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四川新闻 > 成博・锦观讲座第三期开讲 专家解开青铜器之谜
  • 成博・锦观讲座第三期开讲 专家解开青铜器之谜

    时间:2018-08-28 21:15:07  来源:  作者: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社会礼制对于社会正常化以及礼仪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活动在商周王朝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作为商王朝晚期都城的殷墟与作为古蜀国早期都城的三星堆两处遗址中,均发现了大量与祭祀有关的遗存。那么这两地的祭祀模式又各自有什么特点呢?

    昨日,成博・锦观讲座第三期开讲。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曹玮教授做客讲座,以“殷墟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祭祀模式”为题,带观众一起回到3000年前,重返商王朝和古蜀国的祭祀场面,感受它们的神秘与震撼。

    用青铜器祭祀 中国是从夏代晚期开始

    昨日成博・锦观讲座座无虚席,现场不少观众还带着孩子前来感受青铜器的魅力。“大家都知道青铜器是一种祭祀物,它是古代不管国家也好家族也好必需的一种日常器物,但这种祭祀的东西或者这种生活,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它是消失了的一种文化。所以很多人对这种文化不太了解,我希望通过这次讲座给大家勾出一个轮廓来。”讲座一开场,曹玮便吊足了观众们的胃口。他说,石器时代结束以后,人们把原来的石器变成了青铜工具,这是人们改变自然的开始。“祭祀器物也随之发生改变。过去祭祀都是陶器。夏代晚期,人们已经开始用青铜来铸造器皿用于祭祀。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了秦汉时期。”

    祭祀时,人们通过青铜器进行人和神的沟通,那么怎么来沟通呢?曹玮详细解释道,当时的人们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神,他们把各种各样的器皿组合起来。祭祀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是有关系的,和祭祀理念也是有关系的。曹玮进一步解释道,成博正在举行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展”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原地区祭祀时使用的东西。各种酒器、炊食器、盛水器等形式的青铜器器皿与乐器的组合构成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特征。它们反映出从夏代开始就已经奠定的中国青铜时代祭祀形式的基础。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增加,不断有陶器向铜器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祭祀形式日益繁荣。“外行看热闹,更要听门道。太感谢成博・锦观讲座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刚带孩子看了成博“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展”的肖先生一边听讲座,一边赞叹道。他告诉记者,为了带孩子听这场讲座,他早早地通过锦观VIP报名通道,获得了讲座门票。

    诸多未解之谜 三星堆为何出土众多青铜人像和面具?

    “殷墟和三星堆,都是商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这两处文化体现了不同的祭祀模式。现在考古学者发现的祭祀器皿,最多的来源于墓葬,其次是窖藏。在殷墟基本上来源于墓葬,而三星堆这个正好是两窖藏。”曹玮颇为神秘地透露,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来自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一号祭祀坑的器物从质料上可以分为铜器、玉器、象牙等。铜器出土178件,占出土器物的72%,将近一半。与殷墟祭祀器物不同的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中原祭祀器物中常见的尊、盘一共才5件,出土的比例占很小,可以看出它是受了商文化影响。但是具有本地特点的东西,像人像面具、方孔璧等器物占94%。三星堆为何会出土这么多的青铜人像、面具?这个是不是跟神像有关系?曹玮抛出了这一连串考古未解之谜,让听众们对神秘的三星堆文化更感好奇。专家解释说,殷墟是商代晚期国家祭祀中心,它的祭祀体系是以血缘为纽带承祭为主要内容,器皿为组合形式。三星堆文化的祭祀方式就不太一样,由古蜀王国以各种各样的面具为主要坛场的方式作为祭祀场面。

    本报记者 王嘉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