功创建“全国实木家具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第三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区”,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江西省著名商标88个,江西名牌32个,品牌占有量在江西名列前茅。

      当年赣州港“无中生有”的创新故事,而今也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演”。

      随着宝钢、五矿、招商局集团、日本京瓷等世界500强、央企的相继落户,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49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家。

      但是,“往篮子里装项目”,并不是赣州经开区的最终目标。只有培育经济新增长极、增长带和城市群,连点成线,才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于是我们想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庆申说。

      走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四周还是刚夷为平地的黄土,拖拉机正在细雨中作业。不远处,昶洧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一期项目的工厂已经建好。据了解,昶洧电动车项目是由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赣州开发区工业投资有限公司跟投的一个重点项目。

      厂房里,两台外形设计独特的新能源汽车样品摆放在大门不远处。据项目相关负责人钟智和介绍,“目前公司研发出来的样车,满电续航可行驶650公里,是目前续航时间最长的新能源汽车。”

      如果通过检测并申请到目录,项目计划2018年量产1万辆整车,2019年量产5万辆,2010年量产达标10万辆。预计量产达标后,每年销售收入500亿元,项目将带动1000亿元以上的零部件供应链产业投资与发展。

      作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部分,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目前已经有国机、凯马、昶洧、孚能等一批整车及动力电池项目入驻。按照规划,建成后预计可承接年产80万辆以上整车的产能,拉动800亿元的投资,到2025年形成3500亿元的产值、200亿元的税收。此外,按汽车产业7倍以上的乘数效益,以及各种配套加起来可超万亿元产值,并带动20万人就业,产业集聚效应可期。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