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产业经济 > 银行奋战年末揽储 警惕超高理财收益陷阱
  • 银行奋战年末揽储 警惕超高理财收益陷阱

    时间:2013-12-11 00:00:00  来源:  作者:

    临近年末,受年终存贷比考核的压力,银行开始四处寻找资金,银行间的“揽储大战”继续升级,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推出超高收益理财产品、提高存款利率是银行屡试不爽的招数。记者走访市场发现,除了飙高达6%以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多家银行还推出了存款送蔬菜、送咖啡甚至送手推车,银行们年末为了吸引资金,可谓是“浴血奋战”。

    银行频频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

    “保本型理财产品,8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这是工商银行网银近期挂出的一款理财产品,虽然门槛仅有5万元,收益率却达到5%;另一款门槛为50万元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则达到了5.5%。

    面对国有大行的竞争,急于吸纳资金的商业银行更是纷纷迎战,推出了更具有诱惑力的理财产品。

    记者在某商业银行网点,看到了该银行某款理财产品收益率高达6.2%。据该网点客户经理介绍,这是刚刚推出的一款针对“双十二”的理财产品,10万元起步,产品期限291天。“以前要想拿到这样的收益,投资起点起码100万元,现在确实是到年底了,银行迫切需要资金,才会把门槛降到这么低。”

    事实上,预期收益率超6%的理财产品,已不再是凤毛麟角。据金牛理财网监测数据显示,11月165家商业银行共发行4141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单月发行量创历史纪录。截止12月6日在售的预期收益率超6%的理财产品已达39款,预期收益率最高达6.8%。

    利率“一浮到顶”

    除了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提高存款利率也成为年末“揽储大战”的有利“武器”。“现在到年末冲刺阶段了,我们周末都在忙,希望能最后拼一下,”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坦言,虽然按照惯例,每年年底银行都会打一场“揽储”硬仗,但今年的这场战役打得尤其早。

    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压力特别大,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有所冲击,从6月份上线到突破千亿元,余额宝只用了5个月时间。由于年末资金紧张,互联网金融再从银行分流走部分资金,让银行坐立不安。”

    据记者观察,目前银行为吸引存款基本已经将存款利率“一浮到顶”。根据平安银行官方网站显示,从11月4日起,该行两年期以上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均有上浮调整。调整后的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分别为4.125%、4.675%、5.225%。

    另外,银行为鼓励客户资金跨行归集,除使用资金跨行归集不收取手续费外,不少银行针对各自银行的资金归集客户还推出了不少定制服务,包括赠送礼品、积分、话费等,甚至打造专属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多重优惠吸引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银行到年底揽储时惯用的“返利”式高息揽储,今年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去年年底就有银行给我发短信,说只要把100万元放在银行存几天,一天就能返利5000元。”在外企工作的吴女士表示,截至目前,还没有银行为了揽储给她致电。

    据了解,监管部门曾三令五申禁止银行返现揽储,虽然“返利”式揽储式微,银行却通过其他“招数”吸引客户资金。“在本行综合资产达到30万元的财富管理贵宾,可享受近40余项手续费减免和8项增值服务。”这是某家商业银行推出的宣传单上的宣传语,明确列出了一长串“贵宾级”的待遇,其中包括每月两次免费看电影、机场贵宾通道乃至健身卡、意外保险、看病预约挂号、高端体检等。而另一家股份制银行针对新开卡存入资金的客户也有优惠,存10万活期存款,即可获得一张蔬菜礼品卡,六环以内免费配送。甚至有银行为资产达标的“贵宾”,赠送一辆买菜用的小手推车。“存款返现金现在被严格禁止,银行一般不会采用,但给客户送购物卡、手机充值卡、加油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是业内心照不宣的行规。”上述股份制银行经理表示,银行采取这种隐性的促销方式揽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投资者需警惕超高收益陷阱

    那么,面对琳琅满目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市民应该如何选择?收益太高,是不是也意味着风险的增加?“年底前预期收益率超6%的理财产品数量还会增加,但是因为预期收益率较高,即使数量增加,也会十分紧俏,因此,手中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需要及时关注理财产品市场动态,如果遇到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可以及时购买。”某银行分析师表示。

    该分析师提示投资者,尽管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但超过8%的非结构性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市场上还暂未出现。如果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遇到预期收益率超8%的理财产品,需要关注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是否为结构性理财产品,警惕陷入高收益理财产品的陷阱中。“投资者选购符合自身风险承受力的产品,如稳健型投资者在选购时产品时,除了关注收益率也要重视降低风险,银行高收益保本类产品更为合适,虽然预期收益不是最高,但风险较低,”银行专家建议,投资者在产品收益率处于高位时,尽量延长投资期限,以防年后收益率跳水。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