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海上风电“十二五”目标或难达成
  • 海上风电“十二五”目标或难达成

    时间:2013-06-21 00:00:00  来源:  作者:

    中国雄心勃勃的海上风电“十二五”规划现在面临不少难题。

    在举行的2013上海国际海上风电及风电产业链大会上,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称,“目前中国海上风能资源评价工作还未系统开展,海洋水文测量、海底地质勘查工作也较薄弱,且这些工作条件艰苦、周期长,影响了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即使目前国家已批复前期工作的39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到2015年全部建成,实现国家500万千瓦的‘十二五’海上风电规划目标也困难。”易跃春说。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将达到500万千瓦。这意味着,中国计划用五年的时间,超越欧洲此前20余年的发展。

    “海上风电项目不宜招标”

    水电总院是受国家能源局委托的全国风电技术归口管理单位。易跃春称,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高、风险大,目前中国还尚未形成合理的海上风电电价政策。各主要能源投资集团因投资收紧,收益较差或不明确的电价项目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

    “海上风电开发涉及多个领域,各部门对发展海上风电的认识不一,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实际执行管理标准不一,从而加大了前期工作周期。”易跃春称,“目前海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许可、通过海洋环评、通航安全论证的周期一般需要两年以上。”

    可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7个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已经获得国家能源局同意开展,总装机容量395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市。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国家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有28个,总装机容量850万千瓦。

    不过也有好消息,中国政府已要求将新能源审批权下放给地方,这或许将加快审批速度。“现在国家能源局已经将新能源审批权下放给地方发改委了。地方发改委审批应该会比国家能源局审核要简单一些。”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开华称。

    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预计下半年“开工”,项目装机11.66万千瓦。张开华透露,“这个项目的上网电价应该在0.85元/度或者0.86元/度,不过还没批下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开华呼吁政府能够对风电产业松一些。对于尚不成熟的海上风电,采用招标方式并不妥当,“招标得是成熟的才能招标。不成熟的,招标没意义。比如招标建宇航飞船,这个怎么招?不成熟的东西,政府就要托底,否则大家在低价的情况下就乱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国家的一些海上风电制造商,在国内卖的和他们在国外卖的东西不一样。国内喜欢最低价,于是拼命降低成本。但是到了国外,他们就很注重质量。”

    盲目扩张会使产业崩溃”

    在上海电气风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琦看来,现在风电行业是全面亏损,做得越多,亏得越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整个产业都会崩溃。”

    在讨论环节,刘琦还不点名地批评了同行华锐风电。而当时,华锐风电副总裁陈党慧就坐在刘琦身边。

    刘琦称,“目前这种状况是如何开始的?首先,设备厂有很大的责任,甚至是最大的责任。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整个产业良莠不齐,头脑发热,盲目投资。投资驱动下,追求规模,追求市场地位,导致中国风电产业在核心技术还未消化的情况下,就买来图纸,简单装配,快速扩张。我觉得中国风电企业很多是这个类型。有的企业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布点一下子达到了十几个、二十几个,产值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全球第二。但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各方面的条件能够支撑这一地位吗?”

    刘琦称,2009年以来,围绕产能扩张以及抢占市场份额,风电设备价格从每千瓦6000多元一路下跌到了3000多元,“这正常吗?能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吗?能支持20年售后期的服务吗?这是风电制造商的不冷静,把这个行业给做坏了,做烂了。为了获得订单,于是有很多潜规则,都没法摆到台面上。”

    2005年底成立的华锐风电,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便在2008年以22%的市场份额超过金风科技成为风电行业龙头,并在产值上仅次于丹麦的维斯塔斯,名列全球第二。

    不过,登陆A股两年后,华锐风电的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203亿元跌至2012年的40亿元,净利润由28.56亿元跌至-5.83亿元,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9.7%跌至2012年的9.3%。

    对于指责,陈党慧回应称,整个风电行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能释放正好碰上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于是雪上加霜。

    “当风电设备在每千瓦6000元、5000元乃至4000元的时候,是设备商有钱赚,开发商赚钱难。”陈党慧称,“看到设备这么赚钱,于是大量企业蜂拥而入,变成了设备商没钱赚。现在低价竞争,整个产业处于整合淘汰阶段。”

    对于目前风电产业的亏损局面,刘琦认为投资开发商也有很大责任:“我们的投资开发商,在很长的时间内,招投标都是以低价者胜为原则的。不管技术好不好,配置如何,服务如何,更不看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回报率。”

    风电制造业快速扩张的后遗症还包括过了质保期的维护问题。一位风电人士称,现在很多开发商的大量的项目使用的风机开始过了质量保修期,但是出不了保单。在质保期内,开发商对质量是不予关注的,出了问题都是设备制造商的问题。出保之后,开发商开始着急了,接下来责任就是开发商的责任了。当初,设备合同规定了质保期内有一个质量指标,但是怎么维持下来呢?靠的是设备企业不计成本的服务投入。

    来源:东方早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