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实体经济“去杠杆”应着重“去产能”
  • 实体经济“去杠杆”应着重“去产能”

    时间:2013-08-21 00:00:00  来源:  作者:

    “去杠杆”与“去产能”是中国经济迈不过去的两道坎,而这两者又存在着内在的必然逻辑。工信部等多部委近日有望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方案,这对于供需失衡,资金链断裂风险上升的行业无疑又是一次“生死战”。

    金融危机以来,在欧美国家艰难地经历“去杠杆”大趋势下,我国却启动了一轮“加杠杆”运动。在此轮“加杠杆化”过后,高杠杆率已经积聚了较大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因此,当前政府最大的难题就是“去杠杆化”。

    “去杠杆化”有三步曲:第一步,去年底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以及日前审计署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意味着主动管控政府债务风险,启动政府“去杠杆化”进程;第二步,今年6月份以来,以清理影子银行“钱荒”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大幕拉开;第三步,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去杠杆化”将有望加速。

    与金融和财政部门杠杆率累积的风险相比,实体部门杠杆率风险也不低。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债务隐患其实比政府债和影子银行更严重。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2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债务占GDP比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债务总额由25.8万亿元上升至91.6万亿元,杠杆率由139.3%上升至176.3%,累计上升约37个百分点。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的问题尤为突出。根据社科院金融所的研究报告,截至2012年底,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在65万亿元左右,相当于GDP的125%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企业债务50%~70%的平均水平。

    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率(杠杆率)为何如此之高,恐怕与结构性“产能过剩”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越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其资产负债率越高。与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相比,我国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从局部行业、产品的过剩转变为全局性过剩。在我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水泥等重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都比较严重。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资扩张,使得对资金有饥渴症的地方政府通过表外贷款、银行间债务融资等形式与其对接,大量资金流向地方融资平台和政府驱动投资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导致了包括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部门负债率大幅上升,资产负债表出现明显恶化。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12.94%,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上升。与此同时,由于“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也导致金融资源过度倾斜,继续错配到产能过剩的行业,未来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受“产能过剩”贷款的影响将不容小视。

    而另一方面,“政府失灵”的效应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行为,大量增量资金投向投资驱动型领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以及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实体部门的“去杠杆”涉及到政府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投资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对“政府失灵”的矫正。由此可见,实体部门“去杠杆”远比金融部门“去杠杆”更复杂。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