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 广西:这两项科研成果与百姓的"吃"和"医"息息相关
  • 广西:这两项科研成果与百姓的"吃"和"医"息息相关

    时间:2018-04-10 16:27:45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作者:

    201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关注“吃”与“医”

    杂交水稻优化育种 研究攻克肿瘤疾病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郭燕群

    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是广西科学技术奖的最高层次奖项。在近日召开的2018广西科技奖励大会上,共有148项科研成果榜上有名。其中,荣获2017年度特别贡献奖的是《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和《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这两项科研成果与百姓的“吃”和“医”息息相关。

    让百姓吃饱饭

    也能吃好饭

    人们评价大米好不好吃,主要看口感。虽然杂交水稻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直以来,华南稻区的杂交水稻普遍存在米质差、垩白(稻米胚乳中白色不透明的部分,是大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粒率和垩白度高等突出问题,使得口感较差,生产出的大米主要用作饲料。

    广西地处华南稻区,常年水稻播种面积3000万亩,其中杂交水稻占60%左右,是中国水稻主产区之一。为解决杂交水稻的口感问题,多年来,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围绕“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不断探索创新。

    千粒重在25克以上的大粒型水稻,由于灌浆距离远而使得垩白度和垩白粒率高,严重影响外观和口感,米粒小就没有这种情况,例如国外优质大米千粒重平均只有17.55克。为此,项目组团队根据华南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和居民偏爱丝苗米的消费习惯,借鉴、吸取优质常规稻育种的技术经验,首创了以粒重和粒型的改良为突破口,以提高整精米率、大幅度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主攻方向的丝苗型优质化育种策略。

    从1993年立项到2016年结题期间,该团队不断实验、实践,历经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每年冬天,科技人员就如候鸟般,扎根适合水稻生长的海南,进行南繁育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进农民家。

    起初,从南宁去海南没有直达车,科技人员要去三亚的研究基地,得中转北海、海安等地,单程就要3天多,非常不便。此外,因研究经费不足、杂交稻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脱节,使得优质杂交稻推广受到严重影响。为使农民增产增收,顺利推广新品种,项目第一完成人、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研究员时常带领科技人员下乡培训、指导农户,足迹洒满村屯间、田埂上。

    通过与国内骨干亲本杂交,经多代定向培育,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先后育成一批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完成了杂交水稻品质从等外级到国标三级,再到国标一级的三级跳,实现高产高品质培育,填补了华南稻区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空白,实现了“杂交稻的产量,常规稻的品质”。

    目前,改良后的丝苗米不仅成为国家和广西水稻主推品种,也成为市场上销售的主流大米,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湖南等多个省区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到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累计推广1亿多亩,新增社会总产值200多亿元,大大提高了种植杂交稻的经济效益,使我区杂交水稻的品质与口感香甜软糯的泰国米相当,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

    下一页第[1][2]页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