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 “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哪些瓶颈?他们调研3个月给出这个答案
  • “长三角一体化”还有哪些瓶颈?他们调研3个月给出这个答案

    时间:2018-05-31 15:51:09  来源:东方网  作者:张海盈


    东方网记者张海盈5月31日报道:3个多月,20余场座谈会,三省一市参与座谈的人员超过600人次,共汇集80多个问题、近260条需求与建议……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市政协围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作的调研工作。历经了“问诊”“把脉”,政协委员们手握案例和数据,针对“一体化”面临的瓶颈问题开出了有针对性的“药方”。

    公共服务亟待破除区域壁垒

    调研发现,目前医疗、教育、信息等资源的区域化共享难度较大。张怀琼委员就直言,上海高水平的医生利用业余时间在长三角不同地区医疗机构的坐诊、会诊、手术等已经成为常态,但从制度上说,三省一市仍有“一堵难以逾越的无形之墙”。

    为此,张怀琼委员呼吁,长三角应该尽快制订都市圈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形成具有优势互补的国内乃至亚洲地区医学中心城市群。同时,对于优质和高水平医护人员实行医护人员长三角区域执业注册一体化,即在长三角城市群实行执业注册互认,为长三角地区的医生多点执业或合作交流提供保证。

    作为基础教育从业者,卢慧文委员也发现,学制不同、教材不同,甚至包括教师资格认定方面的不同标准,都造成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存在“壁垒”,这些区域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痛点”都将对三省一市人才的流动造成影响。

    “过去教材是孩子们的全世界,现在全世界都是孩子们的教材,如果各省市能够推动‘基于同一课程标准’的教学,那么教材上的些许差异,并不能阻碍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卢慧文认为,长三角地区有条件统一课程设置,进而统一学段设置,课程统一设置之后,学籍的统一管理、学分的跨省转化都有了基础。

    共享发展更需发挥市场作用

    “长三角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恰恰在于,苏浙皖沪四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而且,是可以互补的。”正如骆新委员所说,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必须“一体化”,但“一体化”不是要消除“比较优势”,反而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上海必须要成为全球化人才的定价交易中心”。杨成长委员提出,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要优先把高等教育、人才、技术、产权和数据这五大现代要素市场一体化放在首位。杨成长委员表示,要像重视多层次资本市场那样重视多层次人才市场的建设,统一三省一市的人才政策、统一科技成果定价转让的交易市场,建立区域化公共数据平台和数据资源的评估、定价和交易市场。

    曹阿民委员在调研中特别关注创新资源共享这一受到广泛共鸣的话题。据他介绍,目前,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已经初步织成。2016年以来,创新券通用通兑也已经在上海,浙江湖州,江苏苏州、无锡、宿迁等地先行先试,取得不错的探索效果。然而,由于一体化区域内创新资源共享供给能力不平衡,共享始终面临呼声高、落实难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加快推进创新券在一体化区域的全域通用通兑,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让参与提供服务的企业“利益共享”。“三省一市可以按每年财政科技投入一定比例缴纳,成立政府性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共享激励基金,与创新券协同管理,对共享服务提供者或机构进行直接激励,让更多的共享意愿转化成现实的共享行动。”

    “新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应构建共生、共建、共赢、共享的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调研报告中这样表述一体化的定位。用骆新委员的话来说,长三角一体化的目的是要变成一支舰种丰富、彼此配合的航母编队,“强调集群作用不仅是世界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必由之路。”骆新委员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