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江西新闻 > 建设海绵城市内涝城区如何才能得到反转?(图)
  • 建设海绵城市内涝城区如何才能得到反转?(图)

    时间:2018-03-16 15:35:17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封云

    海绵城市建设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封云报道:“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为改善城市水生态,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城市防涝能力。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开始建设海绵城市,江西也不例外。

    那么省会城市南昌建设海绵城市从哪几方面入手?要达到什么目标?江西示范点的建设效果如何?3月15日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

    要求:将道路广场雨水设计为就地吸水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自然水系建设,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通过海绵城市建设,70%的雨水得到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提升住宅小区排水防涝水平即建设雨水系统、小区室外步行道、停车场要因地制宜采取透水铺装,在房屋建设中推广使用建筑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绿化技术,鼓励居住区绿地采用雨水花园等形式,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或相应设施,重点加强排水设施能力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转变道路和广场建设理念,消减道路广场雨水径流汇水,快速变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停车场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系统,采用可下渗结构,增加透水性。

    说法:海绵城市建设引来众说不一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过去3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去年以来,已经有41座城镇因暴雨内涝受淹,因暴雨洪水已经直接造成了约353亿元的经济损失。“逢雨必涝”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城市看海”几乎每年雨季都要上演一次,由此带来的吐槽之声也来势汹汹,尤其是经历了前几年一些省会城市的大水之后,质疑之声越来越多,“国家花那么多钱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雨季看海为何依然不停?”

    “海绵城市的落实需要时间,不可能短期内把所有问题都扭转。”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对城市排涝的贡献应该是“慢工出细活”,类似于中医调理亚健康疾病,它是治本之策。但是在短期雨量较大的时候,还是得依靠排涝这样的治标之策。对此,南昌市建委同样认为,对于一些质疑之声,江西建设海绵城市时会借鉴好的方面,提高建设水平,除此外,排涝管道不容忽略。

    规划:综合治理56处内涝积水点

    南昌的规划范围为南昌市中心城、九龙湖新区、瑶湖北岸片区等区域。据了解,规划构建了“西岭东湖拥豫章,九龙串珠入鄱阳”的海绵城市生态格局。其中,“西岭”指以梅岭为主体的西部山脉群;“东湖”指以青岚湖、军山湖为主体的东部湖泊群;“九龙”指昌北乌沙河和昌南“五横三纵”的城市水系;“串珠”指青山湖、瑶湖、前湖、九龙湖等城市湖泊。

    记者了解到,规划的重点建设区域为旧城内涝治理示范区、艾溪湖东岸海绵示范区、南塘湖海绵示范区、象湖湿地公园、红角洲海绵示范区和九龙湖海绵示范片区等6个片区,2020年中心城海绵城市达标面积为92平方千米。

    据了解,规划中有许多新的亮点,像优化排涝分区、加密排涝通道、提升泵站能力、新建雨水管渠,综合治理56处内涝积水点。

    功能:海绵城市具有的六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功能体现在哪呢?据江西省住建厅相关人员介绍有六大功能,将把这些功能运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分别为渗: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建设下凹式绿地、广场、植草沟、绿地滞留设施等;蓄: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保护、恢复和改造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等;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初期雨水处理设施,适当开展生态水循环及处理系统建设;在满足防洪和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人工湿地,改造不透水的硬质铺砌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用: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按照“集散结合、就近处理、就地循环”的原则,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和综合雨水利用设施等;排:进行河道清淤,开展城市河流湖泊整治,恢复天然河湖水系连通;新建地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提标改造等。

    样板:九龙湖成南昌建设“海绵城市”样板

    在建设九龙湖片区时运用了“海绵城市”技术,这一技术将在南昌33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成区推广,让城市自然“呼吸”。到2020年力争南昌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力争南昌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九龙湖的试点样板可以这样描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指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在透水铺装上,要求除消防车行道、车行主环路、坡度较大地段的游览路等必要道路外,其余游览路尽量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即透水铺装面积占硬化地面总面积比例应达到70%以上。同时,鼓励发展绿色屋顶,基质深度可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

    同时将利用城市自然水体和雨水湿地等设施调蓄和净化初期雨水,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及下游水系相衔接;强化水系沟通,保护现有湿地,对城市水系进行水质净化、流速缓滞,充分考虑河湖水体的水量和水位需求,保证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的过水流量和调蓄库容。

    效果:萍乡建设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

    2015年、2016年近两年间,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两批确定了30个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涵盖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市。记者注意到,水利部发布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名单,包括华东地区6个城市,其中江西萍乡位列其中,汲取了多个城市成功经验的萍乡脱颖而出,其建设成就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

    如今, “城市看海”在萍乡已难成常景。2017年6月1日,萍乡市突降大暴雨,城区降雨量达到100至150毫米,而老城区完成“海绵体”改造的小区和街道,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顺利通过了暴雨的检验。

    而两年前,萍乡市万龙湾区域就是一片“汪洋”,家住附近的市民都要“滴滴打船”出行。位于万龙湾地段4月底完成了海绵工程改造,这里的“海绵体”把2017年6月1日这场暴雨的降水全部吸进“肚子”里,地面见不到积水,这场暴雨让小区居民感叹到与前几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萍乡经过近两年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区尤其是老城区的排水防涝能力得到有效增强。监测显示,自2016年9月以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内84个积水点未出现内涝预警,“城市病”治理初步取得成效;水质采样监测的10个河流断面显示,水质提升明显。意味着“萍乡的海绵城市建设正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

    标准:南昌中心城排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

    继萍乡市2015年4月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江西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曾联合下发通知,确定抚州市、南昌市、吉安市为2016年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南昌市中心城划分为14个排涝分区,要求中心城排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以玉带河、四湖、前湖等内河内河等为重点,到2020年,中心城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规划区面积的25%。

    自2016年开始,南昌市所有的新建项目都要求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要求:各类新区、园区、开发区率先执行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建成区将结合棚户区(危房、老旧小区)改造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项目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公共建筑与小区住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形式,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蓄存雨水的景观水体和相应设施;新建公共建筑和小区住宅,应结合绿色建筑建设,推行绿色屋顶或屋顶花园,小区非机动车道和地面停车场,应采用透水性铺装,增加雨水自然渗透空间。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