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他坚守十载,东艺宫灯终被评为省非遗
  • 他坚守十载,东艺宫灯终被评为省非遗

    时间:2017-07-11 22:30:2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戴惠甜

      传统宫灯文化氛围逐渐淡薄,让李仰东感到焦急。

      “一盏宫灯包含了多种中国元素,国画、雕刻、中国结……”在江门河边一间不足100平方米的店铺里,49岁的李仰东拿着一盏宫灯,向三名来访的客商介绍东艺宫灯。

      送走客商后,李仰东细心地整理着刚刚被人随便拿起又放下的小巧的宫灯。走进店铺的人们一抬头仰望,便能看到数十盏玲珑剔透、端庄典雅的宫灯。热闹的宫灯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奇,让人恍然回到了古代的花灯会上。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艺宫灯的传承人,李仰东坚信:“虽然现在东艺宫灯的市场份额还不大,但它拥有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我相信将来,这些宫灯一定能走上世界的舞台!”

      圆梦之灯

      苦乐参半终圆宫灯梦

      每逢大型节日,海外热闹喧嚣的关帝庙、四邑庙(海外叫法),是华侨华人们祈福转运、欢聚一堂的场所。这些庙内通常都摆设着各式各样的宫灯,寓意着吉祥安定。

      东艺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制作工艺复杂,一般先以细木为骨架,做成八角、六角或四角形,然后在骨架之间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外绘各种图案,一般型制较大,悬挂在厅堂梁上。

      已坚守制作宫灯10年的李仰东感慨:“苦也多,乐也多。”

      “小时候梦想当画家。经营东艺宫灯虽然没赚到钱,但它的存在,让我觉得自己确实做了一件事,没有让这个文化停下来,还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李仰东告诉记者,传承中华文化、侨乡文化,是他的梦。

      2007年,李仰东从纽约刚回到江门时,由于艺术性高,实用性偏低,宫灯的知名度太低,难以打开市场,经营也陷入困局。如果没有接手宫灯的制作,李仰东的生活也许会舒适得多。从小学习美术的李仰东在回国之前,一直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街头为游客画素描、风景等。

      除了责任心,家人的支持更是他坚守这一行当的动力。2009年,李仰东的经营遇到困难,连续两个月都没钱给工人发工资。此时,妻子从美国寄来了钱,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说实话,我对家人很惭愧,但他们说,不指望我在这边怎样赚钱,而是希望我把宫灯文化传播好。”

      李仰东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在读高中,热爱中国文化,说中国话。参加皇后社区学院亚裔传统月活动时,他就把父亲制作的东艺宫灯带到现场,开心地告诉同学,他的父亲在中国做宫灯。

      让李仰东感到快乐的是,2009年,东艺宫灯被评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后,东艺宫灯又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之灯

      接过传统文化“接力棒”

      2007年底,李仰东正式从同族长辈李发手里接过宫灯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做决定前,我在宾馆里看电视,看到开平碉楼申遗,我就决定在江门开始我人生的又一次尝试。”他相信,从江门走向世界的华侨华人众多,宫灯可以成为最适合华侨的手信。

      “真正的宫灯在江门。”李仰东介绍说,700多年前,南宋末年,南宋宫廷里的艺人、御师纷纷逃难流落于江门、新会一带,其中,李姓宫灯御师的后代们操起祖业制造宫灯。清光绪年间,新会七堡人李希焱便开始在江门贩卖葵扇、宫灯等手工艺品,并于19世纪末在江门长堤开设宫灯瓷业行。

      上世纪40年代末,李希焱儿子李发继承祖业,将生意渐渐移至香港,宫灯生产达到了鼎盛,于1949年成为获得英国专利权的中国最早产品。上世纪80年代初,李发返回江门投资办厂,将东艺宫灯从香港迁回故里江门。

      “由于将工厂转移到香港,东艺宫灯是中国少数的经过了战乱而没有停止生产的宫灯企业,虽历经浩劫,宫灯文化却一直没有间断。”李仰东说。

      随着宫灯市场严重萎缩,其所承载的文化也在日渐式微。2007年,91岁高龄的李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热爱祖国、热爱故乡而且热爱艺术并对艺术有追求的人来传承此文化遗产。最终,同乡同族的缘分,让李仰东和东艺宫灯走到了一起。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像他一样坚守宫灯文化的人。”江门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江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瑞亨认为,李仰东对侨乡文化的“痴”,更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情”的体现。

      创新之灯

      盼改良宫灯走入市民生活

      江门河从门前缓缓流过,不舍昼夜。李仰东盘下这个店面将近10年。每当要接待客人的时候,李仰东就会换上一件印有“东艺宫灯”字样和商标的红色短袖衫。

      上世纪80年代,江门长堤几乎家家户户都挂宫灯,那时,挂宫灯意味着添丁。“宫灯产业辉煌的时候,厂里工人都有几百人,而现在江门仅我们一家在坚持做宫灯。”李仰东告诉记者,如今,其宫灯厂也仅有7名老师傅和自己一起做宫灯。

      当三名来访的客商问及价格时,李仰东便耐心介绍:宫灯的价格并非由尺寸决定,而是根据选材、制作手法而定,耗时越长,价格自然越高,一盏好的宫灯价值过万元。

      “在国外,分别有六个龙头、六个凤头环绕守护的宫灯也被叫做‘龙灯’。许多餐厅和华人社团的办公地都会挂上宫灯,一方面是作为古典装饰,一方面是怀念祖国。但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我感觉国内的这种文化氛围越来越淡了。”这种现状令李仰东内心焦急,也令他不得不思考出路。“宫灯是中华文化的记忆所系,但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不知道。”

      近年来,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李仰东对宫灯的历史传承、规格品种、工艺流程等进行记录,建立了系统档案。同时,他还融入侨乡元素,对宫灯材料、图案进行改良,希望能让改良宫灯走进更多的场合。

      “很早的时候,东艺宫灯就引进了塑胶材料,该材料的塑造性强,可用机器成批生产,也相对降低了成本。”李仰东说。“现在,我们又加入新会红木的元素,改良出红木宫灯,红木制品质感好,纹理清晰,备受市场欢迎。”

      现在,在李仰东所做的宫灯上,人们不仅能看到精心雕刻的龙头凤头,精巧的中国绳结,更能在小小的宫灯上看到小鸟天堂、33墟街等独具江门特色、古色古香的画面。“融入本地特色元素,可以让侨乡文化借助宫灯这一载体,走向世界。”李仰东满怀希望地说,一些单位和部门也正与他进行洽谈,希望通过制作户外宫灯,传播文明的风尚。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