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外资“潜入”液态奶市场国内品牌再遇挑战
  • 外资“潜入”液态奶市场国内品牌再遇挑战

    时间:2013-11-21 00:00:00  来源:  作者:

    奶源再次成为行业巨头关注的焦点。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4月以来,受奶牛养殖结构调整、奶源偏紧影响,生鲜乳价格连续6个月较快上涨,累计涨幅16.5%。

    “在经历恒天然事件后,新西兰对华出口的乳制品已经恢复并超过了事件发生之前的贸易水平。”近日,正在北京访问的新西兰经济发展部长斯蒂文·乔伊斯如此表示。记者注意到,当前由于原奶供应紧张,全球正拉开一场抢奶大战。近日,伊利发布公告称,已“牵手”意大利最大乳企斯嘉达,意在布局奶源。此外,合生元、圣元国际、雅士利国际等乳企纷纷加紧针对海外奶源展开布局。

    新西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9月的前12个月中,新西兰对中国出口乳制品同比增长28.6%。今年8月,恒天然奶粉“受污染事件”发酵,随后中国暂停从新西兰进口恒天然相关乳清蛋白粉和浓缩乳清蛋白产品。不过,此事件后来被证实是一起乌龙事件,随后出口禁令也被解除。

    国内品牌遇挑战

    “由于前段时间国家禁止从新西兰进口奶粉,使部分企业失去了一些奶源,他们必须另寻新鲜奶源,这也造成了奶源供应的紧张。此外还有国际市场的影响,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气候干旱,使得外围产品价格升高。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奶荒’。”业界分析师表示。

    专家同时表示,由于业界对进口奶源恢复信心,而且日本奶源的冷藏技术较为先进,不添加防腐剂,消费者也相对偏好天然进口奶,此次明治公司的战略布局可谓眼光独到。

    据悉,牛奶与酸奶一直是明治的核心板块,去年在明治销售额600多亿元中占到约30%的份额。但在此前,明治在中国没有牛奶与酸奶业务,除了奶粉以外,知名度较高的是巧克力、冰淇淋等零食板块。因此,对于此次上市的新品,明治方面指出,虽然市面上有不少类似产品,但明治对未来的业务很有信心,并且定下了2020年中国市场销售额达7亿元的目标。

    专家表示,此次明治推出液态奶产品,一定程度上会对光明鲜奶和低温奶造成冲击。“近两年光明也不断遭受安全问题困扰,消费信誉下滑,加上新进入对手增加,企业在华东地区传统优势受到极大挑战。”

    外资介入液态奶

    近两年,作为国内品牌主打产品的液态奶在华东、华南地区市场份额开始流失,同时,随着国内对高品质乳品需求的增加,外资企业伺机而动,加大进入相关市场力度。记者梳理发现,2011年4月份,日本明治投资建厂,标志着外资正式进军中国液态奶市场。而近几年,德国的欧德堡、德亚,新西兰安佳、田园,法国金章、兰特等品牌陆续登陆中国市场,在大型城市部分超市以及网络店铺开始销售。专家表示,与婴幼儿奶粉相比,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液态奶市场必须突破两个最主要的障碍:一是销售渠道。目前,外资新进入产品多以淘宝等网络、专营进口食品超市及专业食品店渠道为主。这让外资在华液态奶销售渠道障碍进一步弱化。二是奶源。近两年,一方面企业自建牧场步伐加快,特别是恒天然、朝日集团等均在华投资奶源,并打算继续扩大投资规模,而雀巢等更是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增强对奶源的控制。此外,专业化的牧场企业或者家庭牧场发展很快。这都让外资品牌在华有机会获得稳定优质的奶源。

    对伊利、蒙牛、三元、光明等国内品牌来说,竞争不仅来自内部,未来在中高端液态奶市场上还要面对外资品牌的竞争。”专家强调指出。

    来源:中国食品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