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广西新闻 > “壮族三月三”:挖掘传统精华 创新演绎形式
  • “壮族三月三”:挖掘传统精华 创新演绎形式

    时间:2017-03-31 23:35:10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

    “壮族三月三”专题

    专家建言

    “壮族三月三”:挖掘传统精华 创新演绎形式

    热情的壮族敬酒歌。记者 周 军/摄

    陈学璞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壮族歌圩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壮族三月三”歌节到来之际,我们要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精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舞化”向“歌化”嬗变,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从花山崖壁画载歌载舞的形象,可以推断一千多年前壮族先民西瓯、骆越文化中已有歌圩的雏形。到了宋代,歌圩已经流行。壮族歌圩200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广西共有640多个壮族歌圩点,覆盖壮族聚居的地区。2014年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作出决定,自2014年始,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两天。此后,各地党委政府主导或主办,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各族人民喜庆佳节,媒体争相传播,使“壮族三月三”火了起来。笔者观察到,歌节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也存在民间活力不足、传统发掘不够、表现方式雷同、特色不鲜明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更新举措,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第一,歌节活动坚持以各族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笔者在宁明县调研时看到,县里不仅有弘扬花山文化精神的广场大型民族文艺表演,而且优秀民歌文化渗透在人们日常交往和干部的工作习惯之中。通过歌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第二,尊重传统,而又不复古泥古,坚持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壮族民歌原汁原味的东西十分可贵,必须下大气力挖掘整理。但使用时要在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敢于创新,与时俱进地发展民族传统艺术。刘三姐艺术的演变升级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刘三姐”本来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首先是柳州、宜州的文艺工作者收集了历代群众口头交流的大量刘三姐歌谣,创作了彩调《刘三姐》,影响了桂柳地区。接着经过全区大规模汇演,改编成歌剧《刘三姐》,影响了全广西。第三步是在此基础上,改编成电影《刘三姐》,影响了全国和东南亚诸国。第四步是融入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新版《刘三姐》,打入美国市场,影响了国内外。刘三姐艺术文化作为壮族文化的靓丽名片、“壮族三月三”的重头戏,一直还会演绎下去,并不断有所发展、有所升华。

    第三,彰显各地壮族特色文化。壮族近2000万人口遍布八桂大地,壮族人口占总人数50%以上的县市有40个。虽然壮族有统称的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但各地壮族语言、民俗服饰、生活习惯、文化表达、宗教信仰不尽相同,有些差异很大,“隔座山,不同音”。不同的民族文化、相异的地域环境,形成了各地“壮族三月三”的不同特点,歌手唱出的是不同腔调韵味的民歌。比如,那坡黑衣壮“尼的呀”、马山三声部民歌、平果的嘹歌、柳州的壮汉山歌等。至于各种戏剧、舞蹈、工艺、民俗表演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各地歌节避免千篇一律,就要在特色文化上做文章。武鸣县“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上林县“三月三”龙母节、田阳县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传统花炮节、防城港市峒中镇“三月三”中越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中越边城崇左市启动“三月三祭壮祖赶歌坡赏木棉”活动,推出山歌擂台赛、骆越始祖公祭大典、鸡王争霸赛等内容丰富的壮族民俗节庆等,各有千秋,各美其美。

    第四,用改革发展的现实生活激活文化传统。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脱贫攻坚的进展,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必然带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巨大变化。“三月三”歌节要面对现实的机遇和挑战,激活文化传统,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变革。比如,以歌节为平台,推出当地的土特产品牌,打造旅游文化名片,选拔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大使,升级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第五,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大趋势。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指导性文件,也为民族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壮族三月三”可以运用“互联网+三月三”或者“互联网+歌圩”的模式,举办网上歌节,让“壮族三月三”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手机媒体平台,多途径传播“壮族三月三”的盛况。搭建山歌歌手与网络歌手转换舞台、山歌歌手与粉丝对接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途径,把传统民歌“歌王”转变成流行音乐的“网红”。传统民歌与现代音乐交融,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参与“三月三”歌圩歌节活动。

    湖南六月六山歌节引入“互联网+山歌”模式,七项主体活动开展的实况,同时在各大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PC端等新媒体进行总体浏览,点击量突破1亿多人次。其中话题阅读量突破3210万、话题讨论量达2.2万余条,曾四次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并一度位居国内游热门话题榜第一位,使山歌节成为湖南四大节庆品牌之一。这个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我们广西作为壮族自治区,有着办好传统歌圩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民族文化优势,加上“三月三”已经成为国务院批准的法定公假,一定能够把“壮族三月三”办得越来越好。

    关键词:
    最近更新
    推荐资讯