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北京新闻 > [百姓晒幸福]镜头里的北京蓝天越来越多
  • [百姓晒幸福]镜头里的北京蓝天越来越多

    时间:2017-10-13 14:39:00  来源:千龙网  作者:

    入秋后,北京迎来了最好的季节:湛蓝的天空下,层林尽染。在海淀四季青附近一片绿地中,矗立着一栋约3米高的白色小板房,板房四周铺着石板小路,不时有孩童欢快地奔跑嬉戏,老人健步锻炼身体。小板房数百米外,便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地——中关村核心区。

    这个小板房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众多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一个。这些监测站如实地记录了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不断的改善——PM2.5浓度从2012年的95.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今年8月更是创下有监测记录以来浓度最低的38微克/立方米。全北京正在迎来越来越多的蓝天。

    故事一

    环保工程师皮帅

    工作5年来更换滤膜越来越少

    皮帅是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的一名工程师,主要工作是让海淀、丰台、门头沟的5个自动监测站设备正常工作。海淀四季青附近的这个监测站便是其中之一。国庆节前的最后一天,皮帅和同事曹阳来到监测站,对设备进行维护。

    爬上3米高的站房屋顶,皮帅和曹阳分别旋下了PM10和PM2.5的采样切割头,然后换上了新的,“我们需要带换下的切割头回去清洗。”皮帅说,他看了看切割头的内侧,“嗯,空气质量不错,里面不太脏。”他很满意。

    下到站房里,两台空调确保这里恒温,一部部如同家用电脑主机箱大小的机器正在自动运转,机器的显示屏上分别显示着PM2.5、PM10、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此时,这里PM2.5实时浓度只有6.9微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浓度也只有23.2微克/立方米。

    皮帅告诉记者,每隔半小时,这里的监测数据就会传回监测中心,然后以小时为单位对公众发布,市民通过监测中心的手机APP随时可以查到,以便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出行。“我们有一整套流程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这些气态仪器设备每两天就会自动校准一次,颗粒物仪器流量每月检查一次,一旦运行异常还会自动发送报警短信给我们。”皮帅说。

    2012年皮帅大学毕业后进入环保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工作,负责设备的维护。如今一晃已经五年,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他体会颇深。皮帅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空气质量达标天还远没有现在多,重污染过程密集的时候,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往各监测站跑,就怕污染物太多,堵塞了设备影响监测数据准确性。而现在,他心里踏实多了。

    维护设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分别更换PM2.5和PM10的采样滤膜,一张白色滤膜如一枚1毛钱硬币大小,经过颗粒物的不断沉积已经发黑。

    “你知道吗?过去污染多、污染重的时候,我们一周就要更换一张这样的滤膜,现在两周一次就可以了。”他用手指了指换下的滤膜,“人努力,天帮忙,空气质量在不断好转,说不定以后1个月来换一次滤膜就够了。”他笑道。

    故事二

    市民王宇

    摄影7年来惊叹蓝天越来越多

    今年,北京的蓝天、彩虹和彩霞连连刷爆了屏,“什么时候北京城的天空这么美了?”市民们惊叹道。

    市民王宇也经常晒蓝天、晒美景,不过他晒得更有自信:从2010年起,他用相机、手机拍摄了几千张北京城与天空相融的照片,用镜头记录下了北京越来越多的蓝天。

    2006年,王宇爱上了摄影,2010年专门将镜头对准了北京城的天空。这一年的10月,他搬进了东二环广渠门桥东南角的新家。站在20层高新家的窗户边,往西眺望,他惊喜地发现,数十公里外的西山竟然清晰可见,“我忍不住拿出当时使用的iPhone4手机拍摄了第一张照片。西山、城市,还有清澈的天空相融合,美不胜收。”

    从那时起,只要有空,王宇就会来到自家飘窗前,将镜头对准西面的天空、城市和远山。他也收获了湛蓝的天空、绚丽的晚霞和彩虹。

    王宇现在使用的是容量为64G的手机,里边大约有40个G的空间用来存放照片,其中拍摄蓝天的照片占到了五分之一以上,“至少有好几千张了。”王宇说。

    手机里几千张照片,记录下了北京越来越多的蓝天。王宇清楚地记得,2012年底2013年初的那几次“厚重”的雾霾重污染,自己站在窗前,几乎看不到百米外护城河对岸的小区,“当时觉得很压抑,透不过气来。”

    可是,去年以来,王宇明显地感受到这种令人压抑的时刻越来越少,湛蓝的天空,还有晚霞、彩虹总会时不时地给每一天的生活带来惊喜,“每次我都会把蓝天的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和亲友们分享。”

    王宇的职业和汽车有关,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理念在汽车产业的不断贯彻,纯电动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市场,混合动力的技术也不断得到提升。

    不过,在生活中,王宇还是推崇彻底无“车”出行,只要不赶时间,距离不远,迈开双腿或者一辆共享单车是他出门的最佳选择,“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污染。每个人都参与环保,更多蓝天就可以进入你我的眼睛和照片。”王宇说。

    马上就访

    四大“利剑”助力北京改善空气质量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军玲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市针对PM2.5污染突出的问题,深入落实国家“大气十条”,制定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目标,以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这四柄“利剑”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实现了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功不可没。

    她说,其实北京不只是PM2.5在改善,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也呈持续改善趋势。尤其是二氧化硫,得益于五年把燃煤消费量从2300多万吨降到了800多万吨,北京目前的浓度水平已经与南方沿海无采暖城市相当,非常了不起。

    王军玲说,目前本市正在制定2018年至2022年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随着大气治理的深入,北京的主要污染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工业生产型转向了生活消费型,布局分散,治理难度大,这对下一阶段的大气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王军玲建议,未来北京应该在大气治理的思路上有所转变,要拓展污染物减排领域,在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其他污染物,要向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领域拓展,加强协同治理。

    同时从管理手段上,今后管理减排将更加重要,要进一步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减少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减少餐饮油烟的排放。

    本报记者张航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