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上半年物流业总体增速放缓,企业“自谋出路”
  • 上半年物流业总体增速放缓,企业“自谋出路”

    时间:2017-05-09 03:35:50  来源:  作者:蒋永霞

    7月16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京联合召开物流业运行形势座谈会,21家各类物流企业参加了会议。从座谈会反映的情况看,上半年物流业总体增速放缓,物流企业的收入与利润增速也出现下滑。

    “放缓”、“下滑”等字眼紧随物流业也不是首次,这些词语几乎成为修饰物流业的专用词,而在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欠佳的情况下,不容乐观的物流业形势或许不再是大众的关注点,在逆势下奋勇前进的“心劲”才是重点。

    现实倒逼物流企业不得不“自谋出路”。

    增速放缓企业设法应对困局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上半年物流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速稳中放缓。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3.1万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4.5万亿元,同比增长9.0%,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反映出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在物流业整体态势不振的情况下,物流企业在现实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客观存在的困难。一是“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企业普遍反映,货物运输服务税率上调过高,企业税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平均增长120%左右;二是交通限行影响城市配送;三是物流用地无法保障;四是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物流业资金需求量大,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日常使用资金周转量大,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建设和运营要求,普遍存在融资瓶颈;五是分支机构设立存在障碍。

    面对不乐观的形势和诸多的困难,物流企业并没有止步不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物流企业开始自谋出路,它们积极调整应对,取得了良好成效。

    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物流企业持续推进战略性收缩,实施业务细分和客户聚焦,核心客户收入和利润比重稳步提升。企业市场定位加快战略性转移,业务领域从生产物流向消费物流拓展,业务范围从外贸物流向内需物流延伸。消费类电子商务物流成为战略定位关注的焦点。一体化的供应链规划和执行正在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在模式创新上,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联动融合更加紧密,成为企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源泉。物流企业以基础物流服务和战略物流资源为依托,拓展增值服务,整合分散资源,搭建共享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代理采购、分销执行、送装一体、物流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物流企业正在从基础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型,以物流为核心,带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除此之外,物流企业在内部管理与网点布局上都发生了变化。物流企业逐步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型,从追求速度和价格向提升质量和效率转变。受城镇化推进和内需市场拉动,快递、快运、城市配送等物流企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网点,向三四级市场下沉网络。

    当然,物流企业也没有忽略技术的力量。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内部管理的标准化和外部服务的透明化。

    下半年仍有积极因素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际需求不振,固定资产投资也出现低迷,尽管如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仍对物流业下半年的形势充满信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信心并非空谈,支撑其谨慎乐观态度的源泉来自于对下半年物流业的六个判断。

    物流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随着生产和流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传统的分散化、小规模、同质化的物流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现代化、一体化、网络化的物流企业和服务平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服务。物流业发挥着降低整体成本和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作用,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来源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其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供应链管理将快速兴起。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生产和流通企业对物流成本的关注已经从单个物流环节向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生产和流通企业对物流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价格招标模式正在转变,战略合作关系越来越深化和普遍。客户企业进行物流战略规划和物流体系构建,要求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和解决方案。

    货运组织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随着铁路货运组织变革的推进和铁路运力的释放,原有的以公路为主的货运组织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铁路货运以其运量大、运距长、价格低、低碳环保等优势,对公路运输地位带来挑战。随着铁路市场的放开和运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铁路运输将在长途干线运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带来了多式联运协调发展和模式创新的机会。

    物流服务网络将深化拓展。随着生产和市场范围的扩大,物流服务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双向拓展。中西部区域和三四级市场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对物流服务的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区域市场如何与主体物流网络融合提出了挑战。随着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体系中的加快升级,对国际物流服务网络的配套保障和组织协调要求进一步提升,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准备。

    金融支持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的进一步明确,物流业融资环境将会有所改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为企业增加了选择余地。股票、债券、基金、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将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企业整合能力,支持企业快速扩张和兼并重组。物流金融业务虽然暴露出一定风险,但是随着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仍然是模式创新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外部进入者将改变竞争格局。电子商务、商业地产等外部进入者抓住市场薄弱环节,凭借资本、技术优势进入市场,将改变行业传统的竞争格局和运作方式。随着物流战略作用的逐步显现,未来生产、流通、金融等领域还会有更多的外部进入者进入物流领域,挑起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原有物流企业如果不积极应对,加快转型升级,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和风险。

    “紧箍咒”能解开几个

    记者了解到,当前,物流企业反映的政策诉求较为集中,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营改增”后税负增加。从今年8月1日起,物流业将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企业普遍反映,货物运输服务税率上调过高,企业税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平均增长120%左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此外,国际货代业取消了差额纳税政策,由于上游国际运输执行免税和零税率政策,国际货代业没有进项税抵扣,如果全额征税,绝大多数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企业建议,对国际货代业免征增值税,这样可以解决“营改增”后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

    二是交通限行影响城市配送。近年来,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城市在中心城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交通限行管制,货运车辆进城普遍受到通行时间和通行区域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城市配送的正常运营。城市配送企业被迫采用小型客车运货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建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将“限制所有货运车辆通行变允许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限行时间和路段,保障城市配送通行便利。

    三是物流用地无法保障。随着城市的扩容改造,原有物流用地不断“被拆迁”,而新增物流用地难以保障。物流企业普遍反映,物流用地资源稀缺,土地供应难以保障,建设规划难以落地,征地阻力日益加大。一些地方以物流名义圈占土地,更加剧了物流用地的紧张局面。企业建议,对物流设施用地应立法保护,不得随意变更用地性质和规模。地方政府应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不再一次性出让土地,有效杜绝以物流名义圈占土地的问题,减轻企业一次性投资的压力。

    四是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物流业资金需求量大,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日常使用资金周转量大,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建设和运营要求,普遍存在融资瓶颈。企业普遍反映,行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银行贷款仍然是主要的融资渠道。行业缺乏产业基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模式,融资成本较高。此外,由于客户资金紧张,资金回款账期进一步延长。企业普遍使用承兑汇票,贴现成本支出大幅增长。企业建议,进一步放开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理顺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五是分支机构设立存在障碍。物流企业具有网络化经营的特征。企业普遍反映,许多地区不允许外地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或者设置较高“门槛”作为前置审批条件。企业不得不在每个网点都设立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大大增加了企业开办和运营成本。企业建议,应明确允许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取消对物流企业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设置的前置审批条件。(本报记者蒋永霞)

    来源:中国商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