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钢铁业“不差钱”到“钱紧”“钱荒”甚至到“被逼债”
  • 钢铁业“不差钱”到“钱紧”“钱荒”甚至到“被逼债”

    时间:2013-07-19 00:00:00  来源:  作者:

    “2011年以来,无锡钢贸信贷风险集中暴露,极大危害地区金融安全。钢贸信贷泡沫之所以越吹越大直至破灭,除了市场方及企业主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部分大型银行亟需深刻反思,牢记血的教训”。尤其是商业银行不科学的考核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为钢铁贸易信贷泡沫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成为钢铁贸易信贷风险积聚的“火药桶”。

    据了解,2008年以来,基于上海市场的饱和以及外地土地、税收的优惠政策,大量钢铁贸易企业在利益驱使下,纷纷将投建钢材市场的热情,从上海向无锡等周边地区迁移。

    这种本能的投机意愿与商业银行天然的信贷扩张冲动一拍即合。在信贷资金助推下,钢铁贸易信贷泡沫从那时开始逐步产生并不断膨胀,于2011年达到顶峰。

    这期间,“许多涉及钢铁贸易的大型银行总行对无锡分行的考核指标高达近40项,年度存款增量指标三年翻番,中间业务收入指标接近翻番,分行愈发不堪重负。为顺利完成考核,分行只能继续向下压力传导,引发基层支行经营行为的扭曲”。

    恰在此关键时期,国内钢铁贸易企业贷款的年化综合收益率开始攀升,平均可达到20%~30%。对于银行来说,这类企业不仅可以提供担保公司保证金、全额银票保证金、大额结算往来资金,关键时候甚至还可以从外部拆入资金满足银行考核需要。

    “这是银行在其他行业很难找寻到的。”另外,中间业务指标方面,有些钢铁贸易企业也愿意满足包括银行信用卡、理财、基金、保险等在内的各项要求。

    “远高于一般行业的综合回报率使得钢贸业务成了商业银行眼中的‘金饽饽’。”在戴玉明看来,一边是上级沉重的考核压力,一边是能轻松助推银行完成各项考核任务,急需资金扩张的“全能型企业”,两者的结合显得很是“顺理成章”。

    多年在无锡从事钢材生意的一位未具名人士对此告诉本报记者,最为严重的时候,半年期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为6.1%,而银行提供给企业的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60%~100%。以60%最低来算,实际年利率已达9.76%,相当于月息0.8分左右。如果加上贷款附加的各种理财产品,月息将超过1分以上,这还没算各类手续费。

    在当时多家银行联合授信苏州市钢铁贸易业商会共计15亿元的签约现场,来自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的参会代表同样向《现代物流报》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他说,“江苏省内确有企业在银行贷款时被要求购买一定理财产品,但多是一些股份制银行在这样操作。甚至有些银行答应贷给企业5000万元,但必须返存银行3000万元,也就是说,承担着5000万元贷款的高息,只能贷出2000万元来使用。”

    尽管银行不断变相提升贷款利率,但对于急需扩张的中小钢铁贸易企业来说,只要银行能给贷款就是很大的荣幸。

    正是这种所谓的“情投意合”,久而久之,背后却催生出一大批脱离钢材贸易主业的空壳公司、影子公司,成为融资套贷的人头工具,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的“触目惊心”。

    “资本的逐利性或将导致整个行业企业出现多米诺骨牌性倒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诱惑下的过度扩张加剧了钢铁贸易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而资金的肆意挪用更是在加速钢贸信贷泡沫的破灭。

    与此同时,由于部分银行内控管理的失效,甚至内控的形同虚设,却直接导致银行不能及时发现这一信贷泡沫的本质,并进一步助推泡沫膨胀,就像一股暗流涌动,反而给钢铁贸易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埋下了更深层隐患。

    针对贷款三查流于形式,戴玉明在文章中举例道,批量开发客户,客户经理日常工作“材料化”;财务报表虚假,流动资金需求测算“公式化”;资金大量被占用,贷后检查及资金监控“形式化”。

    基层贷款模式的扭曲使得钢贸信贷泡沫注定了破灭的结局。而且这一天很快就来了。2011年下半年起,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转折,信贷市场出现收紧,许多钢铁贸易企业因贷款受限,资金链出现快速断裂。

    据国内知名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西本新干线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20日隔夜回购利率一度飙升至30%,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暴涨578个基点。而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率月利率5月31号为3.80‰,到6月26日已经飙升至9.67‰,累计涨幅高达106%。

    而这一月利率即使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也不过才1.8‰左右。

    从开始的“不差钱”到“钱紧”、“钱荒”,甚至到“被逼债”,一度繁荣无比的钢贸信贷泡沫瞬间彻底破灭。

    无锡钢贸信贷泡沫破灭并非个案。

    近年来,由于钢铁贸易行业频起“倒闭潮”、“跑路风波”,使得我国整个钢铁贸易信贷业务迅速坠入深渊,信贷资产质量急剧下降并持续恶化,市场逃废债行为蔓延,一些担保公司名存实亡,去年全国多个省市集中爆发了钢贸信贷危机。

    现在整个行业仍处在失血状态。据本报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银行对上海钢贸企业的贷款总规模已从2009年繁荣时期的近2000亿元一度缩减到500亿元,锐减了四分之三,而实际的贷款需求应该在800亿元左右。另外,今年仅苏州、无锡的钢贸企业新增不良贷款就超过了70亿元。保守估计,目前整个行业的坏账率在10%左右。

    前后数据对比结果让人看来十分揪心。前两年,由于银行资金过于充裕,民间借贷、企业融资达到历史上最疯狂时期,钢铁贸易企业趁机过度扩张、肆意挪用钢贸贷款转投房地产或者其他高回报行业。

    可这股资本大潮过去后,这些企业才发觉自己原来是在“裸泳”。

    “起初银行的贷款就像广阔无边的海水,遮掩了钢贸企业的资金匮乏和实力,现在水突然没有了,企业已经无法以游泳的方式再回到岸边,最后只能被裸着晾在沙滩上。” 对此,上海雄冠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彩兵形象的说,现在融资环境改变了,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很可能出现紧张甚至断裂,此时他们才爬起来去处理遗留的后遗症,突然发觉以前玩资本时投入太多,抽离了太多的钢贸信贷资金,忽略了本来赖以生存的主业,继而大批量的企业被行业洗牌出去。

    “这是该行业成形30多年以来遇到的最大一次劫难”,在余彩兵看来,由于钢贸信贷泡沫破灭,行业企业正在接受着史无前例的惩罚。

    面前当前的严峻形势,钢铁贸易行业加速洗牌已成定局。王建中继而告诉本报记者,这个行业至少要洗牌出去一半企业,未来的纯钢铁贸易企业会在钢铁供应链上嵌入式经营,资金优势可以在整个产业链上得到整合。而传统的信贷模式定会改变,以后将有更多的信贷创新产品推出,以此适应转型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实际贷款需求。

    来源:中国冶金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