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在韶关寻找红色记忆地 追忆峥嵘水月
  • 在韶关寻找红色记忆地 追忆峥嵘水月

    时间:2017-07-31 22:13:37  来源:韶关日报  作者:伍叶

      城口红军街

      红军碗

      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历来是岭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毛泽东、朱德等革命先辈曾在韶关战斗和生活过,北江工农团军是八一南昌起义中唯一的地方革命武装,韶关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东第二个农民运动中心。而在长征中,红军过境粤北的历史,是长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东省革命斗争历史的重点和亮点。尽管红军长征经过韶关只有21天,但留下了大量重要的历史遗存,积淀了丰厚的红色基因。目前,韶关境内现存的红军遗址、遗迹有131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园)8座,经认定命名的红军遗址(旧址)文物保护单位37个,红军历史文物1120余件,红军历史文献50多万字,是广东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湘南暴动策源地

      乐昌梅花大坪杨家寨:湘南暴动策源地

      大坪杨家寨村,离乐昌市梅花镇东南方向7公里,全村有1000多户人家,单姓杨。大坪村历史悠久,是广东革命老区之一。

      1928年1月,朱德率领部队离开仁化董塘,沿乳源向湘南方向进发,在梅花镇杨家寨文奎楼召开军事会议,制定湘南暴动计划。

      1931年,邓小平、张云逸百色起义后转战来到大坪村驻军,和国民党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斗,起义军损失600多人。后来,邓小平整编余部,冲破国民党防线,兵分两路强渡武江河,后到达井冈山,实现会师。

      大坪村坐落在深山里,靠临西京古道。西京古道作为一条不乏文人墨客游历的重要的历史通道,随着中原文化的南迁,沿途遗留下了不少古建筑、民俗等丰富的历史内容,促进了当时的交通、贸易和往来。香浓的书院文化在推动着当时沿途的文化教育,“五里一亭,十里一院”,大坪村楼台得月,书风浓郁,上京赶考的人也多,进士探花衣锦还乡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大坪村的祠堂里,大大小小的古匾牌数十块,有“雍宫双凤”、“进士”、“恩进士”等。

      大坪村保存了大量的清明时期的建筑,从建筑的特点来看,无不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性:高翘的火凤墙,栩栩如生的石雕、木刻,宽敞的石板巷等。村子的四面八方,都设置了坚固的石栓门;巷与巷之间或相互串通,或是死胡同,大小门不计其数,只有村里人才知道如何走出去。

      在村尾有栋坍塌的老房子,高耸的残墙和炮弹留下的痕迹,似乎在述说着当年村民誓死抗击日寇的情形。

      南雄乌迳新田村:红军入粤的第一场胜仗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信丰县一带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当月26日,红一军团前锋在信丰县的石材圩一带开进,经小和、万隆进入粤境广东省南雄县的界址、乌迳一带。27日拂晓,侦察连向正在新田圩附近山坡上挖战壕的约200名敌人发起攻击。顷刻,整个新田圩枪声大作,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中,红军歼敌2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这是红一方面军进入粤境的第一仗,也是在粤的第一场胜仗。

      走进乌迳新田古村,最引人注目的是形形色色的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民居,多为客家建筑,但保留着许多中原风格,青墙玄瓦、凤头檐角、错落有致。在村中还有许多古井,井壁上长着青苔,水很清澈,喝起来有微微的甘甜。

      新田古村原称“新溪”,传说当年李耿被贬始兴郡曲江令,领家眷南下,天亮时经过一座山岭,遂称之“天光岭”。李耿见新田古木参天,群山环抱,风景秀雅,清河曲流,如人间仙境,遂为祖地。

      深入新田村,如阅读一部内涵博笃的古村史,或闯入积淀深厚的文物迷宫,那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先辈热血和智慧浇铸的文化载体,无不洋溢着酣纯的历史底蕴和不朽的文物价值。趾高气扬的马头墙,荣耀光辉的门庭,磐固鼎峙的红岩柱础,方整如切的砖线,精雕细镂的画栋,诡异莫测的“泰山石敢当”……均蕴含鲜明的中原建筑古风,又不可回避地沾染着湿漉漉的岭南风韵。

      新田村如今已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在历史上有着“中原南迁第一村”之称。厚重的历史加上红色的烙印,让这个原本鲜为人知的古村顿时鲜活起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普通的古村不同的是,走在乡间,斑驳的墙壁上仍依稀可见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有些老人,偶尔还会在此悠悠唱起陆定一写的《红军歌》:“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朱德同志用过的办公桌

      坪石皈塘村:朱德、陈毅革命的地方

      皈塘村不算很偏,是当年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取得了坪石大捷后召开庆祝大会的地方。

      皈塘是在大革命时期粤北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之一:1925年7月,在乐昌县县长李传揩的领导下,组建了农会;1926年,组建了皈塘农军,开展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帝国主义的武装运动。

      据史料记载,1928年1月,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参加“湘南暴动”后,在这一带打败了国民党军许克祥的部队。三华里长的坪石街上,到处摆满了缴获而来的步枪、机关枪、迫击炮和弹药等军用器材。2月1日,工农革命军在皈塘召开破敌长蛇阵的“坪石大捷”庆功会。之后,朱德、陈毅等率部在皈塘的李氏宗祠进行休整,并广泛开展革命活动。不久,由此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开辟了中国革命第一个红色根据地。

      当时的李氏宗祠是皈塘乡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1931年至1949年间,中共湘南特委、湘南游击队和宜章县委曾利用它作为一处联络驻地及其召开会议的地方。目前,李氏宗祠仍然保留着朱德同志当年办公、休息的原貌,还有当年工农革命军的集体食堂用的炉灶等一批革命文物。

      在皈塘村对面的山上,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64年9月,1965年3月竣工,为纪念在皈塘村进行革命斗争牺牲的烈士而建。碑高6米,底座面阔2.5米,碑体呈梯形,砖石结构,表面装饰石米。四周为砖砌洗石米通花栏杆,栏杆外是柏松,庄严大方。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

      仁化城口镇:红军长征战斗过的地方

      1934年10月末,红军长征队伍进入广东省韶关仁化县的长江、城口、红山,作战及休整达十天之久。其中发生于11月4日的铜鼓岭战斗,激战两天,红军以牺牲140多人的惨烈代价,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在城口消灭驻镇红军部队的阴谋,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铜鼓岭战斗以红军的胜利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铜鼓岭:仁化城口铜鼓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进入仁化后的一次惨烈战斗,红军以牺牲140多人的代价,突破了敌人精心设置在城口一带的第二道封锁线,为红军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后,为纪念这次战斗,缅怀牺牲的红军烈士,人民政府曾修建纪念碑,供后人瞻仰。纪念碑的重建,对于后辈缅怀英雄丰功伟绩,告慰先烈英灵,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水东桥:水东桥位于仁化县城口镇东部约一公里处。原桥为木桥,桥北端设有哨所,是国民党为“围剿”红军而设的第二道碉堡封锁线上之一环,现仅存桥墩露于水面。

      1934年11月2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由长江区浒松乡插入城口水东桥侦察敌情,准备奇袭城口。是日晚,负责主攻的该团第一营潜伏到距水东桥头百米处时,被敌哨兵发现。敌哨兵喝令:“什么人?”我军第一营营长曾宝棠机智而响亮地回道:“自己人!”边答边率部阔步过桥。敌哨兵发现不对劲,刚对空鸣枪三响以示警告时,已成为红军的俘虏,哨所内敌人亦在我军“缴枪不杀”声中纷纷缴械举手投降。随后,红六团迅即攻占城口,缴获国民党大批弹药。

      城口温泉:与城口古秦城一街之隔。温泉水温四季恒温达60℃,流量为每小时72立方米,水质优良,含有硫磺、碳酸及碱等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微量元素。

      1934年10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突破敌第一道碉堡封锁线的重围。其间,红一、三、五、八军团各一部和红九军团在仁化县境内行军作战10天,甩掉敌人的追击和堵截,进行了奇袭城口镇和铜鼓岭阻击战,摧毁了敌人设在仁化县境内的碉堡26座,突破敌设在城口至湖南汝城、桂东的第二道碉堡封锁线,穿越了仁化北境山区20余个乡,红军长征主力部队顺利通过仁化。

      红军长征主力部队在城口休整期间,部分战士住在古秦城。虽然红军队伍常常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招呼,但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从不麻烦群众,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城口温泉里洗漱、沐浴,缓解了连日行军作战的疲劳。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