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用好增量:关注合理均衡投放,八大领域撬动实体经济
  • 用好增量:关注合理均衡投放,八大领域撬动实体经济

    时间:2013-07-19 00:00:00  来源:  作者:

    如果说,盘活存量要求银行对“借新还旧”项目进行清理,压缩未进入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投放,但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还面临诸多困难的话,那么,目前每年近9万亿元的信贷增量,对银行来讲,“用好增量”相对于“盘活存量”,显然更好操作。

    继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之后,日前,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于用好增量进行了详细说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日前亦明确表示,用好增量主要是解决增量资金的重点投向问题。

    那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从“用好增量”的角度而言,商业银行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让信贷资金撬动实体经济?

      信贷投放:关注合理均衡

    据交通银行金研中心预测,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000亿元,余额同比增长为14%。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四大行6月份信贷投放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数据显示,6月四大行新增贷款投放仅约2700亿元,其中最后一周负增长约230亿元。

    对此,业内专家分析,6月的信贷投放虽然从结果来讲基本符合国家关于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调控预期,但是从投放的操作角度来看,从井喷到负增长的“过山车”式突变表明,信贷的投放虽然在规模上符合预期,但并不像监管层期望的那样是均衡投放,很大程度上甚至是因为前期流动性紧张,以及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从而在规模总量上体现为符合预期。

    专家认为,要实现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和均衡投放,银行必须根据国家政策调控的方向,主动提高自己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同时不断优化自身的信贷配置,将增量资金更多地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八大领域,这样增量的调整才能提高质量,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在数据上有所反映:5月份,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贷款投放量分别约为710亿元、520亿元、150亿元、700亿元。其中,5月以来,中行的信贷投放放缓的趋势最为明显。农行也在日前发布了《2013年“三农”信贷业务政策指引》,逐步优化信贷投放,重点加强“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力度。

    近日,工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从信贷业务情况看,今年以来,工行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和均衡投放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

    增量调整:投向是关键

    应该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运用信贷杠杆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势在必行。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银行业应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和金融创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然而,客观地讲,信贷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并不是一个新话题,银行业多年来从未停步的结构调整并未收到明显成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对此,业内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这是由于“原有的存量太大,且集中度相对较高,调整起来非常困难,一旦调整幅度过大,可能会引起经济的下滑和失业的增加,因而结构调整表现的结果不是特别理想,增量不多,存量的减少也不明显。”

    “‘用好增量’,首先要调整信贷结构。比如,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肯定不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小微、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方面信贷支持力度则需加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

    作为监管部门的声音,杨家才近日明确表示,未来增量资金将重点投向8大领域,即包括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在内的支柱产业;过剩行业中的消化转移类企业;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三农”领域,重点是农户、农业现代化产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业;居民消费;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产业;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

    “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用好增量’的角度而言,在不偏离八大领域投向的前提下,应该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二是主题结构。”业内专家特别表示,在这两大维度基础上,应重点扶持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以及符合国家战略的趋势性产业。

    “目前中小企业占新增就业的80%,其良性发展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创新。此外,国家发展战略中提到了很多主题,银行应该更加关注国家主题的动向,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专家说。

    用好增量:创新与风控并举

    不过,业内专家同时表示,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的倾斜受制于很多因素。比如,很多企业的信用情况没有数据积累,有些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情况下的跑路问题,而有限责任的公司体制让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性也缺乏足够的保障,等等。

    “这一系列因素制约下,银行要实现真正的结构调整,全面的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发展,还需要积极探索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体系,以便更好地对小微企业的信用及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银行业资深金融专家赵庆明博士认为,业务转型的过程也正是银行业务革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

    此外,“在必要的情况下,应推动修改《破产法》的相关条款,防止部分企业的恶意违约行为发生。”赵庆明说。

    不过,业内专家认为,对于大型银行来讲,整体的业务结构向小微企业倾斜并不现实。而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应该更好地开发相关技术手段,真正帮助小微企业成长。

    与此同时,目前信贷资金加大对高科技企业、小微企业等民营经济体的投放力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专家分析,从银行信用风险的角度考虑,与大型国企和央企相比,这些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积累信贷违约的风险更高。因而商业银行在结构性调整,“用好增量”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并尽可能让银行的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合更加有效,从而提高风险的可控性。

    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