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港珠澳大桥记: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拓荒
  • 港珠澳大桥记: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拓荒

    时间:2017-07-07 21:57:2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曹丹龄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举措来减少环境污染。图为大桥东人工岛,通过构筑人工岛的方式,大桥进一步减少了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南方日报记者 王荣 摄

      7月,正是中华白海豚繁殖的季节。中华白海豚是香港回归的吉祥物,因为野生种群数量稀少,又被称为“海上大熊猫”。在港珠澳大桥所在的伶仃洋上,栖息着2000多头野生中华白海豚,幸运的话,在桥上用肉眼便能看到吉祥物们跃出洋面,与“海豚”造型钢塔相映成趣——这,也是“世纪大桥”上一道独特风景。

      “白海豚不搬家,也是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建设目标之一。”距离贯通的时间越来越近,每次看见海面跃动的白色身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安全环保部部长段国钦都备感欣慰。

      港珠澳大桥属于典型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从环评到施工再到日后的运营,建设者们在环保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可谓千头万绪。在各方的努力之下,从2005年工程前期评估起至今的12年间,无论是在环保顶层制度设计、施工管理,还是环保工艺、工法的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都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实现了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

      如今,大桥建设已近尾声,但未来的运营仍是长路。从建立HSE管理体系、到引入环保顾问制度、再到严格的全过程环保,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环保“长征”仍将继续。

      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拓荒

      发源于英国的HSE管理体系(Health Safety Environment),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比较系统、科学、严格的管理体系,在我国多应用在石油行业。而将健康、安全、环保方面的工作独立成一个部门,在国内任何桥梁工程都未有过先例,港珠澳大桥则开了这个先河。

      大桥工程地处珠江口海上交通咽喉要道,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周边环境敏感区域众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伶仃洋海洋气候条件复杂,工程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使得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难度“史无前例”。

      工程开建之前,就已有不少质疑之声:海中填海修筑人工岛、沉管隧道基槽开挖、桥梁打桩等施工作业,会不会破坏白海豚的栖息地?工程建设期间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对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还有人工岛填筑、基槽开挖又会给海底地形地貌冲淤环境造成怎样的改变?

      千头万绪,无一不考验着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的智慧。

      2009年8月,大桥正式动工前夕,大桥管理局局长亲自挂帅,成立HSE委员会。段国钦则“临危受命”,成为国内首个桥梁HSE部门负责人。

      HSE部门掌管整个项目的安全环保工作,其中环保团队除了要制定白海豚保护方案外,还要负责与环境保护、渔业(生态)资源保护和中华白海豚保护等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并自觉参加环保及白海豚保护培训班和环保宣传活动。

      “HSE不是一个简单的部门,而是包含了一套环保管理体系。”段国钦说,各参建单位按照HSE法律法规要求和合同中HSE条款约定,逐级建立专门的HSE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HSE管理人员。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