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青春的裂变
  • 青春的裂变

    时间:2018-12-04 22:44:32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张武明

    11月12日,昌九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施工现场一片繁忙。该项目按照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进行改扩建,总投资65.24亿元,线路全长87.819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目前,昌九高速已成为共青城市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交通大动脉。本报记者 海 波摄

    赣江新区共青组团中信重工开城特种机器人生产基地。这是该基地自主研制的消防机器人、排爆机器人、综合管廊智能巡检机器人、防爆轮式巡检机器人、水下机器人、铁路列检机器人等产品。本报记者 海 波摄

    在赣江新区永修组团的中车智能交通产业园,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智轨”列车项目引人注目。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融合了现代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优点,具有建设成本低、周期短、运营高效的优势。本报记者 海 波摄

    共青科教城一角。通讯员 杨牧青摄

    本报记者 张武明

    昌九高速公路,是全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穿过一座叫共青城的城市。

    回眸全国改革开放的往事,回望江西区域发展的进程,这个建市时间不过8年的小城,有着太多值得被珍藏的记忆,并将继续承载人们对区域发展更多的期冀。

    这是一片曾经书写传奇佳话的土地。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者响应号召来此垦荒。在遍地荒滩、满眼荒芜的情况下,他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踩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取得了傲立潮头、行业领跑的发展势头,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演变。

    这是一片正在续写更多辉煌的沃土。上世纪90年代初,建设昌九工业走廊被列为江西区域发展重要战略,共青城的发展被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这里的工业基因被激活,工业布局由此拉升;随着形势发展,昌九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出,再次为共青城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车键”;2016年,随着赣江新区成为全国第18个、中部地区第2个国家级新区,共青城市作为赣江新区四大组团中唯一的建成区和建制区,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探究共青城过往的发展轨迹,是对江西区域发展格局与历程一次有意义的回顾;追寻共青城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对江西区域发展样本一次有必要的审视与思考。

    对共青城的记录,就从这里发生的一个个裂变开始。

    产业之变: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

    翻开共青城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的画册,“鸭鸭”羽绒服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共青城的羽绒产业在全国都堪称“一枝独秀”。

    在共青城,与上了年纪的人聊起“鸭鸭”,很多人脑中都是幸福的记忆,口中都是满满的骄傲:“利润最好的那几年,‘鸭鸭’贡献的税收几乎占了共青城的一半”“几乎每个家庭,都能找出亲戚朋友在‘鸭鸭’上班”“当年厂子外的马路两边,停满了外地来的大货车,大家都是用麻袋装着现金来提货”……

    市场经济的魔方对成功者的微笑并不会一直存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着包括纺织服装产业在内的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就在“鸭鸭”飞浦江、闯关东的红火时刻,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服装企业“闻鸭起舞”,无数的羽绒服装产品走向市场。“鸭鸭”陷入一段难挨的沉寂期,共青城其余“小多散”的羽绒服厂家更是被冲得七零八落。

    “纺织服装产业是传统产业,没有谁可以依靠老把式包打天下。转型升级的阶段,大家都要经历。”鸭鸭股份公司一名管理人员说。

    依托服装产业技术优势和工人规模优势,共青城市提出“退城入园”的思路:以服装出口产业园为基地,加快集聚发展、促进销售创新、强化配套支撑,引导企业抱团协作、自主创新,千方百计助推“鸭鸭”品牌重焕生机。

    共青城调整服装产业发展思路的背后,是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进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践。

    短短两年时间,共青城市出口服装产业园拔地而起。“目前已经有28家企业入驻,很多上规模的纺织服装企业集中在这里,带来了技术、人才和信息资源的集聚。”产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

    产业发展离不开当地基础条件。“共青城不沿江,发展钢铁、化工等重工业缺乏基础。近十年来,共青城的产业格局,大体上是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三大块。”共青城市招商局副局长施翔介绍说,共青城成为赣江新区四大组团之一后,产业发展提速,尤其是高新产业高歌猛进。

    这是共青城高新产业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新引进通用飞机研发制造、汇强重工等科技型企业24家,总投资达147.5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总数达到21家;金酷科技正式成为惠普全国战略经销商,亚华电子、维信诺OLED、江中食疗产业园、中信重工机器人产业园等纷纷投产扩能。

    “随着赣江新区品牌效应的提升,作为赣江新区的一个组团,共青城的产业发展也必将增添强劲动力,也能避免各组团因为招商目标不明确而打混仗。”施翔说。

    理念之变:变袭故守常为行走前沿

    在共青城采访,私募小镇、APP大赛等一个个关注度颇高的热门词汇,让这座小城充满活力和时尚感。

    强烈的关注度背后,是私募基金过去数年在共青城的“井喷式”发展,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共青城基金小镇入驻企业超过3300家,认缴资金规模达2100亿元。其中,私募基金投入江西产业的项目409个,资金规模为108亿元,投入绿色金融项目超过27亿元;投入共青城的项目89个,资金规模为11亿元,综合税收贡献达10.55亿元。

    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是从推进昌九一体化到赣江新区发展都在追寻的目标。共青城这样一个中部地区的县级市,为何会与私募基金结缘?记者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2011年,最早入驻共青城的国企――中航资本某下属公司负责人,想找一个城市给高净值客户注册投资平台,其中在深圳注册了好几个月未能如愿。随后,中航证券负责人联系到共青城市领导,介绍私募资金。当年,全国首个对冲基金园――共青城对冲基金产业园便宣告成立。

    这是青春的魅力,更是青春的魄力。在当时那个私募基金还被一些人视为洪水猛兽的阶段,共青城的这一举措,吸引了业界的注意力,也让这一新兴业态开始在共青城扎根发芽。

    “对每一家准备入园的企业,不管来头多大,市金融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私募园服务中心都要开展联审。市政府给我们交了底:要尽心尽力打造好新兴业态,不要过多关注企业数量和税收,不要企图走捷径。”共青城基金小镇上海办事处工作人员廖巍巍说。

    历经7年的发展,共青城基金小镇从无到有,在业界颇具影响,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金融发展之路,成为助推共青城创新创业的绿色金融平台。

    基金小镇的设立,私募基金的壮大,与赣江新区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浑然一体。随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推进,绿色金融的“新鲜血液”正在赣江新区加速流淌:截至目前,金融示范街已聚集银行、保险、证券、互联网金融等百余家金融机构;入驻新区的7家银行获批成立绿色支行,成为全国首批绿色支行网点;绿色创新发展综合体正式运营,共聚集各类企业315家,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人才、科技、产业的集聚与融合。

    有了基金小镇的强力支撑,绿色金融的概念在共青城变得鲜活生动。共青城是全国青年创业基地,自2015年起,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全国青年APP大赛。私募基金发挥资本迷恋技术的天性,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成功孵化项目90个。

    发展之变:小城市搞大交通大教育

    上世纪90年代建成通车的昌九高速公路,大大盘活了昌九之间的人流物流,极大释放出共青城毗邻南昌、九江的区位优势。时至今日,这条高速公路仍是共青城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交通大动脉。

    驱车前往共青城,走出高速公路口,“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招牌相当显眼。让当地干部群众骄傲的是,今年2月底,国务院批复同意该园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共青城人说,国家级高新区就要有国家级高新区的样子,首先路网就要四通八达。为策应昌九高速“四改八”改扩建工程,共青城正在对收费站进行改造。今后,高速公路出入口将分居四个方位,呈蝴蝶结形,通行能力将大大提升。

    小城市也要建设大交通,共青城全面融入昌九一体化与赣江新区的决心显露无遗。城市规划沙盘上,昌九城际铁路、昌九高速公路、赣新大道、昌九大道四条南北方向的大通道依次排开,对接南昌与九江越来越便捷,大大提升了共青城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

    南湖新城的开发,也是在推动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实施的。穿行在南湖新城,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南昌大学科技学院等校名从眼前闪过。能够将省内主要高校的部分院系集纳在一个新城,共青城是省内独一家。

    在共青城决策者看来,下大力气把高校校园建起来,让高校学子学在共青城,是有深远考虑的。“市委提出,用好现有入驻大学的专业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强校地共建共享。如财大的人才可以参与到我市绿色金融管理中,农大的人才可以参与到我市乡村振兴建设中,南航的人才可以参与我市通航小镇的建设中。”南湖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刘显辉介绍。

    作为共青城的新城,南湖新城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昌九一体化的支点,目标是打造成为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新高地、昌九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热地。对人才的渴求,是包括共青城在内的赣江新区的一大特征。赣江新区成立后,包括儒乐湖新城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在内的“一区、四园、四小镇”,是新区建设的框架设计。而这个框架设计的完成,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强力支撑。

    作为赣江新区的一个组团,共青城培育、储备技能人才的步伐还在加快。为实现职业教育与高新区发展融合,共青城正在进一步做好与省国资委的跟踪对接,促成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职业院校整体落户;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共青科技职业学院高新区校区建设,力争为园区新增10万职业人才。

    【改革者说】

    一代又一代共青人风雨兼程、披荆斩棘,白手起家、无中生有,靠的就是一股永不服输、永不自满、永不守旧的垦荒创业精神。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放眼前路,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开辟、去创造。

    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确定了打造“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我们既是以赣江新区为引擎的“一圈引领”四大组团之一,又处在“两轴驱动”中京九高铁经济带核心区,如何实现发展不脱节、脚步不落后,真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引擎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考验。

    我们将在打造教育高地上发力。当前,共青城科教城已由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转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将强化校地互动,探索建立“教师来地方挂职、干部去高校轮训”的双向交流机制,鼓励建设一批与共青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学科群,支持高校与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同时力促江西信息应用职业学院和九江卫校尽快招生办学,切实培育一批常驻的能工巧匠。

    我们将在搭建科研平台上发力。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纺织服装创意升级、设计提档,引导江西服装学院共青研究院深化产学研合作,取得了积极实效,为共青城市乐尚科技公司设计的一款羽绒服,在今年的杭州服装博览会上就获得了5000万元的订单。为此,我们将在选择科研机构上坚持走高端型、实力型路线,在开展科研方向上坚持走务实化、精准化道路,着力构建“企业出题、科研破题”的研用合作模式。

    我们将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发力。一方面,切实做优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中国青年互联网大赛、私募基金财富论坛等青年“双创”主题活动,按照“赛事+孵化”的思路,争取一批优质项目在共青孵化成长;另一方面,抢抓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基金小镇建设,加快形成金融要素齐备、金融机构聚集、资本市场功能完善、金融人才快速汇集、金融创新活跃的现代绿色金融体系。

    九江市政协副主席、共青城市委书记 王丰鹏

    【专家说】

    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重大战略举措,却因中心支点城市支撑不力而效果不佳。然而,这一构想却为后来的昌九一体化提供了基础。五年前,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的决策部署,其中将共青城放在了作为昌九一体化支点的战略高度,比如将南昌大学、江西财大、江西师大、江西农大等高校的独立学院迁入共青城打造科教城。今年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鲜明提出打造融合一体发展的大南昌都市圈,继承和提升了昌九一体化战略。特别是2016年赣江新区被正式批复为全国第18个国家级新区,共青城成为其中重要的板块。

    今后共青城的发展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突出优势,错位发展。今年7月,赣江新区管委会提出了“1323”产业体系,今年2月九江共青城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未来应不断跟踪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前沿,进一步明确方向,以“一园一产、一产一策”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二是教育兴城,创新发展。立足打造一流科教城,以聚人才、强科研、兴产业为路径,打造科教新高地。三是扩大贸易,开放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借助中俄国际旅游商贸城、出口服装产业园等平台,加快推动服装产业走出去。四是推动“互联网+”智慧发展。借助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物联网创新应用工作站”等平台,努力打造智慧城市。

    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徐 斌

    【相关区域发展战略梳理】

    (一)199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当时提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有两大机遇:第一是国家实施以浦东为龙头的沿长江开放开发,建设昌九工业走廊有利于把江西融入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沿长江开放开发的战略布局之中;第二是国家决定加快京九铁路建设,纵贯南北的京九经济带正在酝酿和构筑当中。昌九恰好处于这两大国家战略部署区域的重要区段。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也改变了江西经济整体框架主要自东向西、沿浙赣铁路线展开的状况,拉开了生产力布局自北向南沿京九线推进的序幕。

    (二)2005年,为呼应和落实国家作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进一步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及沿长江产业带建设,使之成为内资外资密集、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经济增长带”,赋予了昌九工业走廊新的内涵和更高要求;2006年,《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出台。

    (三)2013年,省委确定,重点推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开放开发,鼓励支持各地找准定位、各显神通、竞相发展。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互补对接”的方向,构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局面。

    (四)2018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着力打造“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圈引领”,是指以南昌为核心,以赣江新区为引擎,以九江、抚州为支撑,以一小时交通时空距离为半径,联动丰樟高、鄱余万等周边县市,打造融合一体发展的大南昌都市圈。这次全会要求赣江新区作为国家重大改革发展的功能性平台,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用足用好政策机遇,在先行先试中大胆创新、率先发展,成为展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靓丽窗口、引领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