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浙江临海打造绿色药都,循环改造倒逼药企转型
  • 浙江临海打造绿色药都,循环改造倒逼药企转型

    时间:2017-05-13 15:05:36  来源:  作者:李梦清

    医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但在很多人眼中却是污染的代名词。为了全方面推进“绿色药都”建设,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正努力变传统医化产业为现代医化产业,推进近30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意识。

    临海医化园区向现代化转型

    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是由原国家计委和经贸委于2001年批准设立的、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临海区块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位于临海杜桥镇川南。

    传统观念中,医化产业就如同污染的代名词,临海医化园区也不例外。

    “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园区,尤其是刚起步发展时。”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管委会主任金治苗说,早在十几年前,重发展轻环保,企业入园门槛低,出现企业乱排“三废”情况。

    医化产业污染问题严重,但在众多投资者眼中,医药产业被誉为是永远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浙江也正推进从医药大省到医药强省的跨越发展。显然,这个行业需要发展,又该如何发展?

    在2012年,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现代医药制造模式转型试点示范园区,并被确定为生物医药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临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打造“绿色药都”的战略部署。

    为打好“绿色”牌,该园区严格入园标准,对一般的中间体拒之门外;对环境影响大、污染重、能耗高的敏感物料限制使用;对已上马的项目,编制“一厂一策”方案,淘汰污染重、技术含量低的老产品。发展高端原料药,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向制剂产品延伸和引进生物医药企业及项目。

    “从传统医化产业到现代医化产业的转变必须要走生态发展之路,把污染做到最大的减量化。”金治苗说,如今该园区企业正在走物料输送管道化、生产过程密闭化、操作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的现代医药制造模式之路,以脱掉“污染产业”这顶黑帽子。

    循环化改造促污染减量化

    为了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园区正推进近30个循环化改造项目,减少污染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012年,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成为首批22个全国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单位之一,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974亿元。

    “所有示范试点园区中,我们园区规模最小,但获取补助资金最多。”在金治苗看来,这充分说明该园区具备循环化改造的基础及潜力。

    例如,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盐酸环丙沙星供应商。哌嗪是盐酸环丙沙星的主要原料,易溶于水,投料时超量投料,反应后大部分溶于水中。以往,采用的简单办法,只能回收部分哌嗪,剩余部分进入废水系统,不仅给末端治理带来压力,也造成哌嗪单耗增加。

    如今,废水中哌嗪回收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回收哌嗪170吨,相当于节约原料成本1287万元,并有效减少废水中污染物的排放。

    除了企业内部的循环化改造,该园区还倡导企业间的循环改造。

    浙江海畅气体有限公司是生产氢气等气体,为该园区提供专业气体集中供应的服务商,而隔壁的临海联盛化学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产生大量废氢气,若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污染,现在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了一套氢气收集回收系统,然后通过管道卖给浙江海畅气体有限公司。

    “这样不仅能使污染减量化,企业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二年内就可收回投资成本。”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招商服务处处长项君敏说。

    据他介绍,该园区纳入循环化改造计划项目共有29项,总投资约24亿元。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3.6亿元,6个项目已完成,20个项目正按计划推进,3个项目已在开工准备中。

    社会监督促企业环保生产

    变传统医化产业为现代医化产业,推动循环化改造,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园区正逐渐为医化园区摘下污染的帽子,但仍有部分企业为一时的私利而偷排漏排“三废”。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临海市医化园区雨水排污口污染问题,该市立即对报道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先后对三家企业实施强制停产整治,另有部分企业也主动申请停产自查自纠,环保部门也加大了对雨水排放口的日常监测力度。

    对此,金治苗表示,对园区企业的环境监管,环保部门的人力有限,因而发动了社会力量进行更有效的监督。

    他介绍,该园区聘请了一支义务监督员队伍,主要成员为附近村庄的村干部等社会人士,在夜晚、周末等时间,对企业进行不定时监督。同时,还建立了企业内部职工的有奖举报制度,举报事件经查实,企业处罚金的10%将奖励给举报者,最高举报奖为10万元。如最近就接到了某企业职工的举报,最后查到该企业存在污水暗管,分别给予了处罚和奖励。

    政府部门与社会人士的监管虽起到很大作用,但金治苗认为,仅凭监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强企业的环保责任主体意识。(李梦清)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