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 【桂林英雄烈士谱】蒋翊武:血洒桂林的“首义功臣”
  • 【桂林英雄烈士谱】蒋翊武:血洒桂林的“首义功臣”

    时间:2018-04-14 15:25:54  来源: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作者:

    位于翊武路南段的蒋翊武烈士纪念碑,在周围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格外庄严肃穆。

      不朽的丰碑・桂林英雄烈士谱

      开栏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历史的长河里,唯有英雄烈士以他们的信仰、追求和生命,构筑起精神的丰碑,他们是国之干,他们是城市的魂。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一股对英烈“污名化”的倾向沉渣泛起。一些人打着“反思历史”“恶搞”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臆想代替史实,大做翻案文章,种种光怪陆离的奇谈怪论对社会舆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英雄烈士事迹,弘扬英雄烈士精神,为人间张正义,为社会树正气。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城市,桂林的英雄烈士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本报从今日起特别推出《不朽的丰碑・桂林英雄烈士谱》栏目,通过充分报道桂林英雄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妥善保护英烈纪念设施的感人故事、英烈后人的良好家风等,以此守护好我们桂林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纪念、缅怀、崇尚、学习英烈的浩然正气和浓厚氛围,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起实现桂林“两个建成”的强大动力。

      桂林日报记者 张苑 陈静 文/摄

      在翊武路南段,有一座笔直矗立的纪念碑,上面由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几个大字赫然醒目,遒劲有力。这是孙中山唯一亲自题字“开国元勋”这四个字,是对蒋翊武革命人生的最高褒奖。这座纪念碑虽处在热闹的市中心,但在周围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格外庄严肃穆,它静静矗立着,把都市的日新月异尽收眼底。

      105年前,曾任武昌起义总司令的蒋翊武为护卫国家的共和体制,反对倒退和独裁,年仅29岁的生命就在此处倒在袁世凯的屠刀下。从此,他与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这位革命英烈的事迹被桂林人追慕和传颂。

      “首义功臣”的凛然人生

      蒋翊武(1885―1913),汉族,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初名保,字伯夔。我国近现代杰出的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被誉为“首义功臣”。

      少年时代的蒋翊武广泛“搜求披阅”革命书报,了解国内外发展趋势,思考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积极投身学运和青年革命活动。

      1904年,黄兴策划长沙起义。蒋翊武积极参与密谋,并与刘复基、梅景鸿等一道加入华兴会,配合副会长宋教仁在常德联系学界、会党、巡防营士兵等,集结力量,以谋响应。后事泄失败,被学校开除学籍。1909年,蒋翊武投入湖北新军后,发起组建文学社,在新军中发展会员,聚结力量,完成宣传、组织、军事准备。1911年夏,他积极促成文学社与共进会联合,担任文学社社长,被推举为武昌首义总指挥。起义前夕,时任起义总参谋长的孙武在汉口试制炸弹失事,武汉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相当危急,蒋翊武以总司令名下达起义的十道作战命令,促使起义在仓促爆发的情况下有序地走向成功。其后,他又积极襄助莅临武汉指挥的民军总司令黄兴。汉阳失守后,蒋翊武临危受命,任战时总司令部监军,坐镇指挥,在武昌保卫战中“却强敌,守危城”,牵制了北洋军阀的精锐兵力,有力支持了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

      1913年8月29日,蒋翊武路经全州时被捕,并于同年9月9日被杀害于桂林丽泽门外,那时他还不到29岁。“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临刑前,他写下绝命诗,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惋惜,更有对改变中国现状的企盼。

      1916年7月,蒋翊武的灵柩归葬湖南岳麓山之“蒋公亭”。1921年12月,孙中山北伐督师桂林时,下令在丽泽门外建立蒋翊武纪念碑,并亲笔题写“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碑文,署“孙文敬题”小楷和印章,以示敬重。

      桂林人民永远记住了他

      蒋翊武当年英勇就义处,现在是一条街道,就是众人熟知的翊武路。它南起榕湖北路,向北一直绕过鹦鹉山,向东至中山北路。这条路被命名为“翊武路”,表达了桂林人对这位“开国元勋”的深深尊敬和追思之情。

      今年4月3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来前夕,一群身着校服的“红领巾”来到位于翊武路的蒋翊武烈士纪念碑前。他们是榕湖小学的学生,每年清明他们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这里,献花圈,聆听烈士的故事,并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这是榕湖小学已经保持了13年的传统。榕湖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王老师告诉记者,这处纪念碑离学校很近,不少孩子经常路过。“他们会问,老师,为什么这里会有烈士碑?”王老师说,从2005年开始,学校就将这里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进行祭扫。13年来,榕湖小学的毕业生走了一批又一批,每一个离开这所学校的孩子都记住了蒋翊武的故事。

      一朵小白花,一只千纸鹤,一幅自己亲手绘制的祭扫烈士墓的画……这是榕湖小学三年级(2)班蒋祉涵特意为祭扫蒋翊武烈士做的。她在团市委工作的父亲蒋磊介绍,孩子很认真,之前专门让父亲讲述了蒋翊武的故事。“她虽然还不是很能理解什么是牺牲,但她知道烈士是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蒋磊说,那只小小的千纸鹤上面,孩子用稚嫩的画笔写着“谢谢您!”

      说起翊武路的历史,家住翊武路的罗老先生侃侃而谈。罗老先生今年70岁,他从小在榕湖边上长大。“听我父亲说,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这条路就叫做翊武路。在我们小时候,就会经常听父辈们讲起蒋翊武的故事,说他是大英雄,因此心里就十分敬佩。”罗老先生说,后来,在上世纪60年代,这条路曾被改名为群力路,但在70年代后又改回叫翊武路。在2012年,原来位于翊武路南段东侧的蒋翊武烈士纪念碑向西移了20米,在纪念碑周边修建了蒋翊武纪念园。“我家就住在纪念园附近。早晚散步的时候,我经常会到纪念园里走走,重温石碑上的文字,从心底里敬慕这位革命英雄。”罗老先生感慨道。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