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中国气象报社做好高温干旱气象服务报道
  • 中国气象报社做好高温干旱气象服务报道

    时间:2013-08-21 00:00:00  来源:  作者:

    今年7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7月30日11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报社随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面对灾害性天气,他们认真组织、周密策划,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反映气象服务成效、为公众解疑释惑,并将视角放置在部门联动上,全方位报道高温干旱气象服务。

    多媒体、多方式反映各级气象部门保障服务

    中国气象报社综合利用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客户端及合作媒体,结合各媒体特点,全方位报道各级气象部门开展高温干旱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情况。特别是将高温干旱气象服务与气象部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反映气象工作者如何将做好气象服务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大实践,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需求。

    7月19日至8月18日,《中国气象报》刊发文章图片近90篇(幅),第一时间反映中国气象局以及各地政府对高温干旱天气应对的部署、各地气象部门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并及时跟进高温干旱发展动态以及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中国气象报》四个版面之间也从要闻、新闻、科技、科普、先进人物几个方面入手,形成板块互补和内容呼应。CMA网站发布高温相关政务、服务、天气等新闻稿件约760条。CMA网站微博更新123 条,微信发布75条。

    加强策划,持续报道聚焦社会热点和业务热点

    中国气象报社将新闻策划作为舆论引导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深度选题策划,多篇言论报道,着力提升报纸的可读性,同时将专家和编辑部的观点作为一种导向传向读者。

    7月19日,围绕近期各地出现的持续高温、网民热炒“火炉”城市话题,报社安排记者采访专家,编发了《火炉城市的标准是什么》解析文章;针对日趋严重的高温天气,7月26日又刊发“解读”专栏文章《南方多地持续发烧 缘是副高强势占据》;7月29日出版的国际版集纳编发《欧亚多国遇高温 热浪致多人死亡》一文,将关注高温天气实况及其成因影响的视角延伸到更广泛地域。

    集中业务骨干特别策划“解读高温系列报道”——《高温,是否被“低报”》《“高温病”,如何防治》《高温干旱下,如何解农民之忧》《逃离高温:民众消费新选择》《单凭人工增雨难以彻底缓解南方高温》,回应社会热点,文章内容实用、贴近民生,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连续刊发《爱岗敬业牢记责任意识》《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护佑人民安全福祉》《增强进取意识不断争创一流》《让气象服务产品更接地气》等多篇言论稿件,引导各地气象部门更好地围绕当前天气,转变工作作风,开展气象服务工作。

    依托专家资源,全力做好高温干旱科普宣传

    《中国气象报》科普宣传品牌栏目“科普看台”针对高温天气,精心策划了《“高烧”不退如何应对》《安全度夏,多看气象预警》《副高是怎么回事?》等多期近20篇文章、图片,分别从持续高温天气会对人体健康、饮食、交通安全、用电等带来哪些危害,应该如何防范,进行全面解读。

    CMA网站先后在要闻、科普频道发布《农业如何应对高温伏旱》《高温天气注意事项》《过度贪凉反会中“阴暑”》《打伞戴帽子 挡不住反射光》《给海边旅行系好“安全带”》等高温科普文章,并在首页头条下方长期挂出《高温防御科普宝典专题》等链接,通过形式的变通强化科普宣传。针对公众需求推出了“高温天预防情绪中暑”“出游防中暑:随身携带‘丹水油’”等微博,受到网友欢迎。自7月25日起,CMA网微博、微信开始在各门户网站发布高温相关预警及科普近百条。

    8月23日,报网还借助局办组织的“丁一汇院士解读高温天气”媒体活动安排记者对丁一汇、李维京等相关领域顶级专家进行专访,通过报纸一版“专家视点”栏目、CMA网话题式专题、合作媒体链接、气象微博和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传播更加权威客观的专家观点及科普知识。

    有效宣传报道,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报社及时、准确的宣传报道,受到了中国气象局局领导和众多读者的充分肯定。在8月3日的全国天气会商会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表示,《部门联动 再战高温——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高温干旱专题会议侧记》等报道从外部门的角度反映气象工作,这种报道“接地气”。部分读者认为,近期围绕高温天气的报道角度多样化、有想法。

    7月30日,中国气象网第一时间头条发布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的消息,并通过气象网微博广为传播。当日下午,报社与新华网推出联合访谈,邀请中央气象台专家解读南方高温,并在新华网头条发布。启动应急消息及联合访谈被各大媒体转载,受到社会强烈关注,腾讯等主流媒体还与中国气象网进行了链接和嵌套,导致中国气象网页面访问量急剧增加。CMA网读者留言栏目也接到围绕高温天气的大量留言。据统计,7月1至31日,CMA网站页面浏览量约为369万页,较上月增长67%。

    “解读高温系列报道”刊发后,《文汇报》向本报记者约稿,8月7日该报以近一个版的篇幅刊发本报记者供稿《这个夏天为何如此“狂热”》。CMA网站与新华网、中国天气网联合开展三期专家访谈,多角度解读高温。《气象专家解读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这期访谈被中国政府网在要闻栏目重要位置转载。目前,CMA网站与新华网开展天气联合访谈已经成为常态。(中国气象报社总编室)

    来源:中国记协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