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医药市场需要金融力量制衡
  • 医药市场需要金融力量制衡

    时间:2013-07-23 00:00:00  来源:  作者:

    虽然有严格的法律禁止这种商业贿赂,却没有来自市场的力量与其进行对抗和制衡,那么,在一条具有共同利益的链条上进行贿赂,恐怕就太过容易

    近期,在指控英国葛兰素史克旗下在华企业部分高管涉嫌行贿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扩大了对中外制药厂家的调查。相比于其他商品,药品的特殊性在于,在这个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要比大部分其他商品严重得多。查处“行贿”当然必不可少,但谁在“受贿”,这种链条如何运作,这种违法行为为何屡禁不止,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同样值得思考。

    身为跨国公司,又有相对严格和透明的财务制度,商业贿赂的行为一旦被揭穿,风险不可谓不大,但这些药企在中国这种新兴市场的推广,为何就与其在本国的销售方式截然不同?或者说,这种依靠医药代表行贿的行为,为何能在市场中行得通?这恐怕和“以药养医”的痼疾难除,导致市场中的药企都不得不以这种方式进行竞争相关。

    从表面来看,由于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绝对权威性,基本上患者难以自我决定用药的种类,专业的壁垒让消费者很难像别的商品那样货比三家。这也意味着对于药品的销售,医院作为最大的终端市场,具有着绝对的话语权。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么看来,药企的行贿似乎也就可以理解。这是药企、医院和市场之间的坏博弈,原本应该根据病情而进行的开药行为,医生可能会更多地考量利益。更可怕的是,但凡不遵守这样“游戏规则”的药企,则都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失去最大的终端销售市场。

    如此具有普遍性的贿赂行为,已经说明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存在问题。

    打击医药商业贿赂,几乎每年都会有,“医药分离”也喊了很多年,但终究难以成行。我国既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执法上也不缺乏力度,为何关于医药的商业贿赂屡禁不止?我们可以看到,此次最初介入调查的是公安机关,而并非医疗监管机构。分析其根本,是我国的医药市场上仍然缺乏一种制衡的力量,而让医药公司、医院和监管者太容易结成利益共同体所致。

    为何医药公司在国外的药品定价很难出现“暴利”?是因为其医疗保险系统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在西方的医药市场中,药品价格不受干预,但医疗保险企业和整个的医药产品市场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当医疗机构出售的药品售价高于预期,那么医疗保险企业的利润就难以保障,所以医疗保险公司会积极介入医疗行业中出现的有可能的商业贿赂行为,这让整个医药行业不仅仅是单向的从研发到销售,更加入了市场中金融的力量。

    在我国,医院以公立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医疗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主要由政府确定,医护人员的收入参照事业单位,这就形成了一个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的管制市场。按照“租值耗散理论”,药企、医生、患者,都在争夺这份管制价格和市场真实价格之间的“租值”,按照政府补贴的逻辑初衷,这租值应当全部由患者获得,以减轻其在医疗支出方面的负担,但有了药企这种与医疗终端的“合谋”,这部分因为管制而带来的租值,不仅不会让利于患者,反而会由于利益纠葛,让补贴本身的效用难以显现。

    因此,虽然有严格的法律禁止这种商业贿赂,却没有来自市场的力量与其进行对抗和制衡,那么,在一条具有共同利益的链条上进行贿赂,恐怕就太过容易。数据显示,国内医疗费用中,药品费用所占比重很高,全国平均在45%左右,中国是世界上药占比最高的国家;尽管医疗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只有4.7%左右,在同等发展水平国家中属于偏低水平,但药品费用占GDP的比重在2%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医生所拥有的权力其实和官员很相似,而目前在我国医疗界,医生的工资收入仍然难以和国际的主流收入接轨。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确保权力的谨慎运用,不去受贿和滥用,不仅仅是“高薪养廉”就能概括。这需要精巧的制度设计、有力的惩罚机制、和一整套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制衡手段。

    来源:网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