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 斗门沙田:百年水乡遗韵犹存 疍家故事传唱不衰
  • 斗门沙田:百年水乡遗韵犹存 疍家故事传唱不衰

    时间:2017-07-05 21:43: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袁平峰

      “做人媳妇唔容易呵,一项做错千人嫌呵”。风光旖旎的珠海斗门区灯笼沙水乡,古老的沙田民歌响彻河涌,载着满舟欢歌,一对新人的幸福旅程就此开启。

      作为百年民歌,沙田民歌曾唱到了北京,老一代沙田民歌歌王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曾受港台音乐以及西方音乐的冲击,一度濒临绝迹。

      值得可喜的是,入选省级非遗的沙田民歌近年来却在斗门区焕发活力,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沙田民歌响彻斗门,更在多所学校课堂传唱。南都记者近日走访当地有关部门以及传承歌手,听他们讲述百年民歌在斗门传承之路。

      名词解释

      斗门沙田民歌采用带有沙田地域口音及词汇的广州方言歌唱,有咸水歌、高堂歌、姑妹歌、大罾歌、叹情歌、木鱼歌等,都采用无伴奏清唱的形式,不需要很高的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只要掌握了歌调,有一定的机智就能歌唱。目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沙田民歌数量多达5000首以上。

      溯源

      为了“套近乎”也为自娱自乐

      沙田民歌流传于广东珠海沙田地区,又称水乡民歌,源自疍家歌,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疍民们在光绪年间涌入广东珠海斗门、南屏等水乡进行开垦围地,便把歌声带到了此地。疍家人把海水冲击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所以在珠海、中山、顺德一带的沙田水乡流传的民歌,便被称为沙田民歌。疍家人在渔歌的基础上学习和吸取广东的“木鱼”、“龙舟”、“粤讴”等曲艺的长处,也吸取客家人“采茶歌”的艺术精华,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创作出内容丰富的沙田民歌。

      疍家人为什么用唱民歌的方式而不是直接用口语交流呢?熟悉沙田民歌的继承人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这跟当时水上人家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息息相关。陌生的渔民在海上相遇,假如直接问对方是谁,多少会显得有点唐突。如果用唱歌的形式问答,更容易拉近距离。

      除此以外,疍家人长年在船上居住,没有固定的生活地点。他们以打鱼为主业,每到一个地方只是作短暂停留,白天耕种,晚上打鱼,之后又漂泊到下一个地方。因此,以前疍家人把自己比喻为“流水柴”,意思是生活艰辛,居无定所。解放前,疍家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他们的孩子不准上学,甚至上岸都会备受欺凌,由于疍家人跟社会交流很少,在船上也没多少娱乐活动,所以疍家人更喜欢平日里哼唱民歌,不光是为了交流、会友,也是为了自娱自乐。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