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北京新闻 >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根本的出路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根本的出路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时间:2017-10-16 07:37:00  来源:千龙网  作者: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北京要解决自身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习近平

    此时,如果有一双天眼可以俯瞰华北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将会看到这样一幅壮美画卷——

    新建的交通路网打通断头路,将北京、天津、保定、雄安等城市纳入一小时交通圈;

    东南部湿地林场蓝绿交织、西北部国家公园带筑起绿色屏障,一条环京生态圈正在延伸;

    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一个优势互补的产业版图正在广袤的区域内重构……

    这是一体相连,生生不息的京津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正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化为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兄弟登山相互扶持

    曾几何时,北京、天津、河北,这三个地缘相接、人缘相亲的省市构成被称作“京津冀”的区域,长期陷于“中心发达、腹地落后”的尴尬里。

    北京,这座超大城市像一个大磁石,对周边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聚人才、聚资源、聚机会,不断招商引资、不断扩展城市功能的同时,人口越来越多、房价持续上涨、交通越来越堵,资源更加短缺。

    再聚、再扩,最终陷入“摊大饼”的怪圈,资源环境严重超负荷,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河水断流、地面沉降、空气污染。对环境的承载,北京一己之力,再难维系。

    “虹吸”给三地带来巨大压力。有人用“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来形容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之窘境,很多企业宁愿挤在地价高昂的北京,也不愿意去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河北。

    特大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抱着老目标、守着老机制,显然走不通了。

    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京津冀视察调研,道出了他的深刻思考——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北京要解决自身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根本的出路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总书记一席话,拨云见日,让人豁然开朗。

    京津冀协同发展,一道春风,吹开涟漪。

    跳出北京发展北京

    京津冀三地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推动协同发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立足合作共赢理念的现实需要。

    这个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的打造,载体是京津冀城市群建设、重点是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主线是资源、要素、空间的统筹利用。

    2015年4月3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市改变的不仅仅是发展方向,更是发展理念——

    做加法: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要强化核心功能,这是首都的责任和担当。

    做减法:凡是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坚决调整退出,这是解决首都“大城市病”的唯一选择。

    很快,北京市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重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

    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幕很快拉开。

    北京东五环有个西直河,小小一个村,聚集了550家石材企业,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石材批发市场。疏解非首都功能,这类区域性批发市场首当其冲。

    在市场经营了十多年的李德福本来不想走,但被慕名上门的香河、易县招商人员说动了心。“地价便宜、交通便利,为什么不去看看?”如今,他说,“走对了,新厂子规模扩大了一倍,而且还采用了净化空气的除尘设备,加装了水循环过滤设施,生产能力和环保标准都大大提高,完全是现代工厂的标准!”

    思路转变,视野宽了。北京最大的批发市场“动批”商户转移至保定白沟、石家庄乐城国际商贸城等地,已在当地形成集聚优势;北京现代四工厂已在河北沧州黄骅正式开工,一个新兴汽车城初具规模;首钢京唐二期项目已启动,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再次助力……

    在“疏”字上持续用力,在“舍”字上保持定力,在“优”字上集中发力。卸下厚重包袱,北京的脚步轻了。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带动下,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三年保持增量、增速“双下降”态势,2016年为2172.9万人,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较上年下降3%。

    “聚”和“招”的态势进一步扭转,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2.75%、26.42%、18.36%,未列入禁限的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2.77%、26.76%、22.53%。

    这“三升三降”,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通过疏解功能做“减法”,北京正取得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乘法”效果。

    由“虹吸”转为“辐射”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促局副局长邹本雨,十多年来干的是为亦庄招商引资找项目的活儿。现在他兼任河北永清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想的却是怎么把在亦庄的项目送到40公里外的廊坊永清。

    企业担忧的,不是土地、不是距离,而是到了永清以后,在亦庄享受的政策优惠还能否延续?劳动力、就医、就学问题怎么解决?

    要让合作成果扎下根来,就得从体制机制上突破障碍,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如今,永清园区管委会中,有一半人马来自亦庄,为的就是能让“亦庄模式”在永清整体落地,也让走出去的企业享受到与亦庄无差别的政策优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能停留在支援建设、形式化的合作协议,而是要产业生根、开花散叶。同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统一要素市场建设滞后,市场化水平较低,这是影响协同发展的重要制约。

    总书记对顶层设计提出明确要求:“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次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三地协同由是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顶层设计,给予了三地各自清晰的定位: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北京集中资源把创新的事业做大做强,创新成果到天津、河北实现孵化转化。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布局,理顺了京津冀发展链条,形成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

    北京科技成果加速向津冀辐射,北京产业加速向津冀转移——

    曹妃甸一下拿出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招商引资,吸引了北京保利通信北斗二代CAPS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北京城建重工新能源整车生产等项目;

    保定无偿提供6.2万平方米的“双子座”建筑,打造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半年就引来39家高新企业入驻。

    河北省确定了40个重点承接转移平台和重点园区,作为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载体,“大数据走廊”“现代装备制造业走廊”应运而生。

    两年来,北京科技企业不断向津冀地区延伸和辐射。仅456家中关村企业就在河北投资超过200亿元。

    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产业版图正在重构。

    独行快,众行远。两年后,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就亮了出来:北京“瘦身提质”,经济增速6.7%,其中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逾八成;天津“强身聚核”,增速9.0%,全国居前;河北“健身增效”,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增速6.8%。

    北京的“虹吸效应”正在消减,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增加,“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日渐显现。

    打通路共治霾

    一个家住河北燕郊却在北京工作的上班族,早上五点就要老人帮忙排队等车。这样的事儿,让总书记时时思之念之。他动情地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如何同产业转移、功能转移相结合,培养一些岗位充裕的副中心城市或中小城市,值得研究。

    按照总书记要求,2014年三地优先启动了一批“先手棋”项目,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大气治污和产业升级三大领域率先突破。

    当年底,京港澳高速河北段经过改扩建,正式通车;京昆高速涞水至北京段同时通车。至此,北京与河北相连的高速达到9条。

    次年7月,京新高速连接线通车;四个月后,北京与河北相连的第11条高速太行山高速全线开工;年底,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张承段开通。

    一条条断头路正在消失,通衢大道取而代之。

    而不远的将来,还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唐“1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广覆盖、高密度的“城际网”,串联起区域中心城市、重要城镇和主要产业集聚区,将有力带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产业转移。

    京津冀还联手打响蓝天保卫战,建立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治理协作机制,启动实施国五排放标准,超额完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任务,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主城区实现散煤“清零”……与2013年相比,2016年区域PM2.5平均浓度下降约33%。

    2015年11月底,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10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别小看了这个协议,过去由于三地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指标不统一,经常造成污染项目在三地内部转移。

    构建三地“城市群”“生活圈”

    比宏观数字更真切的,是人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更多的河北病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北京专家——

    “以前去北京的医院看病,大半夜就得起床排队挂号,有时还挂不上。现在看病都在家门口,北京专家坐诊。”河北承德的一位患者颇为感慨。

    进入2017年,河北燕达医院接入北京医保结算系统,探路京津冀医保互联互通:住在河北燕郊的30多万北京参保人,可在燕达医院持社保卡直接结算。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需要逐渐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解决人们求医、求学的后顾之忧,才能迁得出、落得下、稳得住。三年多来,京津冀132家医疗机构,对27个临床项目检验结果互认,京冀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北京医师1000余人、接诊约7万人次。在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人数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更多的河北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听北京名师的课——

    北京实验二小与迁安第六实验小学签约,远在千里之外的迁安学生,可以实时点播北京的课程;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在秦皇岛建校,让当地孩子接受十分专业的音乐、美术和舞蹈教育;北京化工大学投资19亿元,在北戴河建设校区,成为入驻的第一所首都高校……

    合作办学、组建集团,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向津冀地区辐射。

    北京说,我们要以嫁女的心态对待疏解的企业。不仅要送一程,如果他们遇到什么困难,还要帮助他们解决。教育、医疗的输出,不仅服务了河北、天津的发展,也为北京疏解企业保驾护航。

    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三地居民享受“城市群”的便利——

    在北京工作的莫春鹏是个地道的相声迷,每逢周末,都要约上三两朋友,乘京津城际到天津听相声。晚上乘车回京,一点儿也不耽误。

    跟随新发地搬迁到高碑店的杨会东也选择高铁作为交通工具,从北京西站乘坐和谐号,30分钟就可以直达高碑店东。

    如今,无论你住在北京、天津,抑或河北,沟通无异,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已经取消三地手机漫游费和长途费。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市民,感受它的魅力。

    总书记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协同发展,久久为功。一个宏伟的城市群,正在中国的北方崛起。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