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 合肥包河区:“智慧大脑”求解基层治理
  • 合肥包河区:“智慧大脑”求解基层治理

    时间:2020-07-04 18:38:36  来源:  作者:
    依据区级大共治平台,划分事项清单进行智能分析。周鹏程 摄
    方兴社区大共治中心的网格化管理。谢文君 摄

    去年,合肥市包河区获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近日,记者走进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探寻该区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大共治”基层治理体系――

    “洞庭湖路与嵩山路交口向西10米,路南侧有非机动车乱停放,请所在网格综管队员立即赶往现场处理。 ”6月4日10点19分,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信息员通过现场巡查发现有非机动车乱停放,立即通过包河区大共治信息平台进行了反馈,收到坐席当班人员的通知后,塘西河网格综管队员立即赶往处理,从发现到流转处置仅仅用了约10分钟。

    而这一切皆是依托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这颗“智慧大脑”的“云指挥”。记者在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看到,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正实时跳动着最新数据,数十名坐席员在电脑前忙着流转审核案件。大屏上的最新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2日区“大共治”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以来,平台共上报249502件,立案205133件,结案243602件,结案率达99.70%。

    “社会治理的前提是社会感知,通过大数据的社会感知功能,可以迅速知晓社区各个角落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了解居民的烦心事、窝心事、操心事,及时做出回应和处理。而平台汇集的海量信息会形成数据的‘集聚效应’,让政府了解社区居民的所期所盼,有助于政府对民生问题做出更加精准的回应,用城市数据科学解决城市问题。 ”合肥市包河区委书记葛锐说。

    一个平台构建“最强大脑”

    “自2002年合肥区划调整以来,10多年时间,包河区城市人口猛增3倍,达到140多万,大量新市民进城。”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杨永伦介绍,目前,包河区的522个居民小区,涵盖商品房小区、回迁小区和集资房小区等不同种类,城市治理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城市治理要做到像绣花一样精细,用传统的老办法、老思路已难以为继。近年来,包河区在全省率先探索打造“大共治”一体化信息平台,尝试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手段,推进多方共治,将网格化管理精细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让城市运行更安全、也更高效。

    记者走进“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的接线大厅,硕大的屏幕不时更新着收集到的数据。杨永伦告诉记者,这一平台已经成为包河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工作的“中枢”和“大脑”。据介绍,该系统对包河区范围内1248公里的实景影像数据、130平方公里的城市管理部件数据、5500多个地理编码以及4099条重点人口信息进行采集并录入建成基础数据库,可以实现数据集成、实时监测、闭环处置、智慧协同和多元应用五大功能。

    “一直以来,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个社区之间各管一摊,大家各有各的系统和数据,造成信息碎片化、标准随意化,难以形成‘大共治’局面。”杨永伦说。为打破“信息孤岛”,去年4月2日,包河区“大共治”信息平台上线试运行,系统整合业务流、工作流、信息流,以区级平台为中心,街镇平台为枢纽,居村工作站、网格员手持PDA、微信公众号等为基点,建立全区一体化信息平台。

    “平台不仅分类整合了全区各类热线平台,还打通了‘12345’‘12319’热线两个市级系统的数据端口,汇集了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 ”杨永伦介绍。如今,依托平台大数据,全区各级城市管理主体的履职情况一目了然。

    统一受理实现“应管尽管”

    “以前,‘身处一线’的街镇、社区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却无力解决问题,而‘远在后方’的区直部门因发现问题滞后导致难度升级最后疲于奔命。正是因为城市治理普遍存在管理层级多、行政力量条块分割、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一些涉及群众生活的‘大城小事’往往因为部门之间、部门与街镇之间缺乏统一的监督协调,造成办理不力、久拖不决,让一些老百姓对政府工作和社区工作有怨言和不满。 ”包河区一社区负责人回忆。

    “如今,全区有了这一‘智慧大脑’,让‘条上管得着看不见、块上看得见管不着’的难题迎刃而解。 ”杨永伦介绍。

    在这个运行体系下,包河区域内每一个网格员发现的问题都会统一到该区网格化服务中心,由中心实行一口受理、统一派单、跟踪问效;居村工作站在受理平台派单的同时,负责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市场化管养企业等力量,高效实施前端自治解决处理问题。

    据了解,该区将涉及安全隐患、明显影响城市环境、群众关注的焦点等问题也纳入基层管理服务清单,共计11大类118小类,明确了每类问题在不同环节的责任主体、处置流程、处理时限、结案标准,解决了权责不清、标准不一的问题,为业务单件“派遣得准、指挥得动”提供依据。

    “打个比方,包河某街道一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在他负责的辖区里存在机动车乱停放问题、建筑垃圾堆放问题,如今他可以通过手持PDA将问题上报到区网格化服务中心,中心平台会将这些问题一一派单给相关的负责部门,违停车辆交由交警部门清理,建筑垃圾由街道环卫清运。中心会对受理的案件进行跟踪问效。 ”杨永伦介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创新执法联动机制,建立“4+X”综合执法队伍,其中4是指城管、市场监管、公安、交警四类执法人员;“X”指安监、环保、卫生、人社、住建、农林水等其他部门人员。

    “‘4+X’的模式可以发挥属地管理主导作用,便于统一组织、集中行动、分类执法,能够解决居民反复投诉难以处置的问题,弥补民警在物业管理、家庭矛盾纠纷调解上的短板。 ”包河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刘爱俊介绍。

    全域网格治理“耳聪目明”

    “网格化,为我们这次打赢高效防疫战提供了巨大助力。大数据的助力让社区在源头防控排查、疫情监测和预警工作中更加‘耳聪目明’。 ”滨湖世纪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疫情期间,该社区通过“人地事物情组织”数据库统计分析,精准定位疫区人员、车辆信息,第一时间锁定追踪;通过平台,进行人员信息地毯式排查,摸排自住户与疫区接触情况、身体状况;对租户返乡回城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并动态掌握相关人员情况变化。

    “早在疫情之前,包河区就将全区13个街镇、大社区和高铁南站片区划分为168个基础网格,并在每个网格组建‘1+2+N’的网格自治队伍(1名网格长、2名网格员以及N个网格自治力量),形成了以网格员为主去发现社区问题,以网格长统筹物业公司、商户、楼栋长以及议事协调机构等网格内自治力量去解决问题的‘巡办分离’机制。 ”刘爱俊介绍,今年,该区进一步细化,全区共划分城市社区网格782个,大共治基础网格也增加到434个,网格长从168名增加到384名,网格员从399名增加到专职网格员464名、兼职网格员434名,网格人员配备全部达标。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关照的群体,大数据为他们提供了一张‘保护网’。 ”杨永伦说。包河区还将高龄老人、城乡特困人员、孤儿等9类重点服务人群纳入网格走访对象,实现社会治理和服务“一个网格兜到底”。同时,包河区依托“共治包河”公众版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辖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将问题主动发现在网格、解决在网格,实时知晓问题处置全过程,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治。

    “平台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会推动分析数据能力的提高。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助力全区对社区事务进行预判性、前瞻性、精准性的管理,促使社会治理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让社区治理更加智慧化。 ”葛锐说。(记者 张鸣 通讯员 徐汐颜)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