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钢铁贸易企业结构的历史转折
  • 钢铁贸易企业结构的历史转折

    时间:2013-12-13 00:00:00  来源:  作者: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个国家团结一致,联手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避免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以及世界经济的全面衰退。由于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形势不同,应对的方法各异,美国率先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随后日本铤而走险,大幅推低日元,以推升股市,功效显著,然后欧洲五国采取紧缩货币和财政措施,紧接着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以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短期内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全球经济逐渐好转,欧美实体经济缓慢恢复,新兴国家因通胀压力普遍实行货币紧缩,这些种种迹象标志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4万亿投资遗留下来的问题渐渐显现,政策投资效率低下,产能过剩、通货膨胀问题突出,社会资金流通性泛滥等等,回归至钢铁行业,欲语泪先流。受惠于“4万亿”刺激计划,2008年至2011年期间,许多资金蜂拥进入钢铁产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钢铁生产企业选择继续新增高炉、轧线,最终导致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底,钢铁行业或将达到产能最大化。

    2012年全国生铁产量为65790.5万吨,较2008年增长39.78%;粗钢产量为71654.2万吨,较2008年增长43.05%;钢材产量为95186.1万吨,较2008年增长62.90%。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皆呈上升趋势,但是增幅有所收窄。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供求关系是价格规律的表现形式。随着钢厂产能的急速增加,钢铁行业供求平衡的格局再度被打破,供远远大于求,在此背景下,钢材价格呈现出震荡下行的态势。据我的钢铁网数据显示,截至至2013年12月5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降到129.19,与2008年1月4日170.2相比,降低41.01。由于钢材价格指数是2000年7月31日价格作为100来计算的,这意味着目前钢材价格处在近几年来最低的价格。

    另外,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列入其财务统计的全国86户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2.67亿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13%,这其中还包括了钢铁企业投资收益43.21亿元、营业外收支净额38.8亿元。可以看出,大部分钢铁企业盈利主要来源于其非钢产业及财务营收,钢铁主业则多处于严重亏损的局面。而作为钢铁企业泄洪池的钢贸商,钢厂老大哥尚不能衣食无忧,自己则更加是举步维艰。

    面对钢铁全行业微利化的加剧甚至是亏损,钢贸企业自然不会抱守其传统赚取价差的盈利模式,大都开始转变其经营思路,希望通过经营模式的改变来谋求新的发展。这其中钢贸行业做出的转变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根据时间、地域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等变化方式也自然大有不同。下面我们不妨就所了解的钢贸企业发生的几点变化进行简单分析:

    一、厂商关系的变化

    我们知道,钢厂历来都较为强势,其对定价机制、发货流程、资源配比等有极强的话语权,而贸易商则普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若现货市场行情较好出现持续走强的局面,贸易商订货则有相对可观的利润;反之则容易陷入持续亏损的窘境。但随着国内钢铁产能迅速扩张、下游需求却难以跟进的情况下,钢材现货市场开始持续疲软,贸易商也逐渐难以取得盈利。不仅如此,其与钢厂的长期合作也反过来变成了贸易商沉重的负担,毕竟在资金面趋紧、行业倒挂加剧的情况下,按时给钢厂交付大量的订货款、源源不断的高成本到货等都变成了贸易商出现亏损倒闭、被迫改行等重要原因。基于此,贸易商也开始不再对钢厂惟命是从,毕竟连生存都出现问题的时候,寻求自保才是最好的选择。如2013年上半年出现的沙钢代理商倒逼钢厂讨要追补、广东板材代理商集体抵制鞍钢首钢订货等事件都迫使钢厂也随之做出了改变。目前来看,国内如鞍钢、首钢、河钢等大型钢厂都开始采取定期后结算的定价模式,对贸易商来说,这样既使其可以降低经营亏损,又能让钢厂与其一起承担市场行情下跌所带来的风险。不过如此一来贸易商囤货积极性也大为降低,钢厂资源分配的阻力也逐渐增大。

    二、钢贸经营结构的变化

    由于钢铁贸易行业利润减少,不少贸易商开始向非钢产业进行投资。对此我的钢铁网也对上海、广东、四川、陕西四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各地钢贸商对非钢产业的投资地域差距较大,其中上海最低,为1.5%,陕西则接近14%。而这些贸易商多元化经营的主要方向是房地产业、餐饮娱乐业、制造业、煤炭、铁矿石,航运、酒业、物流、饮用水、教育、典当、证券期货等行业,这其中涉足房地产的比例为最高,在50%-60%之间。此外,根据这些公司的财务报告显示,其非钢贸业务大都占到了整体营收的很大比例。如西安某私营企业,2008年其公司刚成立的时候,该公司完全以钢铁贸易盈利为主,但到目前其房地产投资盈利已经占到了其公司盈利的70%以上,钢铁贸易反倒变成了其公司的第二产业。

    三、钢贸经营模式的变化

    这个转变是绝大部分贸易商都在经历的,也是多数贸易商仍未找到一个理想突破方向的一种变化。毕竟在行业整体转型的过渡期,任何一种模式都有着其较为显著的优势和劣势。具体来看,传统的钢贸模式有钢厂代理、赌盘操作、佣金代理、终端直供等几种。

    其中钢厂代理与佣金代理模式主要为一些大中型企业所采用,钢贸商凭借与钢厂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较强的融资实力等,大量从钢厂订货然后向现货市场、次级代理商及终端用户等进行销售,其盈利主要来源于市场现货售价与钢厂到货成本之间的价差及收取次级贸易商的佣金等。而在钢贸行业盈利水平急剧下降、钢铁流通环节普遍减少及次级经销商倒挂亏损加剧的情况下,这两种方式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窄。诸如近两年华东地区出现的钢贸商亏损倒闭、欠债逃跑等事件很多都是这种类型的贸易商不当融资或者经营不善等引起的。不过这种恶象之后,也成就了一些实力更强的大型中字头钢贸企业或者私营钢贸商,如上海某大型国企,其在2010年时,公司钢厂订货量为2-3万吨/月,固定次级经销商订货仅占其总量的30%左右;但在2013年,其公司钢厂订货量已经达到10万吨/月左右,固定次级经销商的订货占比也提高到了将近70%。主要还因超大型企业更容易得到钢厂优惠政策、融资成本更加低廉等,这样使得次级经销商甚至终端用户愿意与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此外,曾经让钢贸商风光无限的赌盘操作模式正在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毕竟钢材市场价格震荡幅度越来越窄、融资环境越来越紧、资金成本越来越高等因素使其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丰厚的回报。

    我们再来看一下直供终端的经营模式,这也是目前多数钢贸商仍比较钟爱的一种。根据调查显示,上海钢贸商直供终端的比例为40.00%、广东为49.36%、四川为38.98%、陕西甚至达到了惊人的60.47%,虽然终端用户拖欠款现象普遍,但对于贸易商而言,直供终端的利润依然比较丰厚。

    此外,也有一部分钢贸商在直供终端的基础上对产业链进行了延伸,如投资钢材深加工、物流配送与仓储的是最多的,主要原因是在钢材贸易中钢材加工、配送物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钢贸商已经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从而把贸易与钢材配送加工结合起来,通过配送加工,扩大经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根据我们了解,现阶段钢材加工配送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1、建立钢材卷板的开平、剪切、加工配送中心,多为板材贸易商;2、建立型钢配送加工中心,多为H型钢;3、建立模具钢加工配送中心。其合作方式亦呈现出多样化,有的与钢材市场合作,联手筹建钢材配送加工中心,不仅可利用钢材市场的场地,建造钢材配送加工基地,免去场地租赁或征地等一系列繁琐手续,还可以拓展市场;有的与钢结构行业协会或模具、工具等行业协会联手,共同筹建钢材配送加工中心,由协会具体组织落实加工业务,盈利分成,协会必然有积极性。在发展现代物流的大趋势下,发展钢材加工配送取得利润已经成为时下钢贸商最为普遍的一种盈利模式。

    紧随其后的是参与投融资业务,主要表现为参与钢材期货和电子盘的操作。此外,成立担保公司、典当行,运用联保融资、成立信托基金、仓单质押等多种金融手段把生意做大的做法也相当普遍。

    排行第三位的是投资钢材市场,主要是受资金、土地、地方鼓励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较多,前期需大量资金投入,一般小型贸易商没有能力参与其中。至于参与钢厂投资的,调查企业中参与的比例并不高。

    最后我们再说一种目前多数钢贸商都跃跃欲试的模式—电商模式。目前来看,向这种模式转变的门槛似乎更低,无论公司规模大小、无论公司是私营还是国营,贸易商都可以直接向这种模式进行转变,更多的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广发自有资源,最终实现B2B、B2C的交易目的。这种模式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明显要减少很多,而且销售流程更简单、客户渠道也更广。此外,当前国内贸易商依托的网上平台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类似于我的钢铁网等第三方公司建立的网上交易平台,贸易商可以把资源发布在这类平台上,无论是贸易商还是终端用户登陆此平台,都可以看到真实有效的货源信息,随后可直接在平台上进行下单采购或者线下与贸易商进行沟通交流后再行采购。这类平台目前多数覆盖面不够广泛,需要大量的推广宣传才能吸引采购方进入平台,而且很多平台目前在线支付功能不够完善、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形成,并且因地方差异化较大等因素很难实现跨区域交易等。第二种贸易商依托的平台是类似于找钢网等公司的第三方撮合企业,其主要通过腾讯QQ、电子邮件等信息平台进行资源采集、整理和统一发布,并依靠内部撮合系统对下游采购用户的需求进行归类整理,最终实现上游供货商和下游采购商的快速有效交易。不过其实际交易仍在线下完成,且在撮合过程中投入人力物力较多,资源的真实有效性也需反复考证,撮合过程中供需双方也并无佣金付出,因此这类平台目前仍主要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钢材贸易行业的微利化时代已经到来,个别从钢厂直接订货销售仍有较高利润的地区只会越来越少,如何适时的转变经营思路,顺应钢铁贸易行业的发展,才是我们钢贸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的话题!

    来源:钢联资讯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