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限制进口不能解决煤炭业问题
  • 限制进口不能解决煤炭业问题

    时间:2013-05-31 00:00:00  来源:  作者:

    有报道称,5月初,国家能源局召集煤炭、电力行业相关企业开会,征求对《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该《办法》中引人注目的一个内容是,拟对进口煤炭设定限制,并对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据悉,这个规定是呼应了煤炭行业的要求,此前煤炭行业的人大代表已联名上书要求抑制煤炭进口。但五大电力集团认为限制进口煤炭等做法不符合市场规律,不利于国民利益,对环境保护作用也很小,因此向国家发改委表示了抗议。看来,该《办法》要正式出台,还要经过煤企和电企之间的反复博弈。

    在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曾依托扩大投资而获得较快发展的煤炭企业所面临的压力可以想见。汇丰控股日前公布的中国5月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预览指数)只录得49.6,又回到了“荣枯线”之下。这表明,众多企业面对尚未复苏的市场,为避免库存增加,便收缩开工,这直接造成了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品的需求量下降。

    压力之下,煤炭企业要求国家限制进口,表面上看似乎有充足的理由。国际煤炭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1月到今年1月,在两年时间里,我国进口的褐煤共计9941万吨。在国内煤炭产能已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这样的大幅度进口,似乎有点不讲“社会责任”。但是,如果联想到我国一些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常遭遇反倾销调查,而这种来自西方的贸易保护主义一向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所反对,那么,当国外煤炭商向我国出口煤炭,并且尚未形成市场倾销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限制煤炭进口,其理由显然有点牵强。

    煤炭企业希望通过政府干预来托住国内低迷的煤炭价格,这样做不符合市场的根本利益。一些煤炭的消费大户采购进口煤,并非不讲“社会责任”,而是用进口煤更有经济利益可图。我国的煤炭矿藏集中于北部和西部,但煤炭消费大户却集中于南部和东部的沿海地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运成为煤炭供应的基本形态,煤炭价格受运价掣肘,无法降下来。在我国煤炭终端销售价格的构成中,把西部地区的煤炭运到东南沿海地区,其物流成本占到整个价格的50%以上。相比之下,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由于是海运,其物流成本低于国内陆运成本,对沿海地区所产生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很显然,如果关上煤炭进口的大门,或抬高煤炭进口的门槛,一个必然的结果便是,煤炭用户为此将付出更高的费用。这样一来,似乎维护了煤炭生产企业的利益,但下游企业只能将成本转移到它的产品上,最终只能由终端消费者来承受。煤炭作为一种基础能源,其价格变化对整个社会的物价指数有很大影响,煤价上涨必然会挑起煤电价格联动,电价随之上涨,之后必然引发一系列产业价格上涨,物价指数也会受影响而升高,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民众利益将受到损害。因此,从国外进口煤炭,即使从“社会责任”而论,也有可取之处。

    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多年前为了推升GDP而进行的投资扩张所种下的苦果,国有资本、民营资本蜂拥进入煤炭生产领域,地方政府的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些煤炭储藏丰富的资源大省,煤炭甚至成为支撑整个省份GDP增长的“支柱产业”。正是在“看得见的手”推动下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煤炭行业畸形发展。一些地方出现暴富的“煤老板”,其人可以在房地产市场上一掷千金,但当地煤炭资源却遭遇了掠夺性开采。煤炭企业迅速上马,导致矿难事故频发,也使煤炭供需关系失衡。从这一点说,目前煤炭市场出现压力,正好是利用市场机制来调整煤炭市场扭曲的机会。煤炭企业可能会承受很大压力,有的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但煤炭行业却可以在倒逼之下走上良性轨道。

    因此,对煤炭行业来说,目前最需要做的不应是呼吁政府动用行政之手进行“保护性干预”,将其国外竞争对手挡在国门外,而是需要顺应市场变化,压缩产能,改变目前对煤炭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开采的局面。特别是,目前我国已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威胁,即使从给子孙留一口饭吃这个朴素的道理来讲,煤炭行业也需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作者系财经评论员)

    来源:东方早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