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 [警察故事]户籍民警:"大喇叭"喊出的"法制故事"
  • [警察故事]户籍民警:"大喇叭"喊出的"法制故事"

    时间:2017-07-28 20:36:18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

    编首语:从立体化巡逻防控护卫一方平安,到家长里短的调解邻里矛盾,再到公安服务窗口的热忱服务,人民警察始终践行着“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从2017年6月起,广西新闻网联合南宁市公安局推出2017“首府警察故事系列主题报道”,用笔头阐述基层警察故事,用镜头捕捉他们保平安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通过这扇清新的窗口,架起一座传递情感的桥梁,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警察,走进警察的心灵深处。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 通讯员 周明山 宋汝龙 劳运荣

    [警察故事]户籍民警:"大喇叭"喊出的"法制故事"

    村民给黄美燕演唱为她创作的山歌。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河畅摄

    “法律意识促信仰,广泛宣传力度深。爱岗敬业尽职责,‘燕姐’牵挂万众心。”在南宁市横县莲塘镇,只要提起“燕姐”,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一个“好”字,有些村民还把“燕姐”的名字编进了山歌里,口口相传。

    “燕姐”黄美燕是横县公安局莲塘派出所户籍民警。近年来,莲塘派出所“户籍咨询队”结合黄美燕自创的“大喇叭”公安宣传新模式,由民警带领咨询队队员走下田间地头,利用村民休息时间与村民面对面聊天,借机开展公安宣传,在提升辖区居民安防意识的同时,也营造了“警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警察故事]户籍民警:"大喇叭"喊出的"法制故事"

    黄美燕深入村民家中,使用微信视频聊天功能,让外出打工的青年和家人“线上团聚”。受访者供图

    “大喇叭”下地上网

    在村民们的记忆中,莲塘镇曾是远近闻名的“茬架镇”,打架斗殴等事情时有发生。这是因为辖区部分村民法律观念、安全意识不高,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怎样提高百姓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成为民警关注的焦点。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黄美燕根据群众的喜好,自创了一个“大喇叭”宣传的土方法,趁着村民有空的时段,提着一个大喇叭下村给村里的老人、孩子讲解法律知识。没想到这一“土方法”引起当地村民的兴趣,大伙空闲时都乐意聚在村头巷口听她讲“法制故事”。

    如今三年过去,“大喇叭”宣传共开展了100多次,对当地社会治安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莲塘镇辖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打架斗殴、盗窃、抢劫等各类警情不断下降,其中飞车抢夺和抢劫等这类几年前还时有发生的恶性案件自2016年来一直没有再发生。各类矛盾纠纷也不断减少,从2014年的20多起矛盾纠纷,到2016年的不到10起,2017年7月份以来,莲塘辖区仅有4起矛盾纠纷需要进行调解处理。村民们的社会治安防范意识、法律意识提高了,换来的是辖区社会风气的不断好转和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开展“大喇叭”安防法制宣传时,黄美燕注意到,平时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莲塘镇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这样一来“大喇叭”宣传效果只能在留守儿童和老人中产生良好效果,一到过年过节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回来后,莲塘镇的社会治安压力明显就比往常要大得多。怎样破解这一难题呢?今年年初黄美燕在给群众办理户籍的时候,想到了一个方法:创立一个工作专用微信号,把辖区外出务工回乡的人都加上。平时她可以结合本地的一些治安状况,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一些安全防范及法制宣传知识,让在外打工的村民通过浏览她的工作微信朋友圈,既可以了解家乡的社会治安情况,又能提升自身安全防范意识。黄美燕称这种宣传方式叫做“大喇叭上网”,这法制安防宣传网上网下同时开展,真正全面覆盖了辖区的各类村民,使得宣传效果更加突出。

    此举也得到了在外打工的广大青壮年的欢迎,由于在外打工,他们一年半载都难回家一次,最牵挂的往往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杨彭村的小叶离异后独自外出打工,将年迈的父母和2名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时常牵挂。了解情况后,黄美燕没事就到小叶家里,利用微信视频聊天功能,让一家人在线上“团聚”。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家庭,黄美燕也时常走动,让外出打工的村民通过视频看一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报个平安,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下一页第[1][2][3]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