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 韦拔群:可贵的历史自觉
  • 韦拔群:可贵的历史自觉

    时间:2017-07-22 21:04:21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

    开栏语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广西解放、剿匪肃特、抗美援朝、自卫反击、和平建设、强军兴军,每个历史时期,八桂大地都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面对困难和敌人,他们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今日起,本报推出“踏访英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栏目,对在广西工作、战斗、生活过的英雄人物追根溯源,重温苦难辉煌的革命历史,缅怀英雄的丰功伟绩,学习英雄的崇高品质,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敬请垂注。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韦鹏雁

    7月17日,追寻革命先辈韦拔群的足迹,记者来到他的故乡――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

    在先烈故里,记者看到,按原样保护的韦拔群故居,位于村里特牙山半山腰上,分前后两幢泥砖瓦房,总面积250平方米,这在当时显然是一个殷实之家。

    当年的革命者,并非一些人认为是“衣不遮体,食不裹腹”而被迫参加革命。相反,很多人家境富裕、生活优越,受过良好教育。

    是什么让他们甘愿舍弃富足的生活,义无反顾地踏上革命的道路,并为此奋斗不息?只有走进历史深处,我们才能真正探寻韦拔群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蕴含的精神“密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帝国主义的瓜分豆剖中,中国面临的最紧要命题,就是怎样走出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这个命题,伴随着中国从19世纪进入20世纪。

    正是处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进入了历史舞台。也是在这个时候,韦拔群抱定“救家乡、救广西、救中国”的信念,参加了革命队伍。

    在武篆镇拉甲山上,至今保留着韦拔群当年开办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旧址――列宁岩。记者来到此地,一切还是旧时的模样,讲坛用泥石垒成,课桌由竹片拼制,竹桌上还摆放盏盏桐油灯。可以想象,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韦拔群是怎样点燃这些微弱的油灯,传播马列真理,探寻革命道路。

    细数这些过往,东兰县委党史办主任韦忠朝有这样一番深情的表述:“韦拔群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敢于斗争,勇于探索,就是因为他们身上始终深具一种坚定的救亡图存的历史自觉。”

    何谓历史自觉?就是对历史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主动营造。

    顺着这个思路,追寻韦拔群的足迹,记者发现,他短暂的一生是如此饱满:

    1914年,韦拔群在桂林法政学堂就读,因不满学堂的种种陋习,愤而退学;

    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在家乡招募100多名乡友赴贵州参加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后入贵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到黔军任参谋。“五四”运动爆发后,他接受新思想,毅然离开旧军队;

    1921年9月,韦拔群回到家乡秘密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及国民自卫军,成为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

    1923年,他组织农民自卫军三次攻打东兰县城;

    1925年1月,他进入第三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他返回广西继续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会、农军,大力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斗争;

    1929年12月,他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建立右江苏区,任右江苏维埃政府委员、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委员、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离开右江苏区时,他奉命负责留守右江革命根据地,很快重建红七军二十一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多次反击国民党军的“围剿”;

    1932年10月19日,在反“围剿”中被叛徒杀害于东兰县赏茶洞,为中国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革命者倒在了前进的路上,胜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站在韦拔群故居后山腰上,高高的木棉树前方,有一排整齐的墓群,这里埋葬着韦拔群的多位亲人。东里村78岁的老人牙祖坤告诉我们的一个情节,尤其令人心痛:为了革命,韦拔群一家先后牺牲多名亲人,只有一个妹妹活到了新中国诞生。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中国共产党正是具有许多韦拔群这样深具历史自觉的战士,在历经无尽的流血牺牲、跨越万水千山的阻隔之后,才最终成为执政党,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一盘散沙”的面貌,改写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曾经书写在“砸碎旧世界”的革命之时、闪耀在“创造新世界”的建设之时、体现在“追赶全世界”的改革之时,更要迸发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复兴之路上!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