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粤剧艺术中国行”华东巡演顺利收官
  • “粤剧艺术中国行”华东巡演顺利收官

    时间:2017-09-07 20:04:1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9月3日晚,广州粤剧院“粤剧艺术中国行”华东巡演在上海顺利收官。这次行程共计19天,涉及南京、杭州、建德、金华、上海5市,近百位演职员参演,逾万人次观众观看了演出,创下该院有史以来国内巡演地域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纪录。

      为了更好地突破粤剧的地域局限,此次巡演除了安排“梅花奖”获奖演员参加之外,院方更配备了齐整的青年演员队伍,着重展现近年来粤剧界的创新成果。尤其是折子戏专场一票难求,青年演员的功力和魅力展现十足,让不少华东观众近距离地领略到粤剧艺术及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广东粤剧院二团也赴广西南宁、梧州等地巡演,与广西观众、学生、戏剧工作者展开交流互动。传统文化艺术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如何在保有传统意蕴与魅力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实现传承和发展?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 实习生 黄奕银 陈蔡定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现场

      “85后”上海观众一口气连看好几场

      这次广州粤剧院华东巡演涉及5个城市,江浙地区的戏曲传统相当深厚。尤其是浙江省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婺剧,有着一大批热爱戏曲且欣赏水平较高的地方观众。然而,就是这样一群“挑剔”又懂行的观众,一连数日给了广州粤剧院的演员们“全场满座”的惊喜,演出引起的热烈反响远超主办方预期。

      演出期间,不仅有大批婺剧的铁杆戏迷到场观看,一批“85后”“90后”的新戏迷也特意赶去捧场,有戏迷情不自禁地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体会:“听粤语唱戏真是一种别样的感觉,两个多小时的演员表演与乐队演奏,让我入迷了!”

      “过去来上海演出的粤剧很少,所以这次巡演我一口气连看了好几场。”上海戏迷小闻今年30岁,从事的是咨询行业,虽然从小喜欢听粤语歌,但真正了解并接触粤剧,至今不过两、三年。

      和小闻一样,不少上海的青年观众迷上粤剧是从《决战天策府》开始的。这部根据网游改编的新戏,道具、化妆、服装、武功招式都尽可能还原了游戏本身元素,音乐既有粤剧传统元素,又有网游特效,还有基于五声音阶创作的流行音乐,时代代入感很强,不仅让忠实玩家激动不已,也让很多从来没有看过粤剧的“80后”“90后”大开眼界。2015年,《决战天策府》首次在上海演出时全场掌声雷动,喝彩连连,那场景让小闻至今都无法忘怀。

      此后,小闻又特意上网查询了有关《鸳鸯剑》《花月影》《睿王与庄妃》等粤剧的资料及视频。对她来说,这次《睿王与庄妃》所带来的现场魅力是以往网络视频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睿王与庄妃》是一出传统清装戏,也是广州粤剧院的保留节目,此次演出的版本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由两位粤剧名角——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黎骏声、陈韵红同场飙戏,又被戏迷们戏称为“粤剧舞台上的《孝庄秘史》”。

      另一位“90后”戏迷阿俊其实是“误打误撞”才看了《睿王与庄妃》这出戏的。“原本是带着见识一下就离开的心态进剧场的,结果没想到,一看就被演出牢牢‘抓’住了,全程看得十分投入。”阿俊还表示,语言问题其实并不影响他对剧目的理解。

      小闻还告诉南方日报记者,TVB电视剧和粤语金曲,对像她这样的“80后”影响甚深,因此粤剧中有不少唱段让她感觉十分亲切,例如《睿王与庄妃》中就出现了《春江花月夜》和《换到千般恨》等。

      “过去很多人觉得,粤剧是门古老的艺术,并不时髦,离年轻人的生活很远,其实在我身边,对粤剧、粤曲感兴趣的人相当多。”小闻说,“虽然我对粤剧了解不多,但也知道仙凤鸣、唐涤生,我的一位香港的同事小时候还陪奶奶去看过红线女老师的演出,这些大师和他们的作品离我们都并不遥远,只要有契机、有好的剧目,我相信有许多年轻人是很乐意去看的。”

      还有年轻戏迷直言,相较上海昆曲和越剧近年来的宣传势头,粤剧在推广上还有待增强,他们还建议主办方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更多年轻人“请”进剧场。

      思考

      “粤剧的市场远不止省港澳”

      粤剧除了在江浙和上海倾倒一大批年轻观众之外,更引得不少广州本土戏迷从广州一路“追”到上海。何文倩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次为了“追戏”,她来来回回自掏腰包花了3000多元,她开玩笑地自嘲:“追戏如同追明星!”

      何文倩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也是“80后”,原本在大学里学的专业是工具书编辑,却因为粤剧优美的戏曲文辞而爱上了这门艺术,从2011年起就开始养成进剧场看戏的习惯了,年均看戏多达数十场,几乎每周都会看上一出,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文化公园都是她常去的地方,她还加入了“黎骏声国际戏迷会”和广州青年看戏群。平时,何文倩也会不时邀上三五好友去港澳看戏,或者跟着“春班”去化州、吴川、东莞等地。对她来说:“粤剧是一种文化情感上的归依,亲切而亲近,在当中可以感受到岭南文化的根基。”

      何文倩发现,不论是上海还是在广州的戏迷,在交流中,大家最乐于讨论的还是粤剧的音乐唱腔以及一些经典剧目。“青年人尤其是初次接触粤剧的人,往往更注重直观感受,比如唱腔是否动听、表演是否具有张力;有了这种‘第一吸引力’,他们才会渐渐深入,转而关注剧目的文化内涵。”

      何文倩还注意到,不同剧种如何演绎同一题材故事,也是戏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例如这次青年文武生陈骏旻出演的《狮子楼》就是折子戏专场中最受热捧的剧目之一。

      《狮子楼》和《赵子龙催归》《罗成写书》等经典名剧一样,最大的看点便是传统粤剧里的南派武功。南派武功炽热、硬朗,招式不仅是情节的需要,更是演员塑造人物性格的方式,进退之间要打出节奏和美感,对演员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舞台上的陈骏旻英气俊朗、风流倜傥,舞台下更像邻家大男孩般亲切。为了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在得到老师彭炽权的同意后,他又拜欧凯明、黎骏声为师。陈骏旻所在的广州粤剧团尤其注重培养新人,他自己也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每次排练几乎都比别人早到、晚走。“都说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所有回报都因为曾经付出。”陈骏旻说。

      2015年,陈骏旻凭《魂断巴丘》中的周瑜一角,斩获广州市第三届戏剧演艺大赛、广东省第八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近年来,通过主演大型古装粤剧《吕布与貂蝉》《鸳鸯泪洒莫愁湖》以及新编近代粤剧《碉楼》(青年版)等剧,这个青年演员也越来越成熟。

      这一次的华东巡演,除了黎骏声、陈韵红、吴非凡三朵“梅花”,广州粤剧院还出动了多位像陈骏旻这样的优秀青年演员,如李伟骢、陈健超、莫燕云等,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安排了折子戏专场,各显身手。李伟骢演的传统排场戏《困谷》给多地观众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收获了一批江浙戏迷。

      有广州戏剧评论人认为:“市场是流转的,要调动外地戏迷的兴趣,抢占他们的眼球,就要多多‘走出去’,看别人,也想自己,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对戏迷何文倩来说,这一次华东巡演让她对粤剧的推广更有自信了。“粤剧本身有足够的魅力可以吸引文化地域不同的观众,也有深厚的底蕴可供挖掘欣赏。现代的年轻人有经济能力、有欣赏水平,愿意去为文化艺术消费,粤剧市场是巨大的,远远不止省港澳,也不止在乡村。”

      期待

      粤剧走进广西剧院和学校

      粤剧是广东与广西粤语地区流行的最大剧种。近年,两广文化交流频繁,南宁、梧州更成为了两广粤剧文化交流的重镇。

      “说荔枝,一果一木来非易,多少园丁挥汗雨,换来万紫与千红。枝垂锦弹含春意……”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的关门弟子琼霞即兴演唱的这首红派名曲《荔枝颂》,9月1日在南宁市新会书院唱响,也由此拉开了“中国——东盟南派粤剧大赛暨第二届红派粤剧艺术大赛”的帷幕。据悉,大赛共有128名选手表演的106个节目进行角逐,除了专业组、业余组,大赛还特意设置了少儿组,十多位来自广西、广东的在校小学生参加角逐,年龄最小者仅7岁,小选手的精彩表现,也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血液、新力量。

      此外,受“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邀请,广东粤剧院二团将在广西南宁人民会堂上演新编粤剧《白蛇传·情》,同时启动“广东粤剧院名家名剧全国巡演”,随后剧团还将移师广西梧州,上演《还金记》《花蕊夫人》等剧目。此次广西巡演的另一个创新之处,便是该团将第一次走进南宁和梧州当地学校,让那里的孩子也有机会与粤剧来一次“亲密接触”。

      其实,新编粤剧《白蛇传·情》此前很早就尝试“走出去”了,它曾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在广东地区近30所高校巡演,在各大高校已经有了相当庞大的“粉丝群”,受到学子们的热烈追捧。

      不仅如此,广东粤剧院还在“星海音乐学院粤曲研习社”开设了粤剧身段、锣鼓课程等作为选修课,并选派专业导师到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为学生授课。除了星海音乐学院学生之外,这些课程还吸引了周边大学的学生及社会粤曲爱好者报名参加。广东粤剧院从中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让青年人乐于接受粤剧的活动模式——以“趣味性”吸引学生,以青年人的审美观设置节目内容,通过“展演互动教学示范”的模式进行传播和推广。“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自2011年至今已举行近百场,观剧学生达8万人次,实现了从大学生到小学生的“全覆盖”。

      在青少年的戏曲普及上,广州粤剧院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我们这次华东巡演,除了表演之外,还与当地婺剧从业人员开了两场座谈会,他们对粤剧的普及和青年人才培养经验非常感兴趣,希望向我们‘取经’。”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说。

      无论是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倡导的“粤韵操”,还是尝试与“二次元”跨界合作的《决战天策府》,最终都是为了让粤剧能更广泛地为年轻人所喜爱,真正让粤剧“走出去”。此次广州粤剧院“粤剧艺术中国行”华东巡演以及广东粤剧院二团赴广西巡演,让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访谈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勇:“现在的年轻人比过去更懂戏”

      南方日报:这次粤剧如此大规模地到华东片区演出,前后组织过程是怎样的?

      余勇: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我们一直希望能让国内外更多观众、特别是非粤语片区的观众了解和熟悉粤剧。过去,粤剧也曾经到过杭州、上海等地,但大多是参加比赛或者展演,像这样连续十多天“扎”在一个片区的确是第一次。

      从广州粤剧院诞生的“梅花奖”得主已经超过12人了,这几年院里艺术生产创作的项目也在全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力。这次,广州粤剧院获批了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粤剧艺术中国行”,加上广州市文广新局的支持和推动,如此大规模的巡演才得以成行。从这个月8号开始,我们还会在南宁、海口、北京等地巡演,2017年下半年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70多场粤剧宣传推广演出。

      南方日报:这次巡演在剧目安排上是怎么考虑的呢?

      余勇:到非粤语片区巡演,剧目一定要谨慎选择。因为观众对广州话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剧目的首要条件是“不管你是否听得懂,都要能看得懂”,所以我们这次选的都是有名的折子戏和经典剧目。《睿王与庄妃》前两天在上海演出的时候,我发现坐在后面的观众都在稀里哗啦流眼泪,问她看懂了吗?她说,虽然听不懂,我要分一半注意力看字幕,但我在认真听,并且看进心里去了。

      此外,不同片区的巡演团体不同,剧目也会不一样,比方说,华东地区演出的主力是广州粤剧团,海南、广西、北京巡演会用红豆粤剧团。在南方片区尤其是广西南宁这样的有粤剧传统的地方,演出的多是传统剧目,也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在海口,我们会选择由琼剧改编而来的《搜书院》,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需要根据当地观众对粤剧的接受程度和当地文化自身特点来调整剧目。

      南方日报:青年演员在巡演中占多大比例?

      余勇:因为巡演是集体活动,大多以团为单位,华东地区巡演,广州粤剧院“三朵梅花”参与,还有国家一、二级青年演员搭配队形,除了黎骏声和陈韵红演一个折子戏,吴非凡演一个折子戏,其他6个折子戏都是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他们大多30岁上下,非常有活力。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每年都会安排100多场的“周末剧场”,全部由年轻人去演,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年轻人,效果很好,目前青年演员队伍很齐整。

      南方日报:在推动粤剧“走出去”上,广州粤剧院近年来有何心得和经验?

      余勇:粤剧“走出去”我们常年都在做,除了国内,今年我们还到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每个月几乎都会到港澳演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许多地方观众的热心劲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武戏的精彩动作就立刻能赢得阵阵掌声。许多年轻观众看完戏,还会发微博、推荐朋友圈,和我们互动,发表剧评,这些评论让人觉得,现在的年轻观众素质很高,甚至可以说,他们比过去的观众更会看戏。

      总体来说,想要让粤剧更好地走出去,首先就是在剧目创作上考虑现代生活的节奏感,演出2个小时可能就足够了。这些年,通过连续开展戏剧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对培育年轻观众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巡演过程中,我们也和当地的戏曲工作者进行了座谈,粤剧唱说念打极富特色,粤剧的服饰、头饰精细程度在戏曲行当里也是首屈一指,加之粤剧在海外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我对粤剧发展的未来信心十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