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新政加压,电解铝行业“西进”愈演愈烈
  • 新政加压,电解铝行业“西进”愈演愈烈

    时间:2013-11-01 00:00:00  来源:  作者: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电解铝行业被直接点名。近年来,铝行业由于其存在的诸多弊病屡被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严控,而面对此次新政砝码的再度加压,本就处于困境之中的铝企业生存或将更加艰难。

    政策趋紧

    《意见》明确表示,积极稳妥化解包括电解铝在内的五大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通过五年的努力,在行业的产能规模、发展质量、市场环境等方面令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在政策措施上,《意见》则表示,将在完善行业管理、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加强土地和岸线管理、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完善和规范价格政策和财税支持政策、落实职工安置政策、建立项目信息库和公开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等九大方面进行全面把关。在电解铝行业方面,要求在“2015年底前淘汰16万安培以下预焙槽,对吨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大于13700千瓦时,以及2015年底后达不到规范条件的产能,用电价格在标准价格基础上上浮10%。”

    《意见》还指出,“严禁各地自行出台优惠电价措施,采取综合措施推动缺乏电价优势的产能逐步退出,有序向具有能源竞争优势特别是水电丰富地区转移。”除此之外,《意见》还称对铝企直购电合同签订、新兴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境外建设生产基地等行为将予以支持和鼓励。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电解铝企业多使用200kA(20万安培)以上槽型进行生产,甚至有些企业达到了500kA以上,160kA以下的本就不多,这一点对铝市影响应该不大。但作为电力消耗型企业,电力成本占到了电解铝生产总成本的40%或以上,若超过其电耗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上浮10%,本就处于亏损边缘的冶炼厂或难以负担,等于变相清退不达标企业。

    据悉,广西、贵州、河南等省份都在去年给予过电解铝企业电价优惠或补贴。以电解铝生产大省河南为例,就有神火铝电、中孚实业、万方集团等多个大型铝企受益。新政策的出台拟取消这一优惠,或将迫使电解铝生产加速移向新疆等煤炭资源丰富、电力成本相对低下的地区。

    面临挑战

    《意见》的出台是基于产能过剩导致的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经营困难的现实考量。电解铝行业近年来价格成本倒挂,整个行业已陷入寒冬。《意见》称,2012年底,我国电解铝产能利用率仅为71.9%,而国际上低于75%就属于严重过剩水平。

    2012年,全国电解铝均价在15500元/吨左右,而按照0.46元/度平均电价计算,电力成本就超6000元/吨,总成本接近甚至超过铝价本身。在全国281家规模以上铝冶炼企业中,亏损企业达到89家,亏损面达31.7%,亏损企业同比增28家。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电解铝行业的状况已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早在2011年4月,相关部门就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叫停拟建项目、取消地方优惠政策、禁止扩大产能。2013年7月发布的《铝行业规范条件》对于环保、能耗的要求均较《铝行业准入条件(2007)》更为提高。

    此次出台的《意见》则更着重于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收紧对电解铝生产能耗的要求。业内人士认为,电解铝市场环境已十分恶劣,在政策更趋严苛之下,或将倒逼行业洗牌,淘汰更多不符合政策和标准的企业,电解铝企业的生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因“电”制宜

    2013年我国电解铝产量再创新高。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1~8月中国电解铝总产量为1424.24万吨,累积同比增加6.79%。近十年来,中国电解铝产量一直处于不断攀升的过程中,使得我国电解铝供应持续过剩,这意味着,近年来国家对电解铝行业的产能调控仍无明显成效,而这给铝价的步伐带来一定的抑制影响。

    电解铝行业素有电老虎之称,电力成本约占到其生产总成本的40%左右,其价格的高低直接关乎电解铝企业的生死存亡,而近年来的高电价着实让电解铝企业苦不堪言。

    河南是我国电解铝产量大户,全国约有五分之一的产能集中在河南,但是电价高企,电解铝冶炼企业难以摆脱高成本、低价格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压力。河南电价相比其他地区较高,上网电价已攀升至0.64元/度,配有自备电厂的电解铝企业电力成本也在0.4~0.5元/度。但与河南自然条件相当的山东,其电解铝工业竞争力却明显优于河南,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其电解铝企业自备电比例达到90%以上。而曾经一度在煤电铝一体化发展上领先的河南,在以往优惠电价的环境下放松了一体化发展,自备电比例从原来的70%下降到目前的40%,在取消优惠电价后,出现了全行业的不适应。

    相对于中东部地区,新疆有着明显的资源及能源优势,低廉的电力成本不断吸引电解铝企业的进驻,当前新疆地区上网电价约为0.25元/度,自备电成本可以压缩至0.2元/度,如按每顿铝耗电14500度的口径估算,一吨铝电力成本至少可节省5600元/吨;从经济上来看,如此的巨大成本差价下,电解铝产能向西转移已是必然的趋势。

    据统计,2010~2012年,新疆地区电解铝产能由原先不到50万吨/年规模攀升至近180万吨/年,增幅超过300%。而在步入2013年后,随着部分企业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新疆电解铝产能增速继续位于全国前列。预计到2013年末,新疆地区的电解铝产能将达到37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106%。

    今年以来,我国电解铝各地区的产量分布也发生了改变,依然不变的电解铝大省是河南地区,居国内电解铝产量第一位,2013年1~8月累计总产量为2205782吨,累计同比减少10.72%,占中国电解铝总产量的15.37%,较2012年下滑3.18%;其次是西部地区,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特别是新疆地区,由于煤炭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导致电解铝产能不断西进。2013年1~8月新疆电解铝累计总产量为1419025吨,累计同比增加186.08%,占中国电解铝总产量的9.86%,较2012年增长5.17%。由于价格优势,显然电解铝产能正不断向西部转移,目前西部电解铝产量已占电解铝总产量的65%,预计未来电解铝产能西进是趋势,中东部地区电解铝产量增速仍处于下滑趋势。电解铝西进之风已然愈演愈烈,尤其是对于国内首屈一指的河南电解铝业来说,“西进”或许成了电解铝企业生存下去的惟一希望。

    来源:中国工业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