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铲除稀土“黑产业链”生存的土壤
  • 铲除稀土“黑产业链”生存的土壤

    时间:2013-11-21 00:00:00  来源:  作者:

    近年来,我国稀土“黑产业链”仍久治不绝。包头稀土研究院原院长马鹏起日前对媒体表示,我国每年几万吨的黑稀土冲击市场,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稀土资源将大量流失,稀土行业健康发展的目标也将化为泡影。

    从全国看,2012年,全国非法稀土矿产量估计有4万多吨,违规冶炼分离产品有5万多吨。相比之下,去年我国有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的企业仅分别生产稀土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7.6万吨、8.2万吨。

    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的稀土“黑产业链”对守法经营企业冲击很大。以江西等南方中重稀土矿区为例,目前稀土矿每吨加工成本为4万到5万元,每吨环保成本为1.5万到2万元,算上办采矿权、资源税等支出,已经大幅高于目前每吨17万到18万元的矿产品综合售价,导致经营难以为继。

    去年11月至12月,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到内蒙古和宁夏进行督查,一共打掉了6家非法稀土加工厂,没收了2万吨稀土。据官方统计,2012年,我国实际出口稀土产品实物量1.86万吨。这次仅内蒙古、宁夏两地查处的非法稀土就超出了2000吨。这个数量比全国一年的出口量还多,可见,稀土地下黑产业链是多么的猖獗。

    究其原因,主要是稀土已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巨额利润无疑将驱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像内蒙古和宁夏等地出现“黑产业链”现象就是一个例证。他们不仅破坏了国内稀土生产秩序,而且以避开了稀土出口配额限制买给外国企业,损害了国家利益。

    当然,国内政策的漏洞和一些不法分子对这些漏洞的利用,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非法盗采、变相走私出口稀土。原因很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稀土私开滥采可谓是“比抢银行来钱快,但风险极低”的一个渠道,更何况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此种现象背后往往还夹杂着一些地方监管人员的影子。

    对于一些地方稀土“黑产业链”的盗采稀土行为,除了查处的常规手段外,亟须加快立法步伐,制定一套合理的制度对盗采稀土进行制约。同时,地方政府还应把监控失职问责与打击腐败联系起来,清除稀土“黑产业链”的保护伞,多层面发力铲除“黑产业链”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

    10月26日,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举办的2013年中国稀土论坛上,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国家稀土办公室主任贾银松透露,工信部将加大打击稀土“黑色产业链”力度,将涉嫌严重违法地方和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另外,工信部还将对各项专项整治以及挂牌督办处理情况进行联合检查,对整治不到位地方进行通报批评,将稀土“打黑”工作常态化。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