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加速转变
  • 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加速转变

    时间:2019-11-11 00:00:00  来源: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经从以往的"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拉动发展"的模式向"扩大进口-深化吸引外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进行转变,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将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

    作为一个"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性平台,即将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在成为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加速转变的最佳例证。

    中国对外贸易从"卖全球"到"买全球"的转变,是中国重新定位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发展转型价值的体现,说明了进口贸易不应该是国民收入的减分项,反而应当成为拉动国内技术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新"引擎",通过进口来推动生产要素从引进、释放到培育的战略提升,逐步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推动国内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要素合作型国际专业化的良性局面,从而发挥进口贸易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传导作用和竞争作用,在激发国内经济强大内生动力的过程中为早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注入动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原油、煤等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进口原油3.69亿吨,增加9.7%;进口煤2.51亿吨,增加9.5%;进口天然气7122.2万吨,增加10%;进口铁矿砂7.84亿吨,减少2.4%。在农产品领域,猪肉、牛肉等进口量增幅较大,进口猪肉132.6万吨,增加43.6%;进口牛肉113.2万吨,增加53.4%;进口大豆6451.1万吨,减少7.9%。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6.65万亿元,同比增长9.5%,高出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6.7个百分点,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29%,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2013年提升了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2.9万亿元,同比增长7.6%,高出同期中国进口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

    积极扩大进口是中国政府"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实现提高要素收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拉动国内消费升级等层面上。通过增加高科技技术、高质量产品和高附加值服务的进口,弥补国内资源缺口,增加国内的有效供给,推进创业创新和加快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作用。借助进口国内较为稀缺的核心资源打破要素供给制约,通过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发挥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升自身的区位优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技术进步传导机制,借进口进行技术创新,在迅速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时有效节约研发成本,更多高技术中间品的投入能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竞争,激发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进口应当而且能够在落实"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此,中国要更主动地扩大消费品进口,合理增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既充分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求,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全社会福利和"获得感",又可以极大地丰富市场供应,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减少中国消费者"舍近求远"进行消费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这也能促进进口管理政策的完善,通过主动完善和调整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政策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国内消费渠道,为本届政府"放管服"改革提供新的切入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进口更多的水产品、水果、农产品、牛羊肉禽类产品,在满足国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的同时更能一定程度上有效节约中国耕地,在促进国内食品生产的转型升级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也在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更有效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和谐发展。

    此外,降低消费品的关税税率并扩大进口数量可以带动和刺激国内企业对国外新消费品的跟进和生产,形成倒逼机制,刺激国内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质量,更加主动提升标准,更加积极创新转型,加速将进口消费品的过程转化为替代生产的前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很多人担心中国汽车业危机四伏。伴随多年进口关税的降低,中国汽车业产业反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扩大进口对满足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当前,基于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喧嚣尘上。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下行加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下调全球经济增速至3%,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这也导致全球化红利减弱的趋势在加剧。由于全球化进程中工业化大生产的提速增强了供给总量并超过了全球需求量的增加,这导致了全球性产能过剩,出现了少数国家就可以生产全球所需全部商品的特点,使得贸易比较优势和国家之间的相对效率被大打折扣。这对以往出口导向的中国来说,面临着对外贸易全球化红利呈现不断减弱的状态。

    在全球化红利逐步减弱、上一轮技术革命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带来的多赢局面逐渐出现分化的背景下,少数国家挑起贸易战从而实现对全球化红利的"再分配"更加深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动荡程度。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中国第一轮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红利正趋于消失。在此条件下,需要构筑更为开放的新格局来促进中国经济包括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需要以扩大内需为主的方式来形成第二轮分享未来经济全球化红利的新动能。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开始转向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格局,因此,消费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7.3%,而2018年则上升到76.3%。不到10年的时间,39个百分点的增长表明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从以往的"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拉动发展"的模式向"扩大进口-深化吸引外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模式进行转变,中国逐步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才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通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能力,借助不断扩大进口,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并非遥不可及。这不仅是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壮大的"沃土",更是全球企业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福地"。而这必然对进一步增强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和中国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获利带来最强劲的助力。

    扩大进口就是从利用别人的市场转向利用自己的市场。中国世界经济规模第二的背后是中国国内市场已经成为商家必争之地。因此,中国应通过加速扩大进口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把发展战略的重心转向利用和开拓自己的市场,以自己的内需拓展自身增长潜力,而非继续依赖那些处于调整底部的其他国家的市场。借助"扩大进口",就是要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吸收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和人才要素,利用自己潜在和现实的市场规模促进全球要素的重新集聚和重新配置,推动中国经济从学习模仿全面走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获取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秦夏)

    转自:国际商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