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电子商务 > 农分期周建:大数据驱动农资投入减量增效
  • 农分期周建:大数据驱动农资投入减量增效

    时间:2018-08-10 16:11:00  来源:亿邦动力网  作者:亿邦动力网

    【亿邦动力讯】8月10日消息,在第二届中国智慧三农大会暨乡村振兴带头人峰会之农村消费升级与渠道下沉论坛上,农分期创始人周建发表了题为《大数据驱动农资投入减量增效》的演讲。他指出,如果单一从村和镇这两个级别来定义农村,其实它的生活与消费是比较弱化的,农村现在有一个很大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趋势就是人口的迁徙,消费是跟人口或者行为匹配的。如果人口迁离农村,生活性消费自然离开了农村。人口离开农村以后,在村一级、乡镇一级的消费其实是随着人的迁徙而迁徙。所以在农村看到的真实情况是村和镇级别的消费市场在迁徙,在转移,剩下的基于土地的生产性消费是没有搬走的,因为土地搬不走。

    据悉,本次会议以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围绕产业振兴、脱贫助农、“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品牌、农产品上行、农村消费升级等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讨、实现有效对接合作,旨在合力脱贫助农、践行乡村振兴。

    农分期创始人周建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以下是演讲实录:

    周建: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主办方给这个分享机会。这个论坛的主题是农村消费升级和渠道下沉,我们当时很大的困惑是大家知不知道农村是什么?很多维度得到的信息是不一致的,比如政府给的农村定义,其实是基于物理空间的,互联网给的定义是互联网没有抓取的客户之外的群体所在的区域,甚至包括三四线县城。这给我们带来很多迷惑,农村到底包括什么?县城、乡镇算农村吗?这种定义我觉得在很多场景中,或者很多交流机会中可以得到一些不同答案。

    今天我们聊的是农村消费升级,我们农分期是在农村深扎了四五年的企业。我们有些自己的感受,如果单一从村和镇这两个级别来定义农村,其实慢慢你会发现它的生活与消费是比较弱化的,大家都感觉到农村现在有一个很大的经济发展带来的趋势就是人口的迁徙,大家知道消费是跟人口或者行为匹配的。如果人口迁离农村,生活性消费自然离开了农村。农村的人口在大量离开农村,进入县城或者城市务工,甚至在城市定居。这些人口离开农村以后,在村一级、乡镇一级的消费其实是随着人的迁徙而迁徙。所以我们在农村看到的真实情况是村和镇级别的消费市场在迁徙,在转移,剩下的基于土地的生产性消费是没有搬走的,因为土地搬不走。所以目前我们企业在农村目前做的事情,大部分是围绕农村土地生产,我们是生产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离不开农村的,因为土地是搬不走的。

    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农村的探索,我们在农村大概探索了四年多,以农场主或者规模化经营者这些群体为主。刚才提到农村的生产性消费,我们更多是做农业的生产性消费,基于土地经营或者政府这样的属性,一个行为的需求。后来发现生产性消费在农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以前生产性消费的组织或者服务组织,更多是服务以前分散的个体,一家几亩地,没有去成功的规模化的,江苏土地规模化现在已经超过了50%左右,种地大户出现了。以前村镇级的零售店没有办法满足种地大户的需求,比如他的需求量是大量的,500亩土地可能一次需要肥料二十几吨,传统零售店本身配货就没有那么多。这是目前能看到的一些现象。以前小户的时候,一家几袋化肥、几百块钱,没有什么问题。以前生产资料零售渠道是从厂家代理、经销商零售最后到农民,这种渠道和环节其实以前在民分散性种植的时代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大户时代是有多余环节或者成本过高。

    还有终端服务能力,大家知道种地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线性投入点状收入,过程中是一直往里投入,最后产出以后、销售以后才有收入。过程中自然需要大量的一些服务,比如化肥、农药可能都是记账,没有钱付现金,大户可能单笔就是几万甚至十几万块钱。在中国化肥农药都是过量,盲目使用,随着感觉走。大家能感觉到,如果接触农村的一些生产场景,它的用量不是那么迫切的,过度的使用。厂家的分散,大家知道肥料厂家、农药厂家是非常分散的。还有一个分散带来的问题,有一些产品质量不是那么有保证,比如说肥料缩水,今年春季肥料价格往上走,一些小厂为了降低销售价格在肥料含量上做了一些手脚,这时候就带来一些产品以次充好的比较多一点,特别是在价格上涨的时候会比较明显。这是目前生产消费存在的问题。

    我们农分期目前在做什么?我们是渠道升级、直达农户。这种满足不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流程改造,我们在农业场景中探索了几年时间,积累了40多个种地大户,平均规模275,它的一些生产数据、经营数据,在我的系统里都有很多沉淀。我们在大部分区域、大部分县城,其实很容易了解这个县城种什么品种或者种什么种类的作物,它大概的产出模型、损益模型是什么样,成本是多少,每个环节是多少,产出大概是多少,最后大概能剩多少。还有是具体农户群体,就是个体的经营情况,会在我这里有体现。比如这个地方的大户种水稻,比如安徽南部地区,种晚稻平均产量1200斤,我自动能判断出他种植最后得到的效益是怎么样的?还有是土壤气候数据,其实它是动态变化的,根据种植过程中作物的变化,土壤含的元素、PH值等相关参数发生变化,还有一些气候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价值?

    比如安徽南部地区,从过往数据看,在春节小麦种植过程中会有大量雨水出现,导致最后小麦减产绝收,大概率是这种情况,过往的历史数据能表现出来,如果继续种小麦可能减产绝收可能性比较高一些。大部分县城主要作物的种植规模我们都有,可以判断这个区域种植作物的情况,还有下一季种什么,这样能对我们给这些农户提供资料预判以及准备做一些支撑。

    最后一个是农户征信数据,大规模赊销带来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他,怎么判断他是优秀的种地大户或者是可以信任的大户,这种数据带来最后背后的结果就是能不能给这些群体提供这样的生产资料?可以预判这个区域最后真实的生产资料需求,基于我们自己的交易载体。所以征信数据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极其重要,因为大部分是靠赊销。这些信用问题不单单是银行的信用报告,他的可信度、种地的能力,他个人和家人的参数,来反映他可以健康的延续下去。

    这是目前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积累的几个模块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我们来说有很多的价值,一是让我们能判断我们所在的区域市场生产资料的消费趋势,比如下一季可能种小麦,哪些区域可能种,哪些区域可能不种,过往的数据是怎么样的,种小麦过往的经营情况怎么样,这是我们能判断出这个地区大概种多少量小麦的生产资料。包括我们判断一个地区下一季种花生,大概有多少规模,这让我们能提前准备花生相关的生产资料。

    农户征信数据是偏个体的,不是自然情况或者客观存在的,是主观的累计或者判断。单一的数据模型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结合起来对整个农业生产有很明显的辨别、预测。未来农资销售,其实就是生产资料消费,对农户来说生产环节的消费大概是什么趋势。首先种地大户肯定在大部分区域慢慢成为一个主流,从长线看,当然国家也会在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支持中小农户,在局部地区会有一些滞后,比如河南、山东,有一些地区土地规模化没有那么快、那么大。有一些区域,比如说山地和丘陵地区,因为没有办法规模化,也没有办法实现高效生产,可能会退耕还林或者改做别的。大量土地未来一定是区域规模化。

    再有是渠道,刚才提到渠道下沉,整个生产资料供应链的渠道,其实已经是基于满足小农民时代,就是以前的农村家庭生产这样单位为主的这样一个渠道存在。其实长线会做一些自我的优化和改进,会区别于它,链条会缩小。因为链条越多,中间的流通成本越高。所以基于长线的规模化方式变革,整个渠道链条会变少。中国生产资料这个问题,其实品牌这个问题是比较敏感、比较特殊的问题,很难理解的透。你会发现其实最好的品牌卖的不是最好,产品质量最好的也不是卖的最好,价格最便宜的也不是卖的最好,没有更多的参数来指定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所以品牌在以前很分散,不管是农药、肥料、种子企业都是这样。趋势慢慢开始有一些集中的可能性,肥料也是一样,基于环保压力、资源控制压力、企业实力等等,市场占有份额会逐渐提升,特别是有一定资源和资本的企业,它的市场可能会逐步集中,以前分散的场景可能会变化一些,长线是会集中化。

    再次是很多农资销售会镶嵌在种植周期之中,服务跟商品的交易未来是模糊的,现在其实已经模糊了,很多区域不需要去买,有很多公司专门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是种植过程中解决方案是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比如说从种到收,现在有很多趋势,有很多创业企业,有这种趋势,就是从生产开始,土地耕种开始到最后的收获、交易,整个流程都参与,大的创业企业我估计都会有这样一些想法和思考。其实真正往里扎下去,是需要拼起来的,这是未来生产资料消费的趋势,目前在农村或者生产环节能看得到的。

    最后一个是农分期的优势或者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其实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把生产流程串起来,我们围绕两条数据链,一条是人,就是经营主体。大家知道种地这个事就是两个元素,一个是人,一个是土地。基于人,我们是有信用体系来评估它的,农分期我们有很强的评估体系的底子,农分期在目前中国农村中40多万个种地大户的底层数据,不是单单种地多少规模,我们是从他的个人到家庭,而且跟踪他的成长和变化。这是我们目前在这个环节花了很多功夫,因为我觉得这是未来能支撑农业生产者,以及农业生产相关服务者如何能够健康或者正常交易很底层的东西,所以信用很重要。

    再就是数字化生产模型,这个东西是一个很长期的事情,我们跟美国一些企业交流过,后来发现在美国这样相对成熟的农业国家,或者说它的农业生产当中,真正能做作物生长模型的企业也不多,你会发现有的很简单、很初级。我们长期建立数据,比如每个时间、每个节点是什么状态,需要什么服务,这样积累以后,长线看可以自动指导这个区的生产,或者给种植者服务。所以农业生产模型的数字化模型,也是我们长期在投入的,而且从2015年开始我们在这个环节已经差不多投入2000多万了,而且后续会持续投入,所以这是看起来比较抽象的,其实是两条线,其实未来是技术和数据驱动的。

    最后非常谢谢各位!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