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我国主粮“净进口”数量有限
  • 我国主粮“净进口”数量有限

    时间:2013-08-08 00:00:00  来源:  作者:

      6月,海关公布的大宗商品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大米齐头并进迈入了“净进口”时代,并失守自给率95%的政策红线。针对这一现象,有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了威胁,甚至会动摇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事实上,我国主粮的“净进口”数量其实非常有限,这一现象也并不意味着我国出现了“粮荒”。然而,这一现象背后所引发的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无论政策如果调整,都需慎重权衡各方面的利害得失。

    6月,大宗商品的海关进出口数据引发了市场关注,尤其是我国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大米齐头并进迈入了“净进口”时代,并失守自给率95%的政策红线。针对这一现象,有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了威胁,甚至会动摇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但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中国的主粮真的已经不能自给自足了么?

    主粮进口处于合理范围

    根据《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办法》,我国2013年主粮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根据最新发布的6月海关进出口数据,今年1月~6月,我国进口小麦数量为136万吨,同比减少26.6%;进口玉米约152.2万吨,同比减少36.7%;进口大米131.7万吨,同比上涨11.8%。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上半年三大主粮“净进口”数量最多占到了关税配额的1/5,基本上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而“粮食危机”这一概念并非2013年的新鲜事,早在去年同期甚至前些年,就有针对同样话题的讨论。那么去年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粮食净进口数量相较于全年国产粮食总量,到底占据了多大比重?有数据指出,我国三大主粮2012年全年净进口数量占国产数量的比重均低于3%。这表明进口粮食起到的作用仍是“调剂余缺”,而并非产生了大规模的粮荒。

    尽管根据关税配额和产量占比来看,净进口数量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但是这样的净进口量是否代表着我国主粮出现了供给偏紧、甚至供不应求的情况呢?如果存在的话,那么我国的粮食缺口究竟有多大?

    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7月供需平衡表中的数据,2012/13市场年度,我国小麦产量为1.2亿吨,总消费量为1.21亿吨,在不计进出口的情况下,小麦缺口仅为100万吨;玉米产量2.056亿吨,总消费量2.0705亿吨,缺口145万吨;大米产量1.43亿吨,总消费量1.4435亿吨,缺口135万吨。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参照我国三大主粮的产量规模而言,粮食缺口的数量非常之小,甚至基本可以说不存在粮食缺口。而且主粮的消费通常是刚性消费,正常情况下基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那么为什么一方面粮食产量数据连年攀升,而另外一方面粮食进口的数量也在不停刷新纪录呢?

    如果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那么这种现象的确是令人费解。然而,问题的症结正是在于我国主粮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很低,基本上还是处于“政策市”。体现政策调控作用的就是托市收购和储备粮政策。继续采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近5年以来,小麦和玉米的储备量基本都处于5000万吨左右的水平,大米的储备量基本处于4000万吨左右的水平。将储备量加入总需求的话,那么主粮的供需缺口便由微不足道的数量扩大至4000万~5000万吨的缺口,这个规模的缺口已经占到了年度产量的20%~40%,无法再被忽略不计。

    政策托市易引发市场矛盾

    尽管导致缺口的原因并不是市场化的因素,但是同样起到了使国内粮食供给紧缺以及抬高粮价的作用。根据汤森路透最新的2013年6月小麦进口价格数据,美国硬红春、软红冬和硬红冬的到岸不含税价格分别为744美分/蒲式耳,654美分/蒲式耳和699美分/蒲式耳,按照汇率折算,分别折合人民币1687元/吨,1483元/吨和1585元/吨。如果这批小麦属于配额内进口,则关税税率仅为1%,价格与上述水平差别不大;如果属于配额外进口,按照65%的关税税率计算,则三种小麦的进口价格分别为2784元/吨,2447元/吨和2615元/吨。基本与国内优麦现货价格持平,仍旧低于期货市场价格,这样看来,如果能按照配额税率采购到进口小麦现货再到期货市场上做空,则有非常大的套利空间。而尽管进口美麦价格在加上高额关税之后与国产优麦价格持平,但是在品质方面却显著优于国产优麦。

    以小麦为例,国产粮和进口粮价差如此之大,一方面是因为国外,尤其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程度非常之高,人均耕种面积广,机械化程度高,这就使得单位农产品的投入低且品质好,具有质量和价格双重优势,除此之外政府还提供大量高额补贴;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国的农业仍旧处于传统的小农耕作的模式,劳动力密集而土地资源相对有限。种植主粮的经济效益本身就赶不上各种经济作物,而国家如果不能保证农产品——尤其是主粮价格的高位运行的话,那么一方面粮食产量可能无法维持目前的增速,另外一方面会有更多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涌向城市,增加大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和就业压力。

    但是,如果粮价只是依托政策市而盘踞高位的话,那么长期必将有一些矛盾浮出水面,即:主粮托市收购价格目前基本上以每年10%的速度上调,而配额外进口关税则在65%封顶,而目前两者价格已经基本持平。按照这样的趋势,用不了多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进口粮食大量涌入,而国产粮食品质低、价格高的趋势难以维持。如何解决这个困境呢?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和通货膨胀水平,每年10%的增幅并不算高,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这样的幅度处于合理的范围,否则政策可能失灵。那么提高关税率呢?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约为62%,最高的关税水平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而目前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关税水平仅为15.2%。这样看来提升关税水平似乎可行,但是由于我国加入WTO时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随意提高关税水平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争端。另外一方面,单纯地通过提高关税水平来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在长期内,并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伪“粮荒”也需引起重视

    那么以国家的财力,为保障粮食供应安全,持续扩大收储量是否可行?目前我国储备粮数量已经很高,而且参与市场流通数量有限。而作为主粮,以小麦为例,通常都是新粮的品质好于陈粮,最低收购价小麦时隔2年后的拍卖,一来粮食品质不及新粮,二来如果按照货币时间价值来算的话,拍卖价格基本上与收购价格持平甚至略低于收购价格,这还不包括这段时间内的仓储成本。如果从长期来看的话,这项政策一来缺乏经济性,二来可能会造成粮食浪费。

    总而言之,从一系列的数据分析来看,我国主粮的“净进口”数量其实非常有限,这一现象也并不意味着我国出现了“粮荒”。然而,这一现象背后所引发的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无论政策如果调整,都需慎重权衡各方面的利害得失。而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这一核心问题,依旧是任重道远。

    来源:国际商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