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调整能源结构防止能源产能过剩
  • 调整能源结构防止能源产能过剩

    时间:2017-05-11 10:23:50  来源:  作者:秦京午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5年努力,在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上取得重要进展,使这些行业达到产能规模基本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的目标。

    《指导意见》强调,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着力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分别“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指导意见》根据行业特点,确定了当前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8项主要任务:一是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分类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二是全面清理整顿已建成的违规产能,加强规范和准入管理。三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能有序退出。四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是努力开拓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改善需求结构。六是巩固扩大国际市场,拓展对外投资合作。七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八是创新政府管理,营造公平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能源是否存在过剩

    国务院此次化解产能过剩,并未提及能源,原因或许是中国能源目前需要大量进口,如石油对外依存度2012年就超过58%、天然气超过24%,煤炭年进口在2.9亿吨,电力消费今年8月、9月增长均超过10%,特别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加速,每年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1300万人从农民变为市民,人均能源消耗将增长3倍,能源需求巨大。据专家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需要新增能源消费4436万吨标准煤煤、1093万吨钢、3061万吨水泥。但另一方面所需化解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太阳能、船舶等等行业均是耗能大户,一旦调整化解过剩产能成功,加上中国持续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4项持久战略性行动,中国在“十一五”单位能耗降低19%的基础上,“十二五”再降低16%,这将有可能造成中国能源产业过剩,中国能源产业应当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另一数据是2013年1至9月中国用电量394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全部机组利用小时3385小时,同比下降55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703小时,比去年同期下降6小时。而专家认为火电年利用低于4500小时是警戒点,换算成9个月是3375小时,已接近警戒点。中国用电量在8月9月连续2个月增长超过10%,在总量增长同时火电利用小时下降,应警惕煤电过剩。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并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应当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常态,这有利于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是,如果产能过剩超出正常的范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就可能造成无序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社会财富损失并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中国炼钢产能量已经接近10亿吨,2012年利用率只有74.7%,众多企业已经陷入亏损状态。据钢铁协会统计,钢铁企业利润下降竟达95.8%。中国水泥产能已经超过30亿吨,已经大大超过“十二五”末达到的22亿吨的规划指标,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调整势在必行。

    但目前调整产能过剩,与以往相比困难加大。据专家分析,中国以往前三轮产能过剩,都在随后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自然化解。但目前产能过剩已经偏离了市场经济的正常水平。一是过剩具有全面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如太阳能风能)都出现了过剩。目前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速下滑,已不能指望时间的推移来消化。二是社会问题特别就业问题、债务问题压力增大。三是地方保护妨害消除过剩产能。四是中国现在还缺少一套比较成熟的化解产能过剩的制度性办法,过去主要靠强化审批,但事实证明效果不佳。

    专家还认为而要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要和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因为过剩产能多集中在中低端,高端产能供不应求。化解过剩还要和全国生产布局优化相结合,还要推动兼并重组,从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专家还提出了应建立退出援助机制、对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发挥市场机制、减少政府援助以倒逼污染落后产能退出,加强经济信息服务用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对能源产业预防产能过剩尤其重要。

    能源环境数据提出警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2012年一次能源消费达36亿吨标准煤,而中国以消耗世界20%能源、约50%煤炭、50%钢铁、50%水泥而只生产了全球约10%GDP的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但其中却又蕴藏着极大的节能减排潜在效益。目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2.9倍、日本的4.5倍。中国单位GDP的水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中国经济发展目前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峻硬约束,中国人口多、资源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弱。中国人均淡水资源中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仅为约40%,在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上,石油仅为11%、天然气为4.5%、铁矿石为42%、、铜为18%、铝土矿为7.3%。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另一制约因素是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雾霾天气增多,不少地区的环境容量已经逼近临界点。中国生产了世界上约25%的粮食但却用掉了世界上35%的化肥。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中国每公顷耕地使用的化肥量达到504公斤,是全球平均使用量的四倍多,是美国的近五倍,这不仅消耗了大量能源,还造成了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中国这一粗放浪费的发展方式已无法持续,而一旦中国改变发展方式并成功实现经济升级,中国很可能出现能源过剩,但这一过剩是结构性的,即是高污染化石能源过剩而清洁、可再生能源不足。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透露出的数据,在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约束下,中国煤炭消费量需要控制在20亿吨,而中国2012年煤消费量已达39亿吨!

    控制能源总量发展可再生能源

    面对资源与环境拘束,中国需要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其实中国早从2006年起已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中国2012年已成为风电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发电量超过核电居第三位,但同年中国弃风电量超过200亿千瓦时,中国是风电装机最多国家但却不是风力发电最多的国家,这说明中国能源体制特别是电力电网改革应当提速。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3月发布的《能源补贴改革——经验与启示》报告估计,全世界对煤、汽油、电力等能源产品的补贴总额达1.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5%、全球政府总收入的8%。以绝对金额计算,世界上能源补贴最多的三国依次是:美国5020亿美元;中国2790亿美元;俄罗斯1160亿美元。以中国为例中国年投资可再生能源约500亿美元而化石能源补贴高达2790亿美元,中国需要进一步进行能源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以减少补贴并进而减少扭曲市场,以改变目前既不公平更无效率的巨额能源补贴制度,因为能源补贴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且有损于国家节能减排大战略,特别是不能企图建立并维持低油价低能源价格经济体系。化石能源价格稍高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替代清洁可再生能源,但化石能源价格又不能太高引发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

    因能源有潜在补贴有利可图,引发过度投资,中国需要减少化石能源补贴并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综上所述,中国能源业应当早作准备,及时调整结构,加速发展清洁能源,加速自身节能减排和提高竞争力。

    中共十八大提出能源革命与控制能源总量,因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近期能源需求仍将增长,据国土资源部专家预测,中国到2030年能源需求每年将增长4.5%,而城镇化要求能源更洁净、更安全、更环保,满足这一需求是对中国能源界的巨大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面临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同时面临结构性过剩威胁,中国理应及早调整能源结构,限制煤炭、煤电盲目发展,开发洁净煤技术和煤制气、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速开发页岩油气、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进一步改革开放,推进科技与体制机制双创新,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 秦京午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