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政协委员支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政协委员支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03-22 00:00:00  来源:  作者: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多次提到要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对此,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应多措并举促进制造业从大到强,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做强制造业刻不容缓

    “中外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并明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七项重点任务之一,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说,经过持续多年的科技投入和创新发展,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通信装备、发电和输变电装备等一批重要领域产品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施工装备等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我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苏波也坦言,目前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一些高新技术和高端装备供给不足,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高端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及产业化体制机制不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核心基础零部件(如高端芯片)、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技术(即‘四基’)等瓶颈问题突出;制造业发展质量、效能、效益不高;高端创新人才缺乏;参与全球化竞争和经营能力不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明忠表示:“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并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短板也十分明显,特别是缺乏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陈志列说。

    要保持战略定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

    “为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在苏波看来,应重点发力三大方面。

    首先,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集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断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同时,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研究发展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与通信等前沿技术与产品;加强高端芯片等“四基”及短板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其次,积极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逐步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主线,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二是规范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建立完善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化解过剩产能的体制机制。三是推进制造业优质、高效、绿色、协调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著名品牌、优强企业和产业集群。

    第三,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全球制造业的合作交流与协同发展,规划引导好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布局和有序转移。

    比拼创造力竞争力

    “要依靠创新实现‘专、精、特、新、尖’发展。”陈志列表示,我国制造业企业要苦练内功、精益求精,聚焦细分领域,下大力气攻克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难题,以技术创新塑造核心竞争优势。同时,要提高战略定力,避免盲目扩张,专心做精主业。另外,还要加大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比拼的是“竞争力”和“创造力”。“要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主线,做好两化融合、两业融合、两量融合。加快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瓶颈。”

    “针对目前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国防安全和产业安全等需要,建议加强对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创新能力的整合,在国家层面尽快推动由专业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等牵头,组建若干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平台)。通过整合资源、补齐短板,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着力发展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着力解决产业链不连续、创新平台不可持续、行业核心产品技术空白、关键技术不足和首台(套)应用推广难等问题,全面提升重大技术装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增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全球话语权。”刘明忠说。(记者 于大勇)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